毛晋华
(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外语在交往当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作为外语教学的承载着和实施者,高校外语教师需要对学习共同体作出相应的探索,因此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也就成为一种新的视角领域。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成为实现学习共同体知识价值最大化、培养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说短,而隐性知识显性化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隐性知识具有显性知识所无法比拟的创新价值和知识再生功能,但是隐性知识具有自身的诸多特点,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区分了“共同体”与“社会”的差异,认为“共同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个体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继滕尼斯之后,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一书中,对“共同体”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在他看来,在个别场合内、平均状况下或者在纯粹模式里,如果而且只要是以社会行为取向为基础,是参与者主观感受到的(感情的或传统的)共同属于一个整体的感觉,这时的社会关系,就应当称为共同体。由此可见,共同体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首先要强调的是参与者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在彼此理解基础上达成的情感共契与相互关怀。因此可以将共同体定义为:任何以协作关系为基础的有机组织形式。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合作程度的紧密、精神意识的同一性、归属感的强烈、社会团体的认同性等。国内外学者们对学习共同体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特别是在高校英语学习共同体的创建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学习共同体的面也不再单一局限于某一层次,而是扩展到与社会相关的许多方面。国外对此的研究较为知名的还有布朗和坎皮恩、李普曼、达玛亚和伯雷特等,他们先后提出:学习者的有效设计和思考者共同体的创设;共同体的规范性程度;知识界共同体的创设等。此外,罗斯对于共同体则从实践方面作了探析。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对贾斯珀系列历程进行了更深的开发和总结,在提出学习共同体概念的同时,明确地指出了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国内学者张建伟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陆国君认为教师在学习共同体发展的过程中,应对学习共同体的创设过程的实践持续性和充实性作相应的反思。周燕认为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创设需要基于一系列的问题,如学习共同体的理想应该包括教学探索、教学发展和自身素养提升几个阶段,最终创建起有效且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共同体。
英国思想家Polanyi在1958年首次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隐性知识概念,并将人类通过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根据Polanyi的观点,显性知识就是名言知识,能够用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字公式等表达,是一种类型知识,如传统的描述性语法知识,学习者可以有意识、系统地学习;而隐性知识是指未被表述的知识,难以用文字、图像等表达,是在无意识中获得的,常常以个人经验、感悟、团队的默契、组织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因此,第二语言教师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教师的技术隐性知识,例如教师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教师在认知水平上的隐性知识,例如教师的理解,个人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体知识体系;显性知识只是冰山的一角,而隐性知识则大部分隐藏在冰山的底部。它支配着人们的整个认知活动,并且在知识创新和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作用。隐性知识具有以下特征:无法言说,处境,个体,文化,实践和无意识。知识价值的实现在于流程。从动态过程的角度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存在一种“连续性”。两者之间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课堂语用教学是属于显性教学还是隐性教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在分别由“显式”和“内隐”组成的连续轴上。知识转移的实质是在人与组织之间发送和接收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以及通过中介媒体将发送者和接收者联系起来的过程。
隐性知识的转换是教师通过教学现场观察、对专家或者同行教学进行模仿和学习,并对隐性知识进行深入理解的过程,这也是隐性知识的输入和知识螺旋过程的重要起点。在这个阶段当中,我们实施的主要教师传授和自主学习的方式。首先,教师通过学习其他同行的教学方式来增强自身对隐性知识的理解,通过不同教师之间的组合,使得教师能够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方式从其他教师的身上学到教学经验。同时,一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还能够给青年教师一些有效的指导,使他们在教学方面融入一些新的想法。其次,还可以通过讲座、阅读活动等来对隐性知识进行学习,在阅读和听讲座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对自己的相关技能进行完善和创新,针对学习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向专家进行请教,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隐性知识的外化其实也就是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阶段,这也是知识创造的关键环节。在这一阶段当中,个体借助不同的环境,采用一些隐喻或者假设的方式将其教学经验、灵感等进行归纳和整理,并将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其转化为显性知识,从而完成知识的共享。隐性知识外化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中进行的,是一种接触性传播。因此,隐性知识的外化是一个有声思维的过程,教师通过推论不断探寻和反思他人的思维及行动,与其他的成员进入共同思维的状态,这种反思性的学习,使成员的对话当中对自己的一些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达到改进和创新的目的。
在这一过程当中,显性知识通过扩散和整理,形成系统和更为复杂的显性知识。在此阶段,我们采取撰写教育叙事的方式促进个体知识的重组。教育叙事是指教育研究者以叙事的方式来研究教育问题,表达对教育过程与结果的理解和解释。作为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表达的一种有效方式,教育叙事能赋予隐性知识声音;是教师发展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凸显了人文关怀,能够帮助语言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经验进行反思、质疑和学习。
这一阶段,是教师将综合化阶段获得的显性知识和经验经过反思和总结,运用到教学中,促使知识升华,形成个体隐性知识,也就是“做中学”的实践反思过程。为此,我们在行动研究中通过过程反思、情境模拟、内省等策略完成个体知识的内化。行动研究是针对特定情景、特定地域文化的实践和研究活动。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验证理论、改进教学,增强对教学大纲、教学的认识,更好地诠释和验证教学理论。这是一个不断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促使这个过程不断循环的重要手段是反思。隐性知识具有情景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其获得需要学习者亲身参与到行动中去感知与理解,而这种感知和解释需要始终根植于实践、回到实践行动的情境。
高校外语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手段进行反思,通过在学习共同体中向他人进行学习,最终达到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目的,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