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0)
新媒体作为信息化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发展产物之一,以其独有的个体性、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生活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信息的甄别以及信息的筛选方式等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大学生也不例外。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新媒体与自己的学习需求更加贴合,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度也是较高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所带来的便利与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打造成为真实高效的素养培养课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优化入手,简化过程,突出效果,让学生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汲取更多的思想精神养分,使学生的政治思想更加热情,更具创造力,力求将思想政治教育打造成为校园的品牌文化。
新媒体本就是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产物,在数据上具备天然的优势。当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相结合之后,能够获得无限的教育资源,除了数据信息量与数据资源量大之外,资源所体现出的交互性也是极强的,这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能够使用的资源数据相比,可谓是云泥之别[1]。正是因为信息数据量的剧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以及内容也有了更多的传播路径。处于新媒体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拥有的信息传播平台是多角度、多方位、多领域的,更重要的还是平等的。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隔阂能够被直接打破,当教育者与学习者同处于平等的交流地位时,得到的教学效率将变得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领域拓展而言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得到真实有效的拓宽之后,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模式也会受到相应的触动,为了呈现出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效果,思政教师会主动尝试利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去丰富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并且利用微博、论坛、网络群等学生喜爱程度较高的社交平台去与学生产生互动,此种新媒体环境中的学生对于教师输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能够做到顺其自然的接受,当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刻意感被有效降低之后,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自然就会有所提升[2]。
新媒体环境中,价值取向变得更为多元这些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高校是国家高素养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而这部分正在接受高素养教育的学生也正是不良价值观想要麻痹的主要对象之一。在日益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中,西方文化渗透动作也愈加频繁,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故而文化之间产生矛盾成为一件无法避免的事情。而当矛盾产生之后,如何去化解文化矛盾不论是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而言,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3]。教师和学生都是生活在信息化时代中的独立个体,每个个体也都被新媒体技术影响着,大到传播理念,小到生活习惯都已经出现的扭转,最终传递而出的价值在需求上也表现得更为多元。
1)教育环境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传播由于不再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而变得更为广泛,一方面这让信息在发布上面变得更加的容易自由,但是另一方面也让信息的监测难度系数上升。当下,我们能够轻易的在网络上看到大量的内容虚假的消息,甚至是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的谣言。此外,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意识形态以及落后消极的西方文化思想也开始通过新媒体侵入到我国,这些消极的信息因素,不仅仅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一定的冲击,而且还会蒙蔽大学生的双眼,致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产生偏差,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面临巨大的挑战。
2)教育内容挑战。处于新媒体环境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果一味守旧保持传统,那么对学生所能够起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将是微乎其微的。为了帮助学生抵御不良思想以及价值观的干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我国的红色革命理念、传统爱国情怀、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优秀的传统思想政治内容加以融入[4]。除此之外,还要及时结合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以及关键人物去为学生树立道德楷模与学习榜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明白,思想政治教育绝对不可以使一成不变的,只有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与时代前进的步伐保持一致时,受教育者的思想才能得到全面你的武装。
3)教育手段挑战。全新的媒体环境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实实在发生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人们的认知也表现出了方式上的改变。生活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大学生,思想成长的需求仅仅依靠单一的思想政治教学是绝对不可能被满足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这一客观实情,积极主动的对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模式做出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的调整,让学生能够在更为轻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让思维得到放飞,使学生对新事物的尝试产生兴趣,而不是让学生充当观众,被迫的接受思想政治知识的灌输。事实表明,在更加开放、更加活跃的思想政治课堂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思维会更加具有发散性,并且学生会更加乐于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去对问题进行理性的判断。这一能力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涵养的提升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4)教育主体挑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就是绝对的教育主体,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所处的地位无法实现与教师相平等。而新媒体时代中的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中的信息是平等的,不会因为受众身份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等级,故而学生能够和教师保持在同一地位,此时信息分级传递的步骤能够得到有效的削减,学生不用等教师信息获取完成后再去获取信息,而是可以和教师在同一时间获取信息,甚至早于教师获取信息。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新媒体的相关技能,尽可能多的了解新媒体知识,努力做到新媒体素养的提升,充分做到与新媒体进行抗争的准备。
教育理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所发出的动作而言有着直接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本就是对学生政治思想的引领,而要确保学生思想航向的正确性,首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据需要净化自己的思政教学思想,坚定新媒体教书育人理念,主动将新媒体化作思想政治教学的武器,利用新媒体去打磨学生的政治思想。新媒体中既包含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学的因素,同时也存在对思政教学产生干扰的因素,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的教学成效,突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需要通过多个途径以及多个角度去熟练掌握新媒体的特性,只有对新媒体足够了解,才能有可能找得到和思政教育能够形成契合的着力点[5]。另外,思政教师在充分了解了新媒体的特征之后,就可以提前对新媒体的缺点进行规避,让思想政治教育尽可能少的受到不良新媒体因素的干扰。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兴趣度大的形式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如通过百度贴吧、豆瓣、微博、QQ等社交平台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对这些网络平台中的信息质量进行把关,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进行引导。
新媒体环境中充斥着大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可能造成干扰的信息,此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所起到的引导作用都是极其突出的,教师在思政教学时,需要有意识的将核心价值细化渗透至育人的每一个步骤,像校园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理论学习等都是推进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并且当核心价值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后,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会更加明显,学生的思政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也将获得较大幅度的提升。
在新媒体环境中,单纯依赖人力去对传播的信息进行过滤,不仅耗费的人力多,而且实现的难度也是较大的。此时要想对信息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把关,还是只能从“媒体”入手。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本质上新媒体中的一切内容仍旧是来源于媒体工作人员,因此要想保证新媒体信息的高质量,首先就需要确保新媒体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以及职业涵养是高尚的。在梳理媒体信息时,相关工作人员要坚守党性,不论何时都需要将信息的真实性作为基本原则。新媒体环境为信息间的交互创造了条件,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点,去对思想政治的教育宣传从点、线、面三层面去进行拓展。首先,点指的就是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互动性能够得到促?进[6]。比如大学生使用较为频繁的微信、QQ,能过够让学生与其他人的交流完全摆脱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社交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新的载体,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中可以随时随地的发表自己的思想政治学习体会,点对点的扩大思政学习内容。其次,线主要指的是思想教育内容依托新媒体,在传播时体现出更新、更快、更容易接受,确保思政教育对学生而言能够发挥实效。最后,面指的是新媒体平台的全方位覆盖。当代的大学生几乎都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并且大多数学生甚至会使用多种新媒体。故而当教师将新媒体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将是极其广泛的。构建完善的新媒体思政教育平台,是对学生进行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绝佳途径之一。
总而言之,全新的多元媒体时代已经到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成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将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想法设法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政治涵养更加深厚,使学生能够通过高效的思想政治学习成为一名称职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去肩负起建设更好的祖国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