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广辉,王兴军,张斌,蔺儒侠,侯蕾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100)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属莎草科莎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收获物为地下核状块茎。油莎豆块茎富含油脂、淀粉、糖、蛋白质、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油莎豆含油率为20%~32%,单产高于大豆、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地下干果产量是花生的2倍、油菜的3~4倍,被称为油料作物之王[1,2]。油莎豆脂肪酸中的油酸含量高,如中油莎1号的油酸含量为68.2%,品质可与橄榄油媲美,对高血脂、心血管疾病有独特防治功效,油莎豆油被称为新型保健油[3,4]。油莎豆块茎榨油后,还可用于生产淀粉、制糖、酿酒等,地上茎叶和豆粕可用作绿肥和饲料。因此,油莎豆是一种综合利用前景广阔的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油料作物。
油莎豆喜温暖湿润气候,原产于非洲和地中海沿岸国家。我国于1952年从前苏联引进油莎豆,1960年又从保加利亚引入[5],目前在河北、吉林、云南、辽宁、新疆、湖南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种植。由于油莎豆品种杂、栽培措施粗放、机械化收获不完善等多种原因,目前山东省仅有零星小规模油莎豆试种,尚未得到大面积推广[6]。油莎豆适应性强,具有播期长、易栽种、耐贫瘠、抗盐碱、病虫害少等特点。油莎豆为须根系,根系发达,利于疏松土壤,在盐碱地种植可用于改良土壤,是盐碱地突破传统种植模式、创新高效生态利用的备选作物[1,7,8]。
山东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能够满足油莎豆生长需要。本团队将吉林、云南、河北等地的油莎豆品种引进到山东试种,研究不同品种的生长状况和品质差异,以期筛选出适合山东种植的油莎豆品种,为其在山东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从吉林(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河北、辽宁、云南等省引进6个油莎豆品种,包括圆粒品种2个,即河北大圆粒、吉林小圆粒;长粒品种4个,其中大粒品种1个,即吉林大长粒,小粒品种3个,分别为吉林小长粒、辽宁小长粒和云南小长粒。
引种试验于2019年、2020年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土壤质地为砂壤土,地力肥沃。
种植前先整地,并基施氮磷钾复合肥750 kg/hm2。播种前将油莎豆用30~40℃温水浸泡3天,每天换水1~2次。设置小区种植,小区面积15 m2,重复3次。4月下旬或5月初开沟条播,行距30 cm,株距20 cm,每穴2粒块茎,深度3~5 cm。
出苗15天后进行苗期除草2~3次。整个生育期根据雨水条件适度灌溉3~6次。油莎豆茎叶病虫害很少,不用打药,但需注意防治蛴螬、蝼蛄、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可用灯光或糖醋液诱杀其成虫。油莎豆根系较浅,中耕时要浅耕,防止伤根。
油莎豆生育期约150天,叶片枯黄即可收获。收获时可先将地上茎叶收割用于饲喂牲畜,然后翻土8~10 cm深,收获根系上的油莎豆。掉落土壤中的油莎豆,可用筛子收获。
油莎豆测产:小区产量换算成公顷产量,计算两年产量的平均值,产量按60%计算折干重。各小区分别取样5穴,测定植株分蘖数、单穴粒数和单穴粒重。块茎晾干后分析块茎整齐度,各品种分3次随机抽取200~300粒,利用千粒重分析仪(万深SC-G型种子自动考种分析及千粒重仪)进行统计分析。
蛋白质、脂肪、淀粉、可溶性糖类、粗纤维的含量测定分别参照GB 5009.5—2016、GB 5009.6—2016、GB 5009.9—2016、NY/T 1278—2007、GB 5009.10—2003的规程进行。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6个油莎豆品种在山东均能旺盛生长,播种后10~20天为出苗期,地上部分生长量大,成熟叶长可达1.2 m。根系为须根,入土较浅。地下块茎分布深度差别不大,一般分布在离地表7~9 cm之间。从表1可看出,植株分蘖力强,不同品种的分蘖数相差较大,云南小长粒最多,平均达81.3个,吉林大长粒最少,平均为27.3个。6个品种的块茎整齐度差异较大。其中,吉林大长粒的块茎变异系数最大,达到44.02%;吉林小圆粒的变异系数最小,为29.55%,其余品种的变异系数较为接近。吉林大长粒的平均单粒重最大,为1.09 g,最大可达3.156 g,显著高于其它5个品种。吉林大长粒、吉林小圆粒的块茎最大粒重/最小粒重比值较大。从单粒重区间跨度来看,吉林大长粒最大,吉林小长粒最小。同一植株中,位置较浅的块茎多分布于分蘖中间,且由于生长空间受限,粒重偏小;而位置较深的块茎则不受植株分蘖的影响,块茎成熟饱满,粒重较大。不同品种间也存在分蘖越多粒重越小的趋势。不同品种的生育期较为一致,150天左右叶片枯黄即可收获。
表1 不同油莎豆品种的分蘖数和块茎整齐度表现
由表2看出,6个油莎豆品种中云南小长粒的单穴粒数最多,平均达215.5粒;吉林大长粒最少,平均只有96.9粒。吉林大长粒的百粒鲜重显著高于其它品种,平均为172.2 g,而云南小长粒平均只有68.9 g。吉林大长粒的单穴粒数虽然最低,但因其粒重大,产量仍然较高,单穴鲜粒重达到166.8 g,仅次于辽宁小长粒。6个品种中,辽宁小长粒的产量最高,按60%计算折干率,产量为14 520.0 kg/hm2,其次是吉林大长粒和河北大圆粒,产量分别为13 713.3 kg/hm2和13 606.2 kg/hm2;吉林小圆粒产量最低,为10 114.2 kg/hm2;吉林小长粒和云南小长粒产量居中。
表2 不同油莎豆品种的产量及构成因素
由表3可以看出,6个油莎豆品种块茎的主要营养成分中,蛋白质含量差别不大,其中吉林大长粒含量稍高,为6.8%,含量最低的是辽宁小长粒,为5.5%。云南小长粒脂肪含量最高,达到24.9%,吉林大长粒最低,为19.8%,其余品种差异不大。6个品种油莎豆淀粉含量较高,在34.2%~38.5%之间。云南小长粒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9.3%,而粗纤维含量最低,为6.0%。6个品种的脂肪酸含量中,油酸含量普遍很高,在68.6%~71.6%之间,亚油酸含量在9.9% ~11.9%之间。
表3 不同油莎豆品种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 (%)
多项研究表明,油莎豆的产量一般在5 700~17 500 kg/hm2之间,大粒品种的千粒重为480~830 g,小粒品种的千粒重在280~380 g之间[9-11]。本研究表明,辽宁小长粒在山东种植的产量最高,达到14 520.0 kg/hm2;大粒品种吉林大长粒的平均粒重达到1.09 g,是迄今研究中平均粒重最大的品种,分蘖数最少,易于收获,节约人工成本,但也存在明显缺点,比如块茎变异性大,分布较为分散,结豆率低,块茎含油量较低;两个圆粒品种(河北大圆粒、吉林小圆粒)的农艺性状基本相同,即分蘖数较少,块茎变异性较小,整齐度较好,块茎分布集中,结实率高,易于收获,且河北大圆粒表现尤其突出,产量高;3个小长粒品种的农艺性状亦相似,分蘖数多,块茎小而多,结实率高但相比大粒品种难于收获,产量较高。
总体来看,本试验条件下,圆粒品种的适应性较好,尤其是河北大圆粒,其块茎整齐度较好,含油量高,易于收获;若以大粒(1.09 g)、淀粉含量高(38.5%)、产量高(13 713.3 kg/hm2)、易于收获为目的,吉林大长粒则适合大面积种植;若以含油量(24.9%)、含糖量(9.3%)、产量(12 458.4 kg/hm2)等方面综合考虑,云南小长粒较为适合。因此,培育分蘖数适中、块茎单粒重较大的品种,在保持较高产量的同时可提高收获效率。同时利用育种技术,提高油莎豆的含油量和含糖量是未来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