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雅丽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视频制作后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采集的各部分镜头进行取舍,将零碎的镜头糅合成具有一定情节、一定逻辑及一定内涵的完整内容。在糅合的过程中,操作不当或违背剪辑规律,都很容易让画面产生跳动感。要得到好的剪辑效果,避免出现画面的跳动,需要从剪辑点位置的选择、景别组别的安排、动作连贯性的设置以及镜头组接的处理这4个方面来进行处理。
剪辑点是指两个相邻镜头之间剪辑画面的衔接点。剪辑点位置的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与镜头的转换能否自然,节目的叙事是否流畅,观众的视觉感受是否舒适。如果剪辑点位置选择错误,一方面很容易导致视频画面产生跳动,引起观众视觉上的不适,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视频内容的逻辑关系出现混乱。因此,对镜头剪辑点的准确掌握,是保证镜头连接与转换更加自然、顺畅的第一要素。例如,第一个镜头是孩子们在学校广场集合准备上车出发的场景,第二个镜头是孩子们在研学基地学习笔墨纸砚历史的画面。这两个镜头如果直接组接,就会让观众感觉到不舒服,产生视觉上的跳动。这种跳动很明显是因为缺失了中间过程来联系前后两个镜头,剪辑点位置的选择过于粗糙,让观众觉得孩子们前一秒还在甲地准备,后一秒就到乙地做别的事情,中间缺乏过渡性的镜头,时空变化太过突然,逻辑连贯性太差。
对于这种问题,要先准确选择剪辑点的位置,将剪辑点选择在前一个镜头的最后一帧与后一个镜头的第一帧之间,再采取补镜头的方法,加入旅途中车子行驶的镜头和孩子们到达目的地后下车的镜头。这样,画面就有了连续性,剪辑起来也会感觉更加顺畅和自然。
如果景别画面的组接安排不合理,也常常会引起画面的跳动。在进行景别画面的组接安排时,需要着重考虑以下两点。
第一,相邻镜头中景别的变化必须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使画面叙述更加清晰、视觉更加流畅,与节目内容的情绪氛围也会更加吻合。“循序渐进”指的是相邻镜头的景应该根据节目内容叙述递进式变化,而不应该过分剧烈或变化太小。如果前后两个镜头的景完全不一样或者变化太大,直接组接就会显得很突兀;反之,如果景没有变化或变化太小,且拍摄角度也没怎么变换,这样拍出的镜头不能体现递进式变化,同样也不易组接。通常,考虑到景变化发展的需要,在拍摄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三种蒙太奇式组接方式,循序渐进地实现不同视觉距离镜头的顺畅衔接[1]。
(1)前进式组接。前进式组接通常用来表达一种由低沉压抑到高昂向上的情绪,着重描述景物从远景向近景、全景到特写的过渡。
(2)后退式组接。后退式组接与前进式组接恰恰相反,是指景物是由近景到远景,从特写到全景的过程,主要展现由细节扩展到全部的内容和由高昂到低沉的情绪。
(3)环型组接。环型组接在一些影视故事中经常使用,它综合了前进式和后退式组接方式,逐步由全景、中景到近景、特写,再由特写、近景到中景、全景,表现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再由高昂到低沉的过程。
有的时候,为了形成强烈对比和视觉上的冲击,营造特定的视觉氛围,也可采用相同景别的镜头非常规组接或反复组接、远景组接近景甚至特写等 方法。
第二,尽量避免将同机位、同景别、同主体的画面组接在一起。如果前后两个镜头机位相同,景别变化不大,被拍摄的主体没变化,内容上没有增加新的信息,就只是后一个镜头在前一个镜头的基础上稍稍地放大或者缩小,这就会让人感觉到原地跳动,很不自然。这样的两个镜头直接组接,就有明显的跳动感。
此时需要在两个相邻镜头之间插入一个不同机位、不同景别的过渡镜头,或插入同一个主体位置、动作稍加变化的镜头,就可以有效纠正画面的跳动、断续和错位感。应避免从一个人物镜头的远景切换到同一人物的特写,让观众有一个心理接受的过程。也可以使用一系列同一景别的镜头组接,从不同视角来表现被摄物,从而渲染某些气氛,表达某种情绪,强调细节。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系列的特写镜头之后,应尽快呈现一个远景镜头。因为如果只强调细节,忽略了整体,就构不成被摄物与环境的关系,会让人感觉到局促,从而使电影缺失大气感。相反,从一个远景镜头到特写镜头,景别变化又太大,观众的心理接受过程还未形成,就会觉得生硬、不自然。因此,应尽量避免一个人物的远景镜头紧接同一人物的特写镜头[2]。
在视频剪辑过程中,动作连贯性的设置应该遵循“动接动、静接静”的原则。
动指的是在剪辑点的时间点上,被摄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或者摄像机处于推、拉、揺、移、跟、甩等运动状态;静指的是被摄物体处于相对静止或者摄像机处于静止状态。“动接动”是指在剪辑点前后的两个镜头有明显的动感,可以是主体相对静止而镜头运动,也可以是主体的运动镜头固定,它强调画面中主体动作的连贯性,动作之间的过渡简洁而流畅。“静接静”则是指剪辑点前后的两个镜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一个镜头必须在前一个画面主体做完一个完整动作停下来之后,接上下一个从静止到开始的运动镜头。
“动”与“静”之间的组接,需要通过起幅、落幅进行自然过渡。当两个画面中的主体运动不连贯,动作之间有停顿时,在前一个镜头结尾设置停顿的片刻,称为“落幅”;后一镜头运动前静止的片刻,称为“起幅”。通常起幅与落幅的时间间隔为1~2 s。
在剪辑的过程中,若是在没有起幅或者落幅的情况下,静接了动,动接了静,就会导致主体运动不连贯,从而产生跳动现象。例如,第一个镜头,一个男生推门开始向宿舍里走;第二个镜头,男生在宿舍里站立不动与同学攀谈。在这两个画面中,同一主体的动作被断开了,两个画面中的主体运动不连贯,组接起来就会产生跳动。
对这种主体运动不连贯引起的跳动,需要重新设置剪辑点。剪辑点应该选在男生走到目的地停下来的时刻,而这个停下来的的片刻就是落幅。也就是说,当运动的镜头接静止的镜头时,必须将剪辑点放置在前一个画面主体做完一个完整动作后停下的时刻;静止的镜头接运动的镜头,剪辑点要设在后一个镜头由静止开始运动的片刻。
在进行镜头组接时,如果不考虑观众的思考方式,脱离了生活的逻辑思维,或者忽视了影视表现的规律,观众就很难看懂,就会产生跳动现象。因此,对镜头组接的处理,必须在充分了解观众的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依据正确的思维逻辑选用镜头,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通常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
(1)镜头组接的时长应恰当。对镜头的停滞时间长短的处理,往往要根据观众的接受能力、所表达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画面构图等多种因素来共同决定。内容难度大、观众接受能力差、画面构图复杂的镜头,停滞时间应该长,反之则应该短。例如,远景、中景等镜头中,画面包含的内容较多,观众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清楚画面的内容,因此镜头停滞的时间也需要长一点。而特写、近景镜头中,由于画面包含的内容较少,观众只需较短的时间就可看清所有内容,因此镜头停滞的时间可以短些。又比如,在同一个画面的构图中,亮度大的部分比亮度暗的部分、动的部分比静的部分往往更能引起观众的注意,接受起来也更加容易。因此,当想要表现亮的、动的部分时,镜头停滞时间可以短一些,想要突出表现暗的、静的部分时,镜头停滞时间应该长一些。
(2)镜头组接的影调、色彩须统一。在进行镜头组接时,如果两个相邻镜头的明暗、色彩对比过于强烈,会使观众感到生硬和不连贯,影响内容的顺畅表达。因此,镜头画面的组接,既要考虑影调在表达某种意象、塑造人物造型、渲染气氛和情绪的表现,还要考虑色彩的对比,使镜头画面的衔接生动顺畅而又富于艺术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必须保持影调和色彩的一致性。
(3)镜头组接的节奏要合理。从形式上看,镜头组接的节奏主要体现在画面主体的运动、镜头长短和组接方式等几个方面。镜头组接的速度称为剪辑率。在单位时间内,各镜头平均时间长且总镜头数量少,称为剪辑率慢,反之则称为剪辑率快。如果剪辑率太慢,带给观众的就是催眠的感觉。所以,在情节和内容性强的影视节目中,剪辑率必须随着情节的展开而逐渐加速,一个镜头接一个镜头所产生的震惊效果的累积,最终造成震撼的效果。这也是在影视节目编辑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常用方法。
剪辑点位置、景别变化、动作连贯性以及镜头组接等都能影响到剪辑效果,决定画面组接是否有跳动性。视频剪辑既要考虑剪辑点位置的选择对镜头连接与转换的关键影响,又要关注递进式安排景别的变化;既要处理动作连贯性和动静的合理性,又要顾及镜头组接的时长、影调色彩以及节奏等。只有避免因这些问题引起的几种常见的跳动问题,才能剪辑出更高质量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