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潞安化工集团 调度指挥部,山西 长治 046204)
随着我国煤炭开采强度和深度的不断增大,采场空间围岩应力分布日趋复杂,强矿压灾害日趋严重[1-2]。井巷开挖前,煤岩处于应力平衡状态,采掘工作面开挖时,施工扰动使其平衡状态发生变化,薄弱点的岩体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导致煤岩喷出。当强矿压现象严重时,会直接摧毁巷道,严重威胁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3-5]。
强矿压的防治主要有区域性和局部性解危措施,其中局部性的解危措施主要包括煤层卸载爆破、断顶爆破、钻孔卸压、加强支护等。大直径钻孔卸压和加强支护管理因工艺相对简单、对生产影响小、成本低等优点,在煤矿开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余吾煤业N2103回风巷道强矿压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了N2103工作面顺利回采及作业人员的安全。
余吾煤业公司位于山西省屯留县境内,设计能力750万t/a,为高瓦斯矿井。矿井主采3号煤层,埋深500~700 m,煤层厚度5~7.25 m,平均厚度5.99 m,煤体硬度1 N2103回风巷沿煤层顶板掘进,底板留有2.5 m左右的底煤,断面宽×高=4.8 m×4.0 m。N2103工作面位于公司北风井东翼采区,工作面北侧为实体煤,南侧为北风井东翼5条大巷,西侧为实体煤,东侧为 N2105工作面(已采),与 N2103回顺之间留设30 m煤柱,埋藏深度586~562 m。 N2103工作面发生强矿压现象时,工作面已回采1 205 m;当时回顺超前维护长度为50 m,采用一梁三柱棚架设大板棚支护,棚距800 mm。切眼往外100 m范围内巷道变形严重,巷道断面最小处仅为2.5 m×2.5 m。超前棚内巷道底鼓严重。为防止N2103工作面再次发生强矿压现象,保证作业人员及设备安全,特别制定了新的管理措施。 1) N2103回风巷道切眼外20 m至切眼往外500 m内实行封闭管理,且沿切眼外20 m处拉警戒线,500 m处设置警戒栅栏门,入口处悬挂醒目的“强矿压管理区”警示牌,警戒位置见图1。由作业队组专职人员负责,同时在警戒两端安设电话,并建立人员进出台账。 图1 警戒示意 2) 生产期间警戒范围内严禁进入,工作面不生产期间,作业人员可进入现场作业,作业完成后必须分散快速离开。 3) 任何人员不得坐在设备或物料上休息。 4) 作业人员要随时注意观察顶帮压力变化情况,当出现顶板压力突然增大,煤炮异响等强矿压征兆或接到撤离通知时,要及时撤离现场,进入安全地点。 1) 回风巷警戒区内的锚杆、锚索全部用双股铁丝固定到顶网和帮网上。 2) 回风巷强矿压区作业人员作业时,只能在检修班停机期间进入,运料、打钻及架棚人员不得交叉作业。 3) 回风巷至工作面切眼300 m范围内不得存放杂物,不用的材料必须及时回收升井;不能及时回收升井的材料、设备,必须移至工作面300 m范围外,在巷帮分类码放整齐,码放高度不得超过0.8 m,并用2分绳与巷帮钢带之间牢牢固定。 1) 保证回顺超前棚架设长度不低于100 m,棚距700~900 mm。 2) 所有单体柱要打设垂直并成直线,拴好双护绳,偏差不得超过±50 mm,大板用双股10号铅丝栓在顶网上。 3) 架棚、回棚、挑大板等作业过程中,作业地点前后5 m范围内,严禁有其它人员作业或停留。 2.4.1 钻孔设计要求 为降低N2103回风巷强矿压区风险,对回顺切眼往外300 m的巷道打设卸压孔,打设示意图见图2和图3。 图2 卸压孔剖面 图3 卸压孔俯视 1) 煤墙、煤柱侧卸压孔:距底板1.5 m高,垂直煤墙打设,孔深20 m,孔径120 mm,间距1 m,孔口封口2 m。 2) 底板卸压孔:在煤墙侧距煤墙帮600 mm,垂直底板打设,孔径120 mm,孔深见岩即可,间距0.8~1.0 m,孔口用编织袋进行封堵,防止煤尘进入造成堵孔。 2.4.2 卸压孔施工要求 1) 施工钻孔时要严格按照钻孔设计要求中规定的方位、角度、孔深等进行施工,不得擅自改动。同时,为保证钻孔成孔质量,钻孔开孔高度、孔距可根据现场打钻情况进行调整,避开巷道内的风水管路、锚杆、锚索等,孔距偏差不得超过100 mm。 2) 打设卸压孔时,应从里往外依次打设,为保证卸压效果,孔口封堵2 m,并挂设钻孔说明牌。 3) 卸压说明牌板必须在打完1个卸压孔后立即挂设,并注明钻孔编号、时间、施工人员、钻孔深度及打设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夹钻等)。 2.4.3 打设卸压孔安全注意事项 1) 打眼过程中,要随时注意煤岩帮顶板,发现有片帮、冒顶危险时,必须立即停钻处理。 2) 打眼时,要掌握好钻孔的深度和角度,达到要求深度时,减速撤钻;钻深眼时,必须采用不同长度的钻杆,开始时应使用短钻杆。 3) 打设底板卸压孔时,钻杆拔出后,应及时用编织袋将孔口堵好,防止煤岩粉堵塞卸压孔。 4) 当工作面风流中瓦斯浓度超过0.8%,打钻过程中发现煤层中有出水、生锈、挂汗、水响、怪味、瓦斯涌出量增加等异常情况时停止打钻,处理完后再打钻。 1) 监测设备:ZQSJ-80/2.8S型气动手持式钻机。 2) 监测范围:工作面回风巷道超前300 m两帮。 3) 监测频率:第一周监测回风巷道超前工作面20 m、50 m、80 m、110 m、170 m、260 m的煤墙帮(工作面侧);第二周监测回风巷道超前工作面20 m、50 m、80 m、110 m、170 m、260 m的煤柱帮(采空区侧)。强矿压区每两周全面检测1次。 4) 监测方法:用钻机打监测钻孔,采用插销式联接的麻花钻杆,每节长1 m,D42 mm的钻头,钻孔的深度为14 m。用塑料桶或编织袋等收集钻出的煤粉,每钻进1 m用测力计测量1次钻屑量,并及时记录。 5) 监测内容:用专用表格记录打眼地点、时间、钻屑排出量,以及打眼过程中出现的钻杆跳动、卡钻、劈裂声和微冲击等动力现象。 6) 在打钻过程中若出现煤粉量超标,则应在超标钻孔两侧5 m范围内各打1个钻孔继续监测,确定强矿压危险区域后,制定相应的解危措施进行煤体卸压。 1) 在N2103回风巷道超前工作面300 m范围内每20 m布置1组测点。每组测点4个(顶底板及两帮),采用“十”字布点法布置,采用皮尺进行测量,同时确保测点动态覆盖超前工作面300 m范围。所有测点观测周期为1周/次,每周一8点班检修时进行观测。从首次观测之后连续观测5次,巷道变形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巷道变形数据 m 2) 通过与首次观测数据相比,巷道在采取卸压措施后,整体变形较小且趋于稳定,由此可知,巷道超前工作面300 m范围内卸压效果较好,同时,应加强现场回顺顶帮的巡查,发现破网、漏矸时及时补网,或架棚管理。 确定煤粉量的临界值,首先需要取标准煤粉量,再结合钻粉率指数确定临界值。 测量标准钻粉量时应避开地质构造影响带、超前支承压力影响带、残留煤柱影响带等典型应力异常区域。用钻粉率指数方法判别工作地点强矿压危险性的指标[6-7],可参照表2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执行。实际钻粉率达到相应的指标或出现钻杆卡死现象,可判定所测工作地点有强矿压危险。 表2 判别工作地点强矿压危险性的钻粉率指数 截至10月20日,煤墙侧共测定3次,煤柱侧测定2次。钻屑平均值如表3所示。 表3 钻屑平均值数据 通过与临界值比较,超前工作面300 m范围内所测5组测点钻屑值在标准值上下波动,远小于危险临界值,现场总体卸压效果较好。根据钻屑法验证可看出,超前工作面300 m范围内发生强矿压的危险性较小。 严格对作业区的人员及物料进行管理,并在原来的支护基础上进行加强,通过定期的钻屑法和表面位移监测站监测,保证了N2103工作面顺利、安全回采,N2103回风巷道强矿压区的管理方案被证明是可行的,为其他有强矿压现象的工作面回采提供了一定的借鉴。2 强矿压区管理措施
2.1 人员管理
2.2 物料管理
2.3 支护方案
2.4 卸压孔施工方案
2.5 钻屑法施工方案
3 卸压效果检验
3.1 表面位移监测
3.2 钻屑法效果检验
4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