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维,丁 彬
(1.江苏广靖锡澄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无锡 214191;2.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1110)
广靖锡澄高速日均流量约10万辆,以往传统养护采用单车道封闭或半幅封闭施工,工期约168 d左右。施工期间长时间的拥堵对路网服务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集中养护”是将需要进行交通管制的养护工程项目,按照施工组织计划,在一定时间内进行集中维修施工。通过“单方向全封闭”方式开展养护作业,采用“远端诱导分流,近端强制分流”,实现全省路网总体可控,解决了养护作业引起的交通拥堵,实际造成的影响较为可控。
由于集中养护采用半幅全封闭,将原有车辆分流至周边路网,对周边路网服务能力和交通组织设计提出较高要求。加之现场集中养护工艺流程和施工机械较多,施工现场交叉作业多,对施工组织协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合理制定集中养护交通组织和施工组织措施是工程成败的关键。
(1)沥青混合料的运输问题
传统养护方式,路段严重拥堵导致运料车难以及时到达施工现场,容易造成沥青混合料料温过低、现场停机等料、横向施工冷接缝等问题。集中养护工程通过详细、完善的交通组织设计,避免路段拥堵发生。
(2)施工作业面受限下的摊铺、碾压问题
传统养护方式的养护施工作业其封闭区域有限,无法处理桥头位置和裂缝的横向铣刨、摊铺、碾压的问题。集中养护模式对路段进行全封闭施工,具有足够的施工作业空间,可有效解决施工作业面受限情况下摊铺、碾压的问题。
(3)纵向施工冷接缝的处理问题
以往项目现场,冷接缝位置局部压实度不足,造成渗水系数过大。集中养护充分利用半幅全封闭,采用热接缝的施工工艺彻底解决纵向冷接缝问题,保证集中养护工程质量。
(1)通行车辆安全
传统养护施工开始后路段均会产生拥堵且无法消除,长时间的拥堵容易引起车辆间碰撞,影响行车安全。路面铣刨后存在6~8 cm高度差,容易造成车辆“跳车”甚至翻车事故。集中养护避免了拥堵产生,同时采用全断面铣刨,全断面摊铺,不存在高度差。
(2)施工作业安全
传统养护施工作业区较小,仅通过交通锥隔离,通行车辆失误驶入施工作业区,容易发生事故。集中养护施工作业区实行半幅封闭,无社会车辆通行,保障了人员安全。
项目路段交通流量处于较高水平,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内外交通占45.83%,内部出行占比27.31%,而过境交通占比为26.86%。从交通流向分析,除无锡及泰州两地交通外,泰州与苏州、上海及浙江东部地区之间的交通量占比较少,在10%左右。根据车流量增长预测结果,预测本次2019年江阴大桥封闭共需分流车辆94 918辆,若采取单方向封闭施工,由北往南方向需分流47 428辆,由南往北方向需分流47 490辆。
根据分流预测结果,泰州大桥、润扬大桥、苏通大桥将成为江阴大桥封闭后过江车辆主要备选路线。第一、二阶段施工期间车流量增量如表1、表2所示。
表1 第一阶段主要路段施工期间车流量增量
表2 第二阶段主要路段施工期间车流量增量
从第一阶段结果可知,泰州大桥与预测基本一致,增长分流量占实际分流总量的43.9%,承担主要分流车辆。苏通大桥增加的分流量占实际分流总量的20.9%,在原有大流量的情况下交通量更加饱和,但仍保持在通行能力范围之内。润扬大桥增加的分流量仅占实际分流总数的6.0%,受封闭养护工程影响较小。
从第二阶段实际情况来看,总体分流车辆比第一阶段少,其中泰州大桥分流车辆占到实际分流总数的49.9%,依然承担过江分流的主要作用。而苏通大桥实际分流车辆依然占到实际总数的22.4%,整体更趋于饱和。相反,润扬大桥实际分流车辆仅占到实际总数的5.9%,远低于预期分流值。
按照前期方案分流路径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分流后各条高速公路可能产生的服务质量变化进行预测。第一二阶段交通影响分析如表3、表4所示。
表3 第一阶段交通影响分析
第一阶段,S35及泰州大桥、增加车流量较多,服务等级由二级下滑至三级。G15及苏通大桥车流量小幅度增加,服务等级出现相应下滑,G15由三级下滑至四级,苏通大桥由四级下滑至五级。而G4011及润扬大桥由于车流量变化较小,服务等级不变。
表4 第二阶段交通影响分析
第二阶段,S35及泰州大桥、G15及苏通大桥由于增加车流量较多,导致服务等级下降。而G4011及润扬大桥由于车流量变化较小,服务等级不变。江阴大桥的施工主要导致泰州大桥和苏通大桥的交通流量增加,但并未造成拥堵现象,而对润扬大桥的交通流量影响较小。
(1)数据调研分析,确定最佳养护时间
通过调研分析近10年施工路段同期气象大数据,测算连续晴天时间段。调研发现,全年5月份和11月份是集中养护工程的最佳施工时间。为将封闭周期尽可能降至最短,最终确定5月份为本次集中养护工程的施工时间。
(2)方案优化,反复论证
优化集中养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采取“三级审查制度”,经过反复论证、优化,完成了施工前各项准备工作,并将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精细化,将施工所需时间精确到“小时”。
(3)资源保障,提前落实材料进场
确定主要原材料供应单位,保证每一阶段开工前材料全部进场。提前做好拌和楼、试验室的整改工作,保证原材料进场必合格,对不合格原材料进行清退。
(4)方案试铺,严格要求施工质量
在集中养护工程实施前,对改性沥青SMA-13结合锡宜高速公路中修工程,进行试验段铺筑。对桥头过渡段铣刨、摊铺施工编制过渡段铣刨方案,结合陆马公路中修工程进行试验段铺筑。试验段试铺均符合本次集中养护工程相关技术要求。
(5)开展技术交底和施工工艺培训
本次集中养护工程施工时间短,原路面结构复杂,现场处治方案种类较多。集中养护工程实施准备阶段,组织召开多次设计及技术服务交底工作,确保集中养护工程的顺利实施。
(1)铣刨深度动态控制,提升铣刨质量
原路面薄层罩面铣刨后存在夹层对后续施工环节有一定影响。现场在铣刨过程中严格按照原薄层罩面层厚度进行铣刨。在铣刨过程中实时发现夹层,则对铣刨机的控制深度进行动态小范围调整。避免大面积出现夹层反复处理而浪费有效施工时间。在洒布粘层之前再次检查,确保新铺层与老路之间无夹层。
(2)横向施工接缝控制
在过渡段铣刨前,严格按照技术方案,对过渡段范围进行按每延米放样,铣刨过程中按照相应的位置实时动态的调整铣刨厚度,以达到过渡段铣刨工序的技术要求。在横向接缝以及桥头过渡段施工处理上,在压路机进行横向碾压后,及时采用3 m直尺进行平整度测量。对不符合技术要求的位置,及时进行碾压或人工处理,最终保证路面横向施工接缝以及桥头过渡段施工质量。
(1)新技术
本项目大规模采用不粘轮乳化沥青粘结层。具有改性乳化沥青的性能,不粘车轮,节约人力成本,保证新旧沥青层之间的良好粘结,确保沥青路面施工质量。
(2)新材料
本项目集中养护过程中,将耐久EME-14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用于中下面层。通过提高沥青混合料模量,减少车辆荷载作用下沥青产生的应变。提高路面抗高温变形能力,增强路面的抗车辙能力和抗疲劳能力,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3)新工艺
采用早强发泡水泥浆轻质填料对桥梁搭板的脱空区域进行压力灌浆。采用新注浆工艺和压浆配合比,通过配比发泡剂降低材料比重,施工时间从12 h缩短为9 h。同时,该工艺材料比重更低,有效降低施工成本,避免工后沉降。
作为国内首例大流量高速公路集中养护示范工程,本次大流量集中养护实施方案主要结论如下。
(1)针对周边路网交通流量预测分析,对交通组织方案的充分论证,通过“远端诱导分流,近端强制分流”,解决养护作业引起的交通拥堵。
(2)优化集中养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将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精细化,将施工所需时间精确到“小时”,最大程度保证施工工资。
(3)加强施工质量过程控制,动态控制铣刨深度和摊铺质量,保证路面横向施工接缝以及桥头过渡段施工质量。
(4)采用试验段试铺合格的不粘轮粘层和EME-14高模量沥青新材料和新技术,提升集中养护质量和效率,节约施工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