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
巩义市人民医院,河南 巩义 451200
手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开展劳动和赖以生存的重要器官之一,手的感觉功能对人的日常生活、工作能力乃至身心健康均有较大程度影响。支配手部感觉功能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损伤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尤以正中神经损伤对手部感觉功能的影响最大[1]。正中神经受损可引发一定程度的感觉及运动障碍,其中感觉障碍以拇指、食指和中指远端最显著,运动障碍则有手臂无法旋前、拇食指无法屈曲、屈腕能力下降等表现[2-3]。手部神经损伤后虽可经手术修复,但感觉功能恢复耗时较长,且易遗留感觉功能障碍[4]。因此,探索如何修复手部神经损伤患者感觉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巩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正中神经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一期显微外科修复对手部神经损伤患者感觉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巩义市人民医院自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正中神经损伤患者200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有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3.67±11.58)岁;损伤类型:神经完全断裂45例,部分断裂36例,挫伤19例;致伤原因:锐器致伤38例,电锯致伤30例,挤压伤23例,电击伤9例。对照组有有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2.39±12.07)岁;损伤类型:神经完全断裂44例,部分断裂36例,挫伤20例;致伤原因:锐器致伤40例,电锯致伤30例,挤压伤22例,电击伤8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病例纳入标准:受伤至急诊手术2~6 h内;具备手术适应征;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有心脑血管系统、神经或类风湿病史;有严重外伤史。
对照组给予止血带止血、手术修复、常规抗感染治疗等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一期显微外科修复:(1)手术方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选择适宜体位;对术区消毒并彻底清创,以内固定法行骨折复位;缝合肌肉、肌腱并修复皮瓣与软组织;于显微镜辅助下缝合离断血管;无张力环境下依据神经位置以外膜缝合法缝合神经;视神经缺损情况选择适宜修复方式(缺损>2 cm)者以自体小腿腓肠神经移植法修复;修复后完成止血、缝合等操作。(2)术后处理:可酌情行石膏外固定、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2 d可辅助患者行主动或被动肢体功能训练;通过按摩促进受损神经修复。(3)感觉功能训练:根据损伤类型于术后指导开展感觉功能训练,神经部分断裂或挫伤者手术后第4周开展感觉功能训练,神经完全断裂者术后第6周开展训练,具体流程:检查手部感觉减退区域;于训练前评定感觉功能;开展冷热觉训练,康复医师以冷、热、针刺等刺激手部皮肤,通过体会各种感觉、反复睁闭眼训练重建感觉信息处理系统;每日训练2~3次,每次持续15min。
(1)早期感觉功能评定标准[5]:将手部感觉功能恢复程度分为S1~S5共5级(S1:无感觉;S2:神经单一分布区存在深痛觉;S3:神经单一分布区存在浅痛觉与触觉;S4:分布区存在浅痛觉、触觉并重叠感消失;S5:分布区恢复两点鉴别能力),分为优(评定为S5或S4)、良(S3)、可(S2)、差(S1)四级,计算优良率。(2)后期感觉功能评定标准[6]:于术后12个月评定2-PD,测量手指可辨别两点间最小距离,距离越小提示功能恢复越好。(3)日常活动能力评定标准[7]:应用Barthel指数量表判定日常生活能力,总分0~100(<20分:完全残疾;20~40分:存在重度功能障碍;40~60分:中度功能障碍,生活中需协助;≥60分:生活基本自理;100分提示日常生活能力正常),评分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6个月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干预前两组2-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2个月观察组2-PD较干预前和同期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早期感觉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患侧手指远端2-PD比较(±s) mm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患侧手指远端2-PD比较(±s) mm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手指数400 400 t P 32.798 16.974 0.000 0.000 tP干预前10.68±3.02 10.45±3.11 1.061 0.289干预后5.32±1.25 7.27±2.09 16.015 0.000
干预前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观察组升高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s) 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s) 分
组别观察组(n=100)对照组(n=100)t P 干预前62.38±7.90 61.59±8.12 0.697 0.486干预后89.06±9.60 77.53±10.32 8.180 0.000 21.459 12.139 0.000 0.000 tP
近年来,创伤事件发生率呈升高趋势,创伤患者数量亦随之增长。手部神经行程较长,易在日常工作或劳作中受损,手部神经损伤多因正中神经、尺神经或桡神经损伤所致,常有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如不能及时对手部神经损伤患者给予诊断和治疗,则会加重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甚至丧失部分肢体功能[8]。因此,对手部神经损伤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关键。正中神经是手部功能支配的主要神经之一,在机体内走形位置及其支配的功能区域也相对固定。患者因正中神经损伤就诊时需详细检查其受伤部位,同时结合临床症状作出明确诊断。对于神经完全断裂等创伤较严重者,术前有必要开展更详尽的检查。结合临床实践我们发现,开放性的手部神经损伤须在受损后行急诊修复,其中以一次性修复疗效最佳,以利于创口愈合,且便于神经轴突较早经吻合口至相应靶器官。即使部分患者无法获得理想的急诊修复效果,一次性修复也可为后期修复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对于手部神经损伤患者应尽早进行有效诊治,及时减轻其痛苦,改善生活质量[9]。
对于手部神经损伤时间<12 h、损伤较小、创面较齐整且未发生严重感染者,开展早期治疗修复能获得较理想治疗效果。传染修复手段虽能促进创口愈合,但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可能出现神经再断裂或肌腱粘连,且影响手部神经恢复及生长的相关因素较多,因此很难满足临床需要,对早期康复不利[3]。目前,显微外科修复应用于手部神经损伤的效果已逐渐获得认可,并受到广泛关注,对手部神经损伤患者行一期显微外科修复具有如下优势:(1)能减少缝合损伤,消除有碍神经生长的相关因素,减轻组织损伤性,提高缝合准确度和优良率;(2)神经外膜缝合效果与神经束膜缝合相当,且操作方便、抗张力强,瘢痕较小。鉴于此,本研究在无张力环境下依据神经位置以外膜缝合法缝合神经,以提高缝合及治疗效果。研究证实,无张力缝合能减轻神经外膜损伤,保证新生血管营养供应,且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受损神经愈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早期感觉功能恢复情况、2-PD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提示一期显微外科修复能促进手部神经损伤患者感觉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与国内相关研究结论相符[2]。
综上所述,一期显微外科修复能促进手部神经损伤患者感觉功能恢复,改善两点辨别觉,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整体疗效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