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蕾,戴鸿敏,沈 艳
(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
民族传统声乐起源于民族地区,具备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蕴含深厚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认可,成为表达情感、传递精神、形成激励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我国艺术殿堂的一朵奇葩。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促使民族传统声乐突破发展局限,实现质的飞跃,在保留民族传统声乐精髓的基础上,不断革新中进入全新的发展道路,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为了促进民族传统声乐走出当前发展的困境与局限,必须要注重保护与传承,杜绝过度的模仿和借鉴,才能使其真正进入传承与发展的快车道。
伴随20 世纪初开始的美声唱法东渐,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开始发展,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仍然没有理清传统与现代两条发展道路,体现出较强的不明确性与不确定性。新中国成立前的50年,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起源时期。这一时期,诸多西洋音乐的美声唱法流入我国,且我国的音乐学习者萧友梅,在西方学习音乐后回到祖国,并且邀请一些留学生和外籍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将西方理念与技法传授给学生。[1]伴随五四运动的爆发,民族声乐的创作和演唱进入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涌现了诸多优秀的声乐家、声乐作品以及词曲家。例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兄妹开荒》诞生,此时期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同样培养了诸多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唱家,例如王昆等,这些优秀的艺术家,对于我国民族传统声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由于此时期新中国尚未成立,社会尚未进入稳定化发展道路,仍然存在诸多因素导致动荡不安,音乐界无法通过学术研究的形式,来为我国民族传统声乐的发展探索可行性道路。所以,西洋唱法仍然是此时期声乐的主导方向,但是土洋分明,对于我国民族传统声乐的发展,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50 年,可以定义为我国民族传统声乐的发展后期,该时期民族传统声乐发展的状态,同样体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第一阶段(1980年前的30 年),民族传统声乐有着十分清晰明确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大音乐学院、通讯部,均针对新中国民族传统声乐唱法展开激烈的探讨和研究,就土洋展开了争论。这种争论和探索,实质上为我国民族传统声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最终形成了中外声乐相结合的理论,为我国民族传统声乐的当代发展指明了方向。[2]新中国成立后,大量的音乐工作者对我国民族传统声乐展开挖掘、整合、强化与提升,并总结了民族传统声乐的共性。即在民族传统声乐的审美角度下,甜、水、亮、脆、柔是其最为显著的声音色彩,真声是其运用最多的用声方法,且采取心理与生理调节相结合。民族传统声乐与现代声乐的最显著差异性,则是在用嗓方法层面,民族传统声乐的发声更为特殊、不规则,而现代民族声乐唱法则相对统一,两者形成了相互对立、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在新时期下,我国民族传统声乐的发展,需要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以健康的演进形式,形成协同发展道路,既保留民族传统声乐的风格和规律,同时与现代民族声乐相协调,解决民族声乐的内部矛盾,走向良性健康发展道路。
我国民族传统声乐是民族语言、审美、精神与情感交融的艺术文化载体,上世纪80 年代后,中国进入现代发展时期,海量的西方文化、艺术逐渐涌入我国,被越来越多的国人了解和熟知,这对我国传统声乐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助推民族声乐的多元化长足发展。随后,西方文化思潮大量进入我国,形成了东西方文化与艺术交融的局面,我国民族音乐体系建构过程中,融入了西方音乐元素,民族传统声乐迎来了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更加多样化的风格,摆脱了单一民族与地方风格的局限性,打造出一批又一批的时代新作品,民族传统声乐更加丰富,在艺术领域的地位愈加重要。但是,在我国民族传统声乐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也出现了继承与借鉴之间的矛盾,则两者的天平过度倾向于借鉴,然而盲目模仿造成了中西方混杂的演唱风格与形式,导致我国民族传统声乐的发展陷入困境,需要迫切地寻求新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1.传承传统,打造民族声乐文化精品
民族传统声乐在发展进程中始终受到民族艺术文化的滋养和影响,蕴含十分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艺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对艺术文化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对此在实现民族传统声乐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必须立足其坚实的文化背景和根基,不断加强民族声乐文化精品的打造,以此作为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发展的推动力,为其拓展更为广阔的艺术发展空间。一方面,我国当代声乐创作者,应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对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声乐作品快速捕捉,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实时在线了解社会当中对声乐作品的反馈评价,更加精准地了解受众的声乐喜好,进而基于我国民族传统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提炼其中的精髓部分,打造符合时代发展的、具备艺术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精品。另一方面,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充分考虑现代人的基本特征,选取更加多样化的传承方式,例如歌舞弹唱、艺术品等,更好地将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凸显出来,将文化保护与传承融为一体,让更多的社会大众感受我国民族传统声乐的文化底蕴与特色,真正助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当代传承与发展。[3]
2.汲取精髓,体现民族声乐文化特色
音乐的内容对于音乐行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想要进一步提升民族传统声乐的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性,则需要从内容角度着手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制作与之相契合,并且能够充分体现音乐文化特色的声乐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当代社会群众对民族传统声乐的接受度,使其有更加广阔的传承和发展空间。每一个民族声乐工作者均承担着我国民族传统声乐的传承与保护责任,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多种途径,掌握扎实的民族传统声乐理论知识,并了解其在不同发展时期的文化背景,以及民族传统声乐起源地的风俗习惯与风土人情。[4]此外在推动我国民族传统声乐在当代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对表演形式进行改革创新,必须意识到一味地模仿并不等于传承,而是要在汲取精髓和保留民族声乐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促使我国民族传统声乐逐步走向与现代声乐协同发展的道路,体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与技法。
3.载体创新,推动民族声乐进入校园
民族传统声乐作为艺术瑰宝,所特有的精神标识,是使其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冲击和碰撞下,仍然能够站稳脚跟的基础。我国民族传统声乐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体现出较强的感染力、凝聚力以及震撼力,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核心内容。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声乐的传承与发展,势必无法与高等院校民族声乐教育相脱离,所以应充分发挥声乐教育的积极作用,以声乐课堂教学为传承和发展的载体。首先,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强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特别是艺术类高等院校对于民族传统声乐教学应予以高度重视,采取系统化的教学活动,不断深化当代艺术生对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了解,带领学生共同感悟民族传统声乐的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传统声乐传承意识,进一步推动民族传统声乐的传播和发展。其次,高等院校还应该不断拓宽民族传统声乐的宣传渠道,充分发挥社团活动、文艺汇演等活动的优势,强化我国民族传统声乐的宣传教育,激发广大学生对民族声乐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具备浓厚民族文化的校园环境,有助于民族传统声乐教育的顺利开展。此外,校园传播渠道所独有的学术氛围,在我国民族传统声乐传承和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可以与地域民族传统特色相结合,将民族传统声乐纳入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体系中,为其传承和发展拓宽校园空间和渠道。
改革开放的深入、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为我国民族传统声乐事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民族传统声乐作为我国民族智慧的艺术结晶、宝贵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在不断创新发展的道路上,逐渐陷入发展的困境,需不断通过传承传统,打造民族声乐文化精品、汲取精髓,体现民族声乐文化特色、载体创新,推动民族声乐进入校园等路径,实现新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