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医学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思考

2021-03-24 10:54:08汪洁云王雪晴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文化自信

汪洁云 王雪晴

摘要:当面对突发的、复杂的公共卫生事件时,东西方价值和舆论导向博弈日渐增多,这背后隐藏的实则是意识形态的冲突。医学生的职业信仰从遭受冲击到无比坚定,这无疑来自中国文化的底蕴。为了强化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奉献精神,医学院校有必要抓住机遇,充分突显意识形态的凝聚作用,发挥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育人功能,加强舆论引导,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文化自信,培育坚定信念。

关键词:意识形态 文化自信 医学生职业信念

分类号:G643

我们在危机面前的自信,在危机时刻的坚定信仰,正是我们民族战胜所有困难的基因密码。想要探索意识形态作用于医学生职业信仰的影响,必须对意识形态的概念谱系和其内在的文化属性作出梳理和挖掘,才能由里及外、以点带面地优化意识形态工作建设思路,培育坚定信念的医学生,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贡献人才。

一、文化属性是意识形态的构成要素

“意识形态”概念最早由法国人特拉西在大革命时期提出,意在“观念的科学”,后因拿破仑称帝被赋予“形而上学”的虚幻色彩成为批判的对象。而后,马克思等人以批判的形式继承发展了其概念,并结合唯物史观提出意识形态对现实社会具有反作用意义,并不是“观念上的形而上学”。伴随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的进程,意识形态在社会变革中“引领导向”的能动作用越来越凸显。毛泽东认为,意识形态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并为其行为提供解释和论证,而政治、经济革命则需要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的辅助,在革命前进行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一条指导路线。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和符号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提到了“作为文化体系的意识形态”[1]的概念,阐述了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微妙关系。格尔茨认为,我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行动准则甚至情感导向都是文化的产物。当社会中的一般物件被赋予特殊的文化符号时,意义就会发生变化,带有文化属性的意识形态则体现的淋漓尽致。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约翰·B·汤普森也提到,当把意识形态当做中性概念来研究时,可被视为有关政治实践和社会行动的“象征体系”、“思想体系”或“信仰体系”[2],但归根结底,意识形态属于文化体系。

意识形态通过文化载体得以沟通和传承。每个时代都构建着不同的文化形态,而不同文化形态产生不同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意识形态是时代在观念上的映射,无论映射出真实的、虚无的,或是开放的、狭隘的,亦或是保守的、激进的,其背后总有阐释其原因的文化载体。

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并不是观念中自发产生的虚无缥缈的意识,而是随着历史变迁带有文化印记的社会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生产常常交织在一起,在同一进程中共存。[3]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的建构和文化的流变如同两条曲线沿着同一方向相错交叉而行,不断交汇融合、互为支撑。文化往往代表着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下特有的价值观、宗教信仰、民间习俗、日常習惯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相适应,作为上层建筑推进着社会有序化的进程,代表着当下时代特定阶级的立场,呈现出维系社会关系、适应社会发展、构建区别于他者的同一性价值观的文化特质,文化属性俨然构成了意识形态的要素之一。

二、文化自信是职业信仰的源动力

当发生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时,一些“不信任”“不专业”“不科学”的消极舆论试图从思想观念和文化根基上扰乱民众的价值判断。尤其对于思想还未完全成熟的医学生来说,这些带着意识形态色彩的言论让部分学生的职业信仰遭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冲击,对他们曾经所坚定的学医之路产生“怀疑”和“徘徊”。但随着国家强有力的指挥和部署以及医务工作的有序开展,民众形成了一种对民族精神的肯定与自豪的共鸣感,表露出对民族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医务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更是强化了医学生的职业信念和文化认同感,逐渐实现从怀疑到文化自信的演变。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要增强文化自信”,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及思想价值体系的尊崇与认同。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再一次肯定了文化自信在民族凝聚和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价值。文化自信代表着民众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肯定与自豪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代价值的认可与信仰。正是在民族凝聚力上达成了高度的文化认同和一致,中国才得以找到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实现民众精神层面的统一,使社会主义思想共识得以凝聚。

从历史发展来看,文化自信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发展及创新提供着基础保障,是推动其前进的源动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意识形态就是新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4]这反映出医学生对内在文化体系的认同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医护工作者的“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精神品质更加坚定了医学生的职业信仰,凝聚了文化自信。

三、主流意识形态在塑造医学生人文精神中的作用

文化自信是基于文化自觉基础上强化出的一种张力和信念,只有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最终才能实现文化自强。所以,医学院校有必要注重挖掘意识形态工作内核的文化基因,将主流意识形态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第一,要强化职业信仰,培育家国情怀。Jeff Blackmer将医生的职业精神描述为“从事医学实践的人所共有的技能、态度、价值观和行为”[5]。医学院校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可以用沉浸体验式的方法强化医学生职业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育抓手,正向宣传关于学生、校友、教师等群体一线救死扶伤的故事,通过塑造典型形象,引导医学生学习冲锋在前的敬业精神、敢于担当的职业追求和坚定不移的医德信念,把爱国的热情和以人为本的职业精神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要重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抗疫是思政教科书,防控是思政大课堂。医学院校要挖掘、凝练并解读“医者仁心”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以课程为载体,挖掘精神背后的思政教育元素,累积形成“课程思政”的共享资源库。授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疫过程中呈现出的文化自信,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除了一线授课教师,医学院校還要立足于“大思政”的观念,对思政教育的工作体系进行优化,挖掘党政部门、教学部门、学生工作处等不同主体的作用,注重教育路径、教育内容和教学载体的多样性,如利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的各种科研、教学、活动等环节进行思政教育,将医学人文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等关键词相结合,开展人文关怀和生命健康教育,让医学生切身体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意义,不断拓展思政教育场域,做到时时有思政,处处皆育人。

第三,要创新活动形式,厚植文化自信。医学院校浓厚的人文环境对帮助医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和增强文化自信大有裨益,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都有助于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养成。教学创新有助于提升学习医学人文理论的热情,实践创新有助于医学生感悟医者仁心的精神内核。医学院校可以结合护士节、医师节等相关医学生节日强化仪式感教育;通过医院临床实践教学,增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和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组织参观医学类纪念馆、参加医学人文名师讲座沙龙,开展红色历史文化教育;搭建新媒体平台和户外展览平台,展示医学生人文活动的特色成果;开展医学科普志愿活动、义诊献爱心服务,创意医学生手绘活动等,丰富校园人文气息。教育引导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要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只有创新工作方法并优化内容,才能实现润物无声般的教育实效,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医药卫生教育,为健康中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231-278.

[2]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05-06.

[3]沈江平.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与意识形态的文化性[J].教学与研究,2018(3):70-71.

[4]杨晓慧等.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49-50.

[5]Blackmer Jeff.Professionalism and the Medical Association[J].World Medical  Journal,2007,53(3):58-74.

南京医科大学 江苏南京 211166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 18:44:33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8:09:20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55:21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43:37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23:12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28:18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49:13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师之大爱—————三尺讲台铸辉煌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