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并未明确提出消费异化理论,但是其异化、消费思想贯穿其各个时期的文稿之中,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马克思消费异化思想的意义与价值日益凸显。本文将深入挖掘马克思文本中关于消费异化的重要论述,厘清逻辑脉络,把握理论内涵,从而进一步探讨该理论当下所具有的时代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分析当代青年人消费异化问题,还赋予了马克思消费异化思想以新的时代意蕴。
关键词:马克思;消费异化;逻辑内涵;时代意蕴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异化乱象日渐凸显,并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这一现象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痼疾的外在表现,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探讨消费异化,明确其当代价值,梳理应对方案是当务之急。尽管马克思并没有单独开篇对消费异化进行阐述,但细观其不同时期的重要文本,可以发现马克思对消费十分关切,其消费异化思想意蕴丰富,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1马克思消费异化思想的基本内涵
1.1马克思关于异化的思想
马克思之前,已有学者对异化理论进行研究,但这些学者的异化理论是不科学的,执著于异化的外部现象的,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揭示了异化的本质,即异化劳动。当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通过梳理其各个时期的专著,我们能够发现其思想逻辑。首先,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对异化的研究仅涉足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到了撰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时,马克思已明确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将此作为自己异化观的起点。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开始运用异化劳动观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异化形式,即“私有制异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而厘清异化的本质。在他的这些著作里,我们可以发现他对社会契约论和黑格尔异化理论的扬弃。他认为,在法律上,转让不过是简单的商品关系而已;外化则是将社会关系以货币形式进行物化;只有异化才从真正意义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之下人类社会最一般的深刻的社会关系,细究其实质,可以发现世界上所有人创造的东西反而成为了与人相对立的、异己的力量。与此同时,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异化思想进行扬弃之时,创造性地指出异化并非无根之萍,其产生和演变均有其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意义,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马克思认为异化并非永恒,是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约的历史现象,必将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内容作了系统的论述。首先,马克思明确了异化的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一步将社会生产领域的异化概括为“劳动异化”。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从劳动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粉饰成为经营利润,劳动成为可供交换的商品,劳动者成为了资本家手下的奴隶,逐渐沦为劳动机器的过程。异化是在人们物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属于人的、反控制人的力量,它伴随阶级而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异化之下,人们的剩余价值被剥削而不自知,沦为劳动机器,整日重复无意义的单调工作,劳动就此成为了一种商品而被资本家随意定价。马克思提出,产生异化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化分工的固定亦是其产生的重要起源之一。“劳动异化”具体包括四个层面的规定: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生产过程的异化,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第一,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成为异己的力量。一般而言,于生产线上劳动的劳动者,所负责的不过是产品生产的某个环节,我们无法从一个已被生产出来的产品上看出具体是哪个劳动者生产了这一产品,自然对资本家的剥削和将剩余价值其粉饰为经营利润的行为毫无所知。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提及,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就会越贫困。这表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生产劳动产品并不能增加个人财富,反而会加剧贫困,反讽之下体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的本质。
第二,劳动者与生产过程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存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其行为是被定式的,因此很难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创造性难以挥发,自由无从谈起。试想,重复的单调的无意义的工作使得人的精神个性受到严重压迫,人与无思想的机器无异。
第三,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劳动,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而属于资本家,它已经作为一种商品被买卖,因此,劳动者无法体会身为人的主体性,自然也不会自觉地进行劳动。
第四,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须从前三个异化去理解,一旦劳动者与自己的产品、劳动过程、类本质相异化,劳动产品便已不再属于这个劳动者,那必然有人成为劳动产品的主人,那必然是资本家。正如马克思所言,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这种活动就必将给资本家带来享受和快乐。
1.2马克思关于消费的思想
马克思对于消费问题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书中对前人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驳,对合理的观点加以吸收借鉴,进一步论证了社會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辩证关系,即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而消费、分配、交换反作用于生产。这里重点论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第一,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并成为消费的动力。没有生产,就不会有产品,消费就无从谈起,只有生产出来,人们才想进行消费。而生产的品种越丰富,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愈发多样,生产的产品质量越好,消费者的消费体验越佳。此外,消费方式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革,生产力水平越高,消费方式也就越先进。
第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后成为其产品,二是为生产创造动力。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没有经过交换,我们并不能称之为商品。当其投入到市场中去,消费者对其进行消费,才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品。而没有了消费,就意味着无利可图,商人生性逐利,自然不会投入资金进行生产。
1.3马克思的消费异化思想
纵观马克思各个时期的重要文本,我们可以知道,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类生活领域的异化主要分为三类:劳动异化,需要异化以及消费异化。第一,劳动异化,这一概念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下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是区分人与非人的根本标准,人的劳动应该是自由而富有创造性的,但是现实中,在资本家的压榨之下,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产品不再属于人,而属于资本家。另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带动社会分工的持续细化,劳动者负责的部分越来越少,只需要简单的重复动作,逐渐抹杀了人的主体性和全面性,劳动自此成为劳动者的痛苦来源,资本家的欢愉之地。第二是“需要异化”,人不同于非人,有意识,有情感需要,而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者却无法在劳动中获得自身的满足,也无法自主支配自身的劳动。劳动者失去自主性,其需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是真正的需要。第三是“消费异化”,马克思先是论述了生产领域的异化现象即异化劳动,然后探讨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而生产决定消费,由此可以推断出消费领域也会出现异化现象。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而引起商品拜物教的原因,是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而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以及生产产品所有者的社会属性。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一无所有,生产资料以及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均属于资本家所有。劳动者想要满足自身需要,必须与其他人进行交换,而当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之后,物与物的关系将商品背后人与人的关系完全掩盖。人们开始疯狂崇拜各种商品,这种疯狂崇拜使得商品反过来控制了人。生活资料的资本化也意味着物从”为我“到”为他“的转变,即消费异化现象。消费异化将生产生活资料异化为资本,这导致了人与物的对立。人与生产资料原本并非对立,而是统一的。但由于资本与雇佣关系的形成,生产资料不再归属于劳动者本身,成为资本形式存在,异化为资本及物的资本化。而这种异化也引起了生活资料的资本化。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将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生产扩张的内生动力。马克思的时代,正处于由以生产作为内在动力向以消费作为内在动力的社会转变的时期,马克思敏锐地捕捉了这种变化,认为消费对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刺激作用。但是,这种刺激并非是完全向上的,我们必须加以认识和防范。而这种认识,从理解消费异化的本质开始,消费异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痼疾的外在表现,如果不能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费异化现象也不会停止。
2马克思消费异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消费异化思想对当代青年人消费异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经济现代化,对消费异化的分析需结合当下历史条件展开合理论证,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2.1对当代青年人消费异化问题的实践启示。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出来的产品种类日渐多样,人们的物质财富增加,这也刺激了社会消费。现今,相当一部分年轻人陷入消费陷阱,盲目消费、攀比消费之风盛行,商家为了创造利润不仅不会制止这种风气,还会鼓吹消费者消费。这种消费主义不仅不利于青年人成长成才,还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剧了贫富差距。当社会以一个人购买的商品等级来区分人群的时候,人已被物所裹挟,再也不是独立的人。此外,社会贫富差距并不会因为你买了一件贵价物品、不需要的物品而缩小,反而会越扩越大。青年人更应理解马克思消费异化本质,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去消费,我们亦必须认识到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其与生产的辩证关系,进行合理消费。此外,怎么样找寻现实途径去抑制消费异化问题,引导青年人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我们必须继续深入探讨。
2.2对政治经济学方法与体系研究的理论启示
马克思对劳动异化、消费的研究方法为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劳动异化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资本论》研究的深入与拓展,而消费异化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重新探讨,突破了原有认识上的局限,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性。
总之,马克思消费异化思想作为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值得深入研究與挖掘,尤其是在当前消费主义盛行之下,消费异化的研究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的当代价值[J]. 刘泽华.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06)
[2]浅析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J]. 韩雨宸.智富时代.2017(03)
[3]异化消费理论的发展进程及其借鉴价值[J]. 包庆德,赵婧.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3)
作者简介:王碧霞,(1997.8.20-),女,民族:汉,籍贯(省、县级名):浙江省平阳县,学历或者职称:硕士,从事的研究方向或工作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