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勤保障部队第989医院(467000)杨圆圆
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RICU)是救治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重要单位,建立人工气道是救治过程中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人工气道气囊作为防治人工气道漏气的附加设备,其管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患者救治成功率[1]。人工气道气囊由RICU护理人员进行管理,其管理方面认知行为决定着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水平[2]。本研究对我院25例RICU护理人员人工气道气囊管理认知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探究其干预措施,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我院RICU护理人员2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0~43岁,平均(31.56±5.25)岁;文化水平:大专10例,本科15例;职称:护士18例,护师4例,主管护师2例,副主任护师1例。
1.2 选例标准 纳入标准:①在职注册护士,持有专科护士执业证书;②RICU工作时间≥1年;③研究对象知晓本研究,已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处于轮转、进修及实习期的RICU护士;②在职不在岗RICU护士;③休假或无法参与调查者。
1.3 方法 采用经信效度检验的《RICU护理人员人工气道气囊管理认知行为现状调查问卷》调查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认知行为现状,问卷内容包括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认知方面包括气囊类型、不同类型气囊充气量、气囊压力监测、气囊放气知识、放置气囊作用和注意事项、气囊管理规范6个项目,每个项目0~10分,得分越高越好。行为方面包括气囊管理行为、主动学习气囊管理知识行为、压力监测行为、气囊操作行为4个项目,每个项目0~10分,得分越高越好。
1.4 观察指标 ①25例RICU护理人员人工气道气囊管理认知评分和行为评分。②分析RICU护理人员人工气道气囊管理认知行为的影响因素。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认知评分和行为评分 25例RICU护理人员人工气道气囊管理认知总分为(49.12±5.21)分,人工气道气囊管理行为总分为(30.33±3.56)分,具体见附表1。
附表1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认知评分和行为评分(±s,分)
附表1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认知评分和行为评分(±s,分)
项目 分值认知评分气囊类型 8.12±1.14不同类型气囊充气量 8.91±0.58气囊压力监测 8.06±1.21气囊放气知识 7.42±1.38放置气囊作用和注意事项 8.25±1.07气囊管理规范 8.36±1.15行为评分气囊管理行为 7.92±1.25主动学习气囊管理知识行为 7.05±1.04压力监测行为 7.61±1.13气囊操作行为 7.75±1.36
2.2 单因素分析 不同年龄、职称、RICU工作时间RICU护理人员的人工气道气囊管理认知行为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水平、人工气道气囊管理培训RICU护理人员的人工气道气囊管理认知行为总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附表2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认知行为的单因素分析(±s,分)
附表2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认知行为的单因素分析(±s,分)
项目人工气道气囊管理认知行为总分t/F P 30~39 8 79.62±7.37≥40 6 80.24±7.71文化水平 大专 10 75.56±6.72 2.226 0.036本科 15 82.31±7.85年龄(岁)20~29 11 76.35±6.89 0.748 0.485护士 18 78.61±7.25职称 护师及以上 7 79.63±7.600.312 0.758 RICU工作时间(年)≤3 10 77.12±7.05 4~9 8 79.53±7.65≥10 7 80.12±7.74 0.403 0.673人工气道气囊管理培训有 15 83.19±7.94 2.387 0.026无 10 75.83±6.91
2.3 多因素分析 将文化水平、人工气道气囊管理培训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文化水平、人工气道气囊管理培训均为RICU护理人员的人工气道气囊管理认知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见附表3。
附表3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认知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此次调查显示,我院2 5例R I C U护理人员的人工气道气囊管理认知总分为(49.12±5.21)分,行为总分为(30.33±3.56)分,处于中等水平,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文化水平、人工气道气囊管理培训均为RICU护理人员的人工气道气囊管理认知行为的影响因素。由于本科RICU护理人员受教育年限较专科护士长,护理管理方面知识掌握度普遍高于专科护理人员,在人工气道气囊管理工作中,本科毕业护理人员的学习能力可能高于专科护理人员,从而形成本科护理人员认知行为评分高于专科护理人员的现状。由此可见,对于专科RICU护理人员,应加强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相关专业培训,以提高其健康认知和行为。此外,对于未接受过人工气道气囊管理培训的RICU护理人员,缺乏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正确认知,对操作重点、要点掌握度不够,不利于人工气道气囊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尽早安排人工气道气囊管理培训,通过统一、规范、系统的专业培训和讲座,提高其人工气道气囊管理健康认知,同时应合理调配护理资源,采用高、低人工气道气囊管理评分评估护理人员相互配合和协作的模式,高评分护理人员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促使低评分护理人员快速、有效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能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3]。相关研究指出,应用品管圈对ICU人工气道气囊进行科学管理,可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合格率[4]。品管圈是一种科学管理模式,可对同部门或相同工作性质的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制定相关目标、活动的形式,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可通过品管圈活动明确RICU护理人员人工气道气囊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改善。
综上可知,我院RICU护理人员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认知行为仍有待提高,对于文化水平较低、未接受过人工气道气囊管理培训的护理人员,应加强专业培训,管理工作中可适当引入新型管理模式,如品管圈活动等,以不断提高人工气道气囊管理认知行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与患者医疗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