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秋芬,肖亚梅
(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1. 急诊科2. 内分泌科,云南 曲靖 655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科的常见病。此病主要是由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所致。此病患者可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呼吸短促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从而可危及其生命安全[1]。有研究指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系统性急救护理可取得良好的效果[2]。本文以2018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 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系统性急救护理的效果。
将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 例纳入本研究。根据就诊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参考组(n=50)和系统组(n=50)。参考组患者中有男性29 例,女性21 例;其年龄为39 ~78 岁,平均年龄(63.15±7.76)岁。系统组患者中有男性26 例,女性24 例;其年龄为32 ~81 岁,平均年龄(65.26±7.19)岁。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相比,P>0.05。
在两组患者接受急救期间,对参考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急救护理,包括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对其进行供氧、为其建立静脉通道、协助其进行相关检查等。对系统组患者进行系统性急救护理。方法是:1)选择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系统性急救护理小组,并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学习有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救护理方法的知识。2)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边询问、评估其病情,边为其连接供氧装置(氧流量为2 ~5 L/min)。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做好对其进行电除颤处理的准备。3)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采集其血样,并将血样送至检验科进行血常规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电解质检查、心肌酶检查等实验室检查。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和过敏史,并对其进行安抚。4)患者出现胸骨后剧烈疼痛症状时,遵医嘱为其注射小剂量的吗啡,并对其进行低流量吸氧。5)对于接受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术的患者,护理人员及时将其转运至手术室。对患者进行碘过敏试验后,遵医嘱让其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术中,对患者进行持续心电监护和低流量吸氧。在术后,遵医嘱使用肝素、抗血小板药、血管活性药及抗心律失常药对患者进行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接受病情评估的时间、在急诊科停留的时间、急救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
对本研究中的数据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系统组患者接受病情评估的时间、在急诊科停留的时间、急救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分别为(0.86±0.35)min、(9.63±2.28)min、(37.23±6.32)min、(5.25±2.17)d,参考组患者接受病情评估的时间、在急诊科停留的时间、急救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分别为(2.44±0.47)min、(18.56±4.55)min、(58.24±7.31)min、(8.51±3.24)d。系统组患者接受病情评估的时间、在急诊科停留的时间、急救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参考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指标和住院时间的对比(± s)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指标和住院时间的对比(± s)
组别 例数 接受病情评估的时间(min) 在急诊科停留的时间(min) 急救的时间(min) 住院的时间(d)系统组 50 0.86±0.35 9.63±2.28 37.23±6.32 5.25±2.17参考组 50 2.44±0.47 18.56±4.55 58.24±7.31 8.51±3.24 t 值 14.356 12.481 8.742 9.246 P 值 0.000 0.000 0.004 0.001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前区憋闷、剧烈疼痛、呼吸困难、出冷汗、有强烈濒死感等,其死亡率较高。及时对此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治护是挽救其生命的关键。有研究指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系统性急救护理可显著缩短其急救的时间,提高其急救的成功率,改善其预后[3-4]。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相符。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系统组患者接受病情评估的时间、在急诊科停留的时间、急救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参考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系统性急救护理可显著缩短其接受病情评估的时间、在急诊科停留的时间和急救的时间,促进其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