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极昦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广东 广州 511400)
牙体牙髓病是一类发病率较高的口腔疾病,包括根尖周炎、急性或慢性牙髓炎等。此病患者可出现牙齿松动、疼痛、咀嚼功能异常等临床表现[1-2]。现阶段,临床上对牙体牙髓病患者多是进行根管治疗,常用的方法有一次性RCT 法和多次RCT 法。本文将我院收治的牙体牙髓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对其进行一次性RCT 的效果。
将我院收治的60 例牙体牙髓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其纳入标准是:入院的时间为2018 年2 月至2019 年9 月;病情经口腔X 线检查得到确诊;全身状况良好,可接受根管治疗;存在牙齿疼痛、咀嚼功能异常等临床表现;病历资料完整。其排除标准是:有RCT 史;合并有其他口腔疾病(如口腔黏膜病、口腔黏液腺囊肿等);随访脱落或中途退出本研究。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一次治疗组(n=30)与多次治疗组(n=30)。在30 例一次治疗组患者中,有女性14 例,男性16 例;其平均年龄、平均的体质指数及入院时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s,NRS)的平均评分分别为(43.2±2.1)岁、(22.36±1.78)和(4.64±1.54)分;其中,根尖周炎患者有5 例,慢性牙髓炎患者有12例,急性牙髓炎患者有13 例。在30 例多次治疗组患者中,有女性12 例,男性18 例;其平均年龄、平均的体质指数及入院时NRS 的平均评分分别为(42.8±2.3)岁、(22.20±1.66)和(4.57±1.48)分;其中,根尖周炎患者有8 例,慢性牙髓炎患者有10 例,急性牙髓炎患者有12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纳入对象均签署了自愿参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1.2.1 术前准备 在两组患者入院后,对其均进行全身检查及口腔X 线检查,了解其疾病史、手术史、过敏史等,并确定其患牙牙根的走向、直径、深度及病变情况。对存在口腔急性炎症反应的患者进行抗炎治疗。
1.2.2 一次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方法 对一次治疗组患者进行一次性RCT,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常规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和开髓,摘除其患牙的牙神经,清除髓腔内的坏死组织,测量根管的深度和直径。用10 号或15 号根管锉对根管进行疏通、打磨及扩大,使其符合根管填充的要求。交替用生理盐水和过氧化氢溶液(即双氧水)冲洗根管,彻底清除根管内的异物。完成上述操作后,用冷牙胶侧方加压术对根管进行填充。
1.2.3 多次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方法 对多次治疗组患者进行多次RCT,方法是:对其进行根管预备的方法与一次治疗组患者相同。在对根管进行冲洗后,用氢氧化钙碘仿糊剂对根管进行暂封。嘱患者定期复查,每周为其换药。当患者患牙疼痛减轻、渗出减少或消失后采用冷牙胶侧方加压术对其根管进行填充。在治疗后的3 ~6 个月内,嘱两组患者定期复查。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其发生并发症(如牙痛、牙龈肿胀、咬合不适等)的情况。用优(治疗后患者牙痛、咀嚼功能异常等症状全部消失,对其进行口腔X 线检查显示其牙周间隙正常,无牙槽骨吸收的情况)、良(治疗后患者牙痛、咀嚼功能异常等症状基本消失,对其进行口腔X线检查显示其牙周间隙明显缩小,无牙槽骨吸收的情况)、中(治疗后患者牙痛、咀嚼功能异常等症状有所减轻,对其进行口腔X 线检查显示其牙周间隙有所缩小,存在轻度牙槽骨吸收的情况)、差(治疗后患者牙痛、咀嚼功能异常等症状未减轻,对其进行口腔X 线检查显示其牙周间隙未缩小,存在中重度牙槽骨吸收的情况)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3]。
用SPSS 21.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次治疗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高于多次治疗组患者,P<0.05。详见表1。
治疗后,一次治疗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多次治疗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
牙体牙髓病是口腔科的常见病。患者存在口腔细菌(常见的细菌有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感染是导致其发生牙体牙髓病的主要原因[4]。现阶段,临床上对此病患者主要是进行RCT。通过对此病患者进行RCT 能有效地缓解其牙痛的症状,改善其咀嚼功能。对牙体牙髓病患者进行多次RCT 是指将制备根管、填充根管等环节分开实施,治疗的时间较长,患者需要定期换药及复诊,过程较为繁琐,且其在多次换药的过程中易再次发生感染[5]。对牙体牙髓病患者进行一次性RCT 能将所有治疗步骤在一次治疗时完成,可大大缩短治疗的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对其根尖周组织造成不良刺激[6]。由本研究的结果可知,对牙体牙髓病患者进行一次性RCT 能有效地改善其病情,且治疗后其并发症较少,治疗的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