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个人存款业务影响的实证分析

2021-03-18 02:10:38杨徐超上海大学
环球市场 2021年2期
关键词:存款商业银行变量

杨徐超 上海大学

一、背景

在1979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大环境之下,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内唯一的银行,基本处于金融业务的垄断地位。改革开放之后,以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为主的国有银行率先打破垄断格局,但随之而来的是由四大行所形成的寡头市场。根据于良春、鞠源[1]整理的数据,1994年四大行的总资产占国内银行市场总资产的92.42%。

银行对金融业的绝对垄断又造成支付效率的低下,银行卡业务、POS机业务的发展在过去非常缓慢,大多数居民在支付宝等产品出现之前仍旧使用最为原始的现钞进行交易,而在欧美国家流行的信用卡、支票等支付方面在我国并不盛行,甚至可以说发展严重滞后。

21世纪以来,因为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平台的兴起,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第三方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发展迅猛,包括支付宝、财付通在内的多家第三方支付工具成为人们日常支付的主流,逐渐取代过去以现金为主的支付方式。

艾瑞咨询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约110.4万亿元,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约12.9万亿元。

而在这些第三方支付机构中,支付宝(54.2%)与财付通(39.5%)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与此同时,依托于淘宝(电商平台)与微信(即时通讯工具)两大场景,两家的市场份额仍在稳步上升中,排名第三的平安壹钱包(1.5%)已经不足以对头部机构造成威胁。而以传统商业银行作为基础的移动支付平台(软件)份额均不足1%,这是否会对商业银行的其他业务,比如存款业务、贷款业务或中间业务产生负面影响呢?

另一方面,由于移动支付往往需要一个电子钱包来存放部分资金,加上余额宝等依托于电子钱包兴起的货币基金的发展,这或许会减少人们的存款需求,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

因此,本文将通过定量分析的方式,来验证第三方支付的兴起是否会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产生影响,如有,这影响是积极的抑或是消极的。

二、文献综述

谢平、邹传伟[2]曾提出,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支付边界,超级集中支付系统和个体移动支付统一。何燕岗[3]指出了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主体多元化、覆盖面广、业务模式多样、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王硕、兰婷[4]认为随着电子支付市场的竞争逐步加剧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资产和负债等多个领域面临着更大的冲击和挑战。郑迎飞、李楠[5]则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对支付领域仍有掌控权,第三方支付与银行之间是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关系。谢太峰、刘科[6]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盈利水平整体上造成了负向影响。帅青红[7]等人更进一步地认为在短期内,移动支付对经济增长有较为显著的拉动作用。

国外方面,Humphrey D B,Kim M等人[8]对电子支付方式和传统支付方式的支付成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选择电子支付方式,每单位的支付成本仅为传统支付方式的1/3到1/2。Zandi M,Singh V等人[9]更进一步的利用56个国家的电子支付业务和GDP数据,得出电子支付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货物和服务流动效率,从而有助于经济活动的开展。

三、数据、变量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本文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每年发布的“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与“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个人存款一栏,“股票市场统计表”中每年的累计成交金额,以及第三方支付交易额、国内生产总值等数据进行研究。其中第三方支付交易额数据来自艾瑞咨询,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样本选取时间为2010~2018年。由于第三方支付的主体为居民个体,故存款数据采用个人存款而非商业银行的总体存款额。

为考察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个人存款额的影响,模型中将个人存款额(bank)作为被解释变量,将第三方支付交易额(pay)作为解释变量,考虑到GDP对存款的影响,将GDP作为解释变量,同时考虑到在股市繁荣期(2014~2015年)居民会将大量资金投入股市,影响银行存款,故将股票市场的年累计成交金额(stock)作为解释变量。

(二)模型的建立

由于样本量较小,故本文采用简单的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根据上述变量与假设,建立如下模型:

bank=α+β1pay+β2gdp+β3stock+ε

其中bank表示商业银行个人存款总额,pay表示第三方支付交易总额,stock表示股票市场累计交易额,gpd表示国内生产总值(所有数据均为季度数据)。

四、实证分析

通过表1可知,第三方支付交易额对商业银行个人存款业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回归系数为0.4408。换句话说,第三方支付并没有抑制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反而促进了其发展。与此同时,国内生产总值与股票市场交易量与银行个人存款额同样呈正相关关系,但两者的显著性均不如第三方支付高,其中国内生产总值的显著性最低(见图1)。

通过散点图与拟合曲线发现商业银行个人存款总额与第三方支付交易总额之间呈正向关系,且随着时间的发展,散点越来越向回归线靠近。这验证了郑迎飞、李楠[5]提出的“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的增加会推动网上银行交易规模的增加”这一观点(见表2)。

表1 显著性检验

接着,观察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第三方支付交易量和银行个人存款额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183。这可能是由于选择支付宝等作为收款工具的个体户在收到营业收入后将其以个人名义存入银行,从而变相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存款额,但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此外,国内生产总值与银行个人存款额、第三方支付交易量均有较大的相关系数,这是因为随着GDP的增加,居民的收入提高,可用于存款与交易的金额变大所致。

最后,股票交易金额与第三方支付交易量却具有负的相关系数,这可能是因为随着股市的繁荣,人们会将更多资产投资于股市,而减少日常开销等交易性需求,从而减少移动支付的交易金额。另外,目前大多数券商的移动端APP并不支持第三方支付,而仅仅支持银证转账,故减少了投资者使用移动支付进行投资的需求。

五、研究缺陷与改进

由于样本量较小,可能导致实证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较低,但因为目前网上并未公开提供第三方支付的月交易量,故只能以季度交易量代替。此外,因样本较小且缺失单个商业银行移动支付、网上支付的数据而无法进行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更难以对商业银行与各自推出的移动支付工具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因此,待日后取得上述缺失数据后,可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届时应当会有更为准确的结论。

六、结语

对于日益庞大的第三方支付体系,商业银行虽有获益但仍处于被动地位,对此商业银行急需提升以大数据为核心,以第三方支付为渠道的金融科技技术。

对此,商业银行可做出如下三点来应对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促进金融服务语社交网络的融合、布局大数据金融的竞争和合作、培养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核心能力。

图1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个人存款业务的回归图像

表2 各变量间相关系数

猜你喜欢
存款商业银行变量
抓住不变量解题
追回挪走的存款
也谈分离变量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中国外汇(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10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21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SL(3,3n)和SU(3,3n)的第一Cartan不变量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当代经济(2015年4期)2015-04-16 05:57:02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