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的影响

2021-03-17 03:29:48陈晓鸣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16期
关键词:肌张力脑瘫皮质

陈晓鸣

(南京市中医院脑病科康复中心,江苏南京 210000)

小儿痉挛型脑瘫不仅会阻碍患儿的正常运动发育,还会导致畸形、肌肉挛缩等并发症,增加患儿痛苦,影响其身心健康与日常生活[1]。常规康复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肌肉挛缩、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依从性及配合度较差,容易降低康复训练效果,影响身体功能的恢复。因此,寻求其他更加方便、有效的方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干预十分必要。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low 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LF-rTMS)是一种无痛、无创、绿色的干预方法,可通过低频磁信号重复刺激大脑神经的方式改善大脑皮质功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机体运动功能的调节能力,从而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2]。针刺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可通过针刺相应穴位的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二者联合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报道较少。基于此,该研究主要分析LF-rTMS联合针刺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3]中小儿痉挛型脑瘫相关诊断标准,且经CT、脑电波等检查确诊;②均于该院接受规范化治疗;③家长依从性好,且精神正常,可配合完成该研究调查。(2)排除标准:①近6个月接受过肌肉松解或矫正手术者;②外伤或其他先天性残疾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者;③针刺相关部位存在破损或感染者;④既往存在癫痫史者。该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儿家长对该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5岁,平均年龄(2.52±0.53)岁;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评级:Ⅰ级7例,Ⅱ级16例,Ⅲ级7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2.59±0.61)岁;GMFCS评级:Ⅰ级9例,Ⅱ级15例,Ⅲ级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爬行、起坐、扶行、原地起跳、抓物、弯腰拾物等。

1.2.1 对照组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LF-rTMS干预。辅助患儿取仰卧位,选用经颅磁刺激治疗仪(河南美迪泰实业有限公司,型号:BW-6911,苏械注准20182091278),选择rTMS模式,采用8字型线圈刺激患儿的健侧运动皮质,记录其对侧拇短展肌处运动的诱发电位,确保每10次刺激中至少有5次能引起对侧拇短展肌的运动电位强度>50μV,运动阈值为引起此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治疗时选择患儿初级皮质运动区为刺激部位,设置最大刺激强度0.8 T,刺激时间12 s,间歇3 s,脉冲串重复个数为80次,健侧初级皮质运动区接受20 min的1 Hz的rTMS,患侧初级皮质运动区接受10 min的10 Hz的rTMS,1次/d,连续治疗20 d后休息10 d,30 d为1个疗程,连续干预3个疗程。

1.2.2 观察组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LF-rTMS联合针刺疗法干预。LF-rTMS干预方法同对照组。针刺疗法具体如下。选穴:主穴:百会、风池、前顶、后顶、率谷;配穴:上肢为合谷、曲池、外关、肩髃穴;下肢为三阴交、风市、阳陵泉。对上述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1.5寸毫针以双手夹持进针方式对头部穴位进行针刺,进针后留针2 h,每30 min捻转1次;上肢及下肢穴位进针后采用快速捻转手法捻转毫针,每个穴位行针10 s后留针30 min,1次/d,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30 d为1个疗程,连续干预3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

(1)肌张力:干预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4]评估患儿的肌张力。肌张力等级为0、Ⅰ、Ⅱ、Ⅲ、Ⅳ、Ⅴ级,分别计0、1、2、3、4、5分,分数越高表明患儿肌张力越高。

(2)运动功能: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88(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5]评估患儿D区(站立)运动功能,共13个条目,每个条目计0~3分,总分0~39分,分数越高表明患儿D区(站立)运动功能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全部计量资料均经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肌张力组间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M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MA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1.52±0.33)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MAS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MAS评分对比[(±s),分]

?

2.2 运动功能组间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GMFM-8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GMFM-88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27.46±2.29)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运动功能对比[(±s),分]

表2 两组运动功能对比[(±s),分]

?

3 讨 论

痉挛型脑瘫患儿多存在肌肉牵张反射亢进,会造成肌肉痉挛,影响患儿运动发育,引发运动姿势异常、畸形等多种运动功能障碍,降低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患儿肌张力及运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LF-rTMS是一种新的神经电生理技术,采用非侵入式的磁刺激方法对患儿大脑局部进行刺激,促进受损大脑皮质神经功能修复,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机体运动、平衡功能的调控作用,进而改善患儿运动功能障碍。针刺疗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特制针具对机体相应俞穴进行直接刺激,可达到疏通经络、减轻肌肉痉挛、改善机体运动功能的目的。

该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MAS评分较对照组低,GMFM-88评分较对照组高,表明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LF-rTMS联合针刺疗法干预,可降低其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分析原因可能为,小儿痉挛型脑瘫是未成熟大脑在颅脑外伤、感染等因素作用下的脑部发育不全而导致非进行性损伤所引起,然而患儿受损大脑具有重组的能力,采用LF-rTMS对患儿初级皮质运动区进行刺激,磁信号可通过时变磁场使深部脑组织产生感应电流,引起皮质下回路的跨突触激活,修复大脑皮质上受损运动神经元,从而提高神经中枢对患儿运动功能的调节作用,进而改善患儿运动功能[6]。此外,对健侧初级皮质运动区采用1 Hz的频率进行刺激,而对患侧初级皮质运动区采用10 Hz的频率进行刺激,可抑制患侧脑半球运动皮质兴奋性,增高健侧脑半球运动皮质兴奋性,从而维持双侧大脑半球之间的抑制平衡性,避免因双侧大脑半球功能失衡引起肌肉挛缩,以此来降低患儿肌张力[7]。

针刺所选穴位,主穴中的百会穴具有开窍醒脑、回阳固脱的功效;风池穴可祛风解毒;前顶穴、后顶穴能清利头目,疏散风热;率谷穴可降浊除湿;上肢穴位的合谷穴、曲池穴可通经活络、镇静止痛;外关穴能联络气血、补阳益气;肩髃穴能祛风清热;下肢穴位的三阴交穴可分流气血;风市穴能运化水湿;阳陵泉穴能舒筋壮筋。对上述穴位进行针刺,可疏通经络,缓解机体肌肉痉挛;活络气血、补阳益气、开窍醒脑,增加脑组织血流灌注,促进受损神经组织修复,从而增强神经传递、存储等功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肢体运动、平衡的调控作用,进而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8]。将LFrTMS与针刺疗法联合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可相辅相成,提高干预效果。

综上所述,LF-rTMS联合针刺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确切,可降低其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

猜你喜欢
肌张力脑瘫皮质
基于基因组学数据分析构建肾上腺皮质癌预后模型
皮质褶皱
迎秋
睿士(2020年11期)2020-11-16 02:12:27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人生十六七(2015年6期)2015-02-28 13:08:39
请您诊断
放射学实践(2015年2期)2015-02-14 05:38:58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