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中的“溃败”描写与《山本》阅读体验

2021-03-15 05:31:25刘家靖
美与时代·下 2021年1期
关键词:描写山本秦腔

摘  要:《秦腔》作為当代知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众多代表作中的一部力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着重从农业经济、秦腔文化与伦理道德三个维度突显以清风街为代表的乡土文明走向“溃败”的过程。《山本》与《秦腔》两部作品均出自贾平凹之手,因此在写作内容与创作技巧方面有相类似的地方,但创新之处不容忽视、可圈可点,有可供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贾平凹;秦腔;山本;“溃败”描写

2005年发表在《收获》杂志上的《秦腔》一经问世,便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秦腔》作为承接“改革三部曲”——《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的又一农村改革题材的长篇小说,于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入选“新中国70部长篇小说典藏”,成为贾平凹的又一代表作。贾平凹曾经说过:“在这个年代的作家普遍缺乏大精神和大技巧,文学作品不可能经典,那么,就不妨把自己的作品写成一份份历史记录而留给历史。”[1]抱着这样的态度创作出的《秦腔》,如他所说,就是“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大陆的历史所作的一份生活记录,也是对我的故乡我的家族的一段感情上的沉痛记忆”[2]。本文将从秦腔文化的没落、农业产业的衰退、传统伦理道德的颠覆三方面来展示《秦腔》中乡土文明的“溃败”,同时论述《山本》阅读后的体验。

一、秦腔文化的没落

秦腔文化的没落时间之短在文中展示为从夏风白雪结婚到夏家老一代人去世,世纪之交的短短一年。秦腔文化的没落有很多原因,大体可以归纳成两个方面:一方面,秦腔这种艺术形式本身有缺陷、不合乎时代潮流。“有人嫌都是那一板戏,几十年迟早都厌烦了!”秦腔一直拘泥于固有模式,没有创新,不迎合市场,无法吸引年轻人的注意;歌唱方式老套,年轻人瞧不上。文中年轻人的代表陈星“嘲笑过清风街爱唱秦腔的人都是粗脖子,都是大嘴,那不是在唱,是在吼,在吵架,他一听到,就得用棉球塞耳朵。”另一方面,受现代歌舞的打压,在市场经济时代没有广泛的受众群体与雄厚的资金支持,那么秦腔是不可能长久兴盛下去的。在文中秦腔剧团惨淡经营,“演员里边有些人文化低,素质差,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演员素质良莠不齐,真正关心秦腔艺术未来发展的演员屈指可数。曾经的秦腔名角王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要出版秦腔唱碟,但收入微薄,无奈之下想通过白雪找夏风帮忙,结果却被夏风以“难登大雅之堂”为由拒绝。她的想法是很合理的,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但对于出版商与发行商而言,她的想法难以实现也源于经济方面的制约。小说借夏风之口道出其深层原因,“省上多大的名家出了碟片都卖不出去,音像出版社会给她赔钱?”秦腔没有市场才是她无法出版碟片的真实原因,也是秦腔日渐衰弱的原因之一。除了王老师、白雪等专业秦腔演员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热爱,在清风街中夏天智算是秦腔的痴迷者和倡导者。“一听秦腔我这浑身上下、骨头缝里,都是舒坦。我之所以画秦腔脸谱,就是爱么,清风街许多人不理解,说画那干啥呀?不懂秦腔你还算秦人!秦人没了秦腔,那就是羊肉不膻,鱼肉不腥!”秦腔作为夏天智的生活调味料,深深渗透在他的心灵中。即便在临终前,没有秦腔的陪伴也是久久不肯合眼,直到头枕《秦腔脸谱集》,脸盖秦腔脸谱马勺,才安然离世。同样,作家塑造引生对白雪痴迷的疯癫形象,影射还有少数人对秦腔、对当下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寻找。但少数人终究是无法扭转局面的,当下乡演出被要求付场地费时,秦腔这一曾在乡村风光无限、人人迷恋的艺术文化已经开始失去市场变得黯淡无光,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传统文化被现代文化一步步逼退的一个缩影。

二、农业产业的衰退

农业产业的衰退是市场经济盛行、领导者思想固化、种子化肥价格攀升、各种农业税费共同增加造成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呈现一种“断裂”的态势,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而这种进程并不仅仅意味着大量的劳动力和人口涌入城市,也意味着农业和农民自身的转变[3]。《秦腔》中着重描写夏天义的一举一动来展示老一辈在面对当下时局改变时做出的判断与抉择。作为清风街雷厉风行的老干部,夏天义对土地有着非同常人的执着和热情,深信“土地是生存之本”。但他在坚持顽固不化的思想同时采取的一系列荒谬举动让我们唏嘘不已。

“人是土命,土地是不亏人的,只要你下了功夫肯定会回报的……”夏天义将这句话如人生信条一般恪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努力将七里沟的土地改造成良田。不可否认的是,夏天义希望以一己之力挽救农业经济的初心是好的,但在阻止村人因种田赚不到钱决心去城市发展的这一行为就显得荒诞与悲哀。“夏天义害怕的是在这一瞬间里认定夏家的脉气在衰败了,翠翠和光利一走,下来学样儿要出走的还有谁呢,是君亭的那个儿子呢,还是文成?后辈人都不爱了土地,都离开了清风街,而他们又不是国家干部,农不农,工不工,乡不乡,城不城,一生就没根没底地像池塘里的浮萍吗?夏天义叹息着这是君亭当了村干部的失败,是清风街的失败,更是夏家的失败!”看到村里的年轻人纷纷离家进城打工,夏天义是有反思的,但反思后的结论是怪罪侄子没有指挥好,这不禁让人感概。引生将本应贴在土地庙前的对联“这一街许多笑话,我二老全不作声”,贴到夏天义家的门口这一举动是如此之妙:夏天义才是当代顽固不化,明显落后于这个时代,自甘于“土命”,一生为土地操劳的“土地爷”。面对夏家子女离开农村投奔城市,夏天义幻想以自己的身份、用自身的威信通过强制的手段迫使孙儿辈的孩子们到七里沟去淤地、搬石头。天真烂漫的孩童们正是贪玩的年纪,根本不听从夏天义的指令,在劳动中偷懒耍滑、佯装生病,在引生和文成起冲突后,孩子们便彻底不来七里沟劳动了。夏天义的计划泡汤了,儿孙两代对他的公然对抗让他孤立无援、倍感无奈,即便如此,偏执的他无心改变,自顾自进行着开辟梯田的工作,最终只有疯癫的引生和哑巴陪伴他左右。“不是疯子就是白痴”,这是旁观者大清堂大夫赵宏声对夏天义淤地的评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夏天义一厢情愿的偏执直到淤地时由于塌方而被活埋在七里沟的崖壁下而结束。可悲的是,青壮年都离开家乡去城市打工,留在村子里的妇孺没有力气挖出夏天义,只能顺势土葬,可怜又可敬的夏天义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与自己热爱了一生的土地永远长眠,耗尽生命的努力与挽救也没有遏制乡民们的出走和土地的流失。

三、传统伦理道德的颠覆

乡土文明的“溃败”还体现在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颠覆。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夏家四兄弟以仁、义、礼、智取名,寄托着美好理想的名字并没有让自己的下一代传承。夏天义的几个儿子都极力反对老父亲淤地,不仅反对还从中作梗,目的仅仅是觉得父亲的行为让自己颜面扫地。父为子纲的传统美德被人遗忘:夏天义想用红木家具换拖拉机用于耕地时,儿子庆玉跳出来大加阻拦;不孝的五个儿子不情愿供应老父亲夏天义和母亲的口粮,老两口只能像乞丐一样每天去儿子家蹭饭。养儿防老这句谚语并没有奏效,含辛茹苦养大了儿子们到头来自己竟落得如此下场,让四弟夏天智唏嘘不已。“夏家最后一次团聚会的冷场暗示着时代变迁中传统的家庭和谐观走向衰竭”[4]。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细微处着手将乡土文明的“溃败”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唯利而往的市场经济中成长起来的下一代,做事首先要充分考虑利害得失,夏君亭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明知丁霸槽和夏雨新经营的酒楼暗地里进行嫖娼服务,他作为村领导却不管不顾,深陷其中,引狼入室,将一个做生意的外地人吸引过来。名义上是收购土特产扶持清风街的发展,背地里竟诱骗农村妇女外出做妓女、赚快钱。首当其冲的是夏家的孙女翠翠。在外出打工回来后,翠翠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尝到了赚快钱的滋味后,迷上了靠出卖色相、用自己年轻的身体作为筹码换取现实利益。对曾经暗恋已久的陈星的感情也不再纯粹,曾经的美好都付之东流、烟消云散。“鞋铺里传来了吵闹声,好像是为了钱。翠翠骂骂咧咧地跑了过来,跑过了我的面前。”金钱的魔力让曾经单纯的翠翠迷失了自我,也让传统伦理道德彻底颠覆。同样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以夏风为代表的新一代人身上,民间传统文化与精神道德发生了异化:夏风是为数不多的知名作家,白雪是孝顺贤惠、温柔美丽、热爱秦腔的演员,郎才女貌的两个人结婚是村里人高兴的一件事。但好景不长,白雪在生下一个患肛门闭锁症的女儿后,夏风毅然决然抛妻弃子,人性的自私和冷酷暴露无遗,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夫为妻纲无情地被践踏。

贾平凹用“密实的流年式”对生活本相进行碎片化记录、反戏剧化处理以及日常“鸡零狗碎的泼烦的日子”朴素记录,让我们对清风街乡土文明的“溃败”过程有了更直观、客观的了解。在惋惜优秀传统文化——秦腔逐渐没落、传统价值体系逐渐崩溃与没落的同时,我们应该振奋起来,像陈思和一样持乐观态度:“包含了其新的生命形态的转化的萌芽”,把握新形式不要重蹈覆辙,让历史悲剧重演。

2018年4月,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山本》由作家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时推出。一经问世,受到文学界各方的關注,在众多的赞扬声中不乏有质疑:“《山本》乍一看,像《白鹿原》; 再一看,秦岭游击队的情节又像他自己的《病相报告》和《老生》; 而井宗秀治涡镇,颇有几分他早期《晚雨》的情景。《山本》的故事并无太多新意,它甚至只是一部被刻意拉长的《老生》。与《老生》相似,《山本》再次重蹈了将历史简化为无聊的阴谋与血腥、荒诞的暴力和杀戮的覆辙。对此类题材,贾平凹已然驾轻就熟:《白朗》《美穴地》《五魁》等‘匪事小说就是如此。这种重写20世纪‘野史的做法,并没有提供全新的历史哲学。”[5]质疑声中大都提到文本缺乏新意,与贾平凹之前的作品类似,带有浓厚的个人风格。《山本》中有部分情节设置与《秦腔》相似:井宗丞对杜英用情至深,“你信不信?你要信啊!于是解开裤子又扇、又打、又烧。”以这样的自残方式希望求得杜英在天之灵的原谅。《秦腔》中疯癫的引生爱慕白雪也是如此用力。情节重复设置确实会让人不自觉地跳戏,这点笔者在阅读过程中也有所察觉。

虽然有上述一些不足,但瑕不掩瑜,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作家的用心构思、在细节处下功夫:《山本》中对井宗秀骑马巡夜的一段叙述:“他一巡镇,蚯蚓必然在马后跟着小跑……蚯蚓就喜欢马蹄踏出的清脆响声,他看见井旅长在马上随着声响晃动,他也在尽量使自己的脚步能撵上响声的节奏。月光朦胧,或店铺门面檐下的灯笼在风里摇摆,井旅长在马上,影子就在街面上和两边屋墙上,拉长缩短,忽大忽小。北门口的狼已经长大了在长嚎,猪在谁家的院里哼哧,有蛇在某个墙头上爬过,而成片的蝙蝠飞动,蚯蚓都不害怕,只觉的威风。”这是井宗秀巡夜的一个很小瞬间,在整个故事的时间链上也是一个点。用精细而密集的笔触,将人、马、猪、狼、蝙蝠、蛇,以及月光、影子、店铺、墙、院落等物象统一聚合在一个画面中,调动视觉、听觉等多感官,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感叹作家细心雕琢意象的同时,也被其反常规的趣味场面描写所吸引。这是一段麻县长和县府入驻涡镇时的欢迎场面叙述:“选择了初八那天县政府入驻,涡镇一大早城门楼上、城墙的垛台上就插上了黑旗、锣鼓钹镲一齐敲打……有人爬到树上、坐在了屋顶,前边却有了鞭炮声。周一山发脾气:有粉往脸上搽,这会放了一会县长来了放啥啊?!蚯蚓就跑了去用脚把燃着的鞭炮踩灭,而一群孩子在一团烟雾中捡拾未炸响的炮仗,有的将一枚再点着就又往人群里扔,但太紧张,扔出的是火柴盒,而炮仗就在手里炸了。”读完这段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要用黑旗?为什么要爬到树上?这不合常理的场面描写正是作者展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秦岭地域风貌与文化韵味的特色书写。

读《山本》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陆菊人在得知井宗秀在涡镇北城墙外交战时大腿受枪伤的描写。“她没作声下了城墙,一到巷里就着急往北门跑,嘴里不停地念叨:没事的,他会没事的。但心里还是慌,就默想:如果从巷子到北门,能碰着个穿白褂子的人了,井宗秀的伤就很重,如果能碰着个穿绿衣裳的了,井宗秀的伤就无大碍。然后就注意着能碰着个什么人,既希望很快能碰到,又害怕碰着的人真穿着白衫子,就心惊肉跳。”读到这段时,感觉我同陆菊人一样紧张,和她一起望眼欲穿地盯着巷子里出来进去的人,看他们的衣服是绿色还是白色。当看到巷子口那边好像有个穿青衣裳的,心中一喜,那人却没有进巷来,闪过巷口又过去了。我也同陆菊人一样叹了口气,心里满是遗憾,多么希望她能马上见到她的心上人。在陆菊人焦急地等待过程中,作者穿插了一段老婆子与一名叫王路安的未出场的邻居吵嘴的情节,这让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很恼火,跟电视剧永远在最精彩的部分戛然而止,播放下集预告一样让人抓狂。这样的情节设置确实可以调动读者的兴致,引人入胜。陆菊人在问了无数人之后终于得知井宗秀用门扇抬着在城楼上,终于松了一口气。惊叹作家安排情节之巧妙,曲折中有变换。

虽然《山本》这本书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有不足之处,但在情节的安排、地方特色文化的书写、细节的拿捏与处理上让文章丰富且鲜活,这点是值得称赞的。

参考文献:

[1]贾平凹,黄平.贾平凹与新时期文学三十年[J].南方文坛,2007(6):61-66.

[2]贾平凹.秦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3]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

[4]李伟.论近年来贾平凹乡土小说中的家庭伦理:以《秦腔》《高老庄》《土门》为例[J].文艺争鸣,2014(3):164-170.

[5]周思明.《山本》的老毛病与新问题[J].文学自由谈,2019(2):45-51.

作者简介:刘家靖,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描写山本秦腔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8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戏曲研究(2020年2期)2020-11-16 01:20:54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2:02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0
螳螂之夜
金仁顺短篇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东方教育(2016年8期)2017-01-17 15:39:56
少点叙述,多点描写
考试周刊(2016年82期)2016-11-01 12:50:40
尤袤诗作遴选赏析
关注细节,成就语文课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