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小华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都江堰 61183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能否实现,而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后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上进行了不断创新,特别是针对大一学生开展的寻找“引路人”实践活动,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入大学的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对于大学应该怎么读、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等问题存在困惑。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抓住入学第一学期的关键期,积极回应学生,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惑,助力学生成长。
在大一思政课中开展寻找“引路人”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榜样,去深入了解优秀学长、知名校友或者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职业规划和人生感悟,增强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认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大学是什么、大学怎么读、如何才能让大学生活更有意义等问题,进而以“引路人”为榜样,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
寻找“引路人”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前期活动策划、中期活动实施、后期总结分享。整个实践活动会贯穿于高职大一第一学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从第一次课布置活动任务到最后一次课活动总结分享,全体学生全程参与,教师有针对性进行跟踪指导。
1.1 精心准备、用心策划,是实施寻找“引路人”实践教学活动的前提。第一,在向学生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前,教师要把寻找“引路人”实践教学活动目的、内容以及要求制定成文,确保学生在领到活动任务后能按照要求顺利开展实践活动。第二,收集优秀学生、知名校友、对应专业有深度影响力的社会人士的联系方式,为学生联系“引路人”提供参考。第三,把上几届学生中做得好的实践活动资料进行整理,为学生提供范例的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活动热情和信心。第四,制定寻找“引路人”实践教学活动策划书和实践活动手册,见表1、表2,表1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表2 每个学生都需要完成。
表1 寻找 “引路人” 实践教学活动策划书
表2 寻找 “引路人” 实践教学活动总结
大一第一学期思政课的第一次课上,教师利用课堂授课时间为学生讲清楚寻找“引路人”实践活动目的意义以及具体安排,并明确几个时间节点:①分组完成活动策划书的时间;②确定并联系“引路人”进行访谈的时间;③小组分享展示的时间;④个人实践活动总结提交时间。
1.2 严密组织、跟踪指导,是实施寻找“引路人”实践教学活动的关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分组积极投入实践活动策划。实践教学活动都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所以分组由学生自愿组合,方便实践活动的开展。小组人数控制在6~8 人,人数太少不利于实践活动有效开展,人数太多存在滥竽充数。各个小组可以取一个积极向上且有凝聚力的组名,并推选一名组长,负责本组成员之间任务分配和工作协调,带领本小组实施自我管理。
小组讨论形成活动策划书后,需按时间节点提交指导教师审核,审核通过之后才能进行“引路人”访谈。教师在审核小组实践活动策划书的时候要注意几点:①小组成员的组成情况以及成员的分工是否合理;②小组选定的“引路人”能否达到示范引领的作用;③实践活动策划是否具有可行性。以上三点不满足不能通过审核,小组要继续修改完善。在“引路人”的选择上,各小组既可以在老师给定的名单中选择,也可以自行确定,总要求是明确“引路人”的“闪光点”,被认定为“引路人”的理由要充分且充满正能量。
寻找到目标人物后,要围绕对大学学习、大学生活、职业发展规划、人生规划等主题展开访谈交流。小组的整个实践活动过程需要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一来是为活动后期的总结分享提供素材,二来也可以为教师考核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提供评价依据,实现活动全过程监督。各组也可以将本组的实践活动实录发布在班级讨论群里,大家相互借鉴学习。
教师在指导实践活动过程中,要注意适时给遇到困难的小组进行方式方法的指导。比如:寻找目标人物受挫,教师应协助小组寻找。与目标人物沟通不顺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有效的沟通方式方法解决困难。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融入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对“引路人”访谈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整理提炼,为实践活动总结分享做好准备。总结分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解,每个学生还需完成寻找“引路人”实践教学活动总结(见表2),活动总结不少于800 字,主要阐述本次活动的收获、“引路人”带给自己的启示以及自己应该怎样过好大学生活。
1.3 科学评价、严格考核,是实施寻找“引路人”实践教学活动的的保障。将大一第一学期思政课的最后一次课作为寻找“引路人”活动总结分享课。每个小组分享汇报时应借助演示文稿形式呈现小组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含小组成员分工情况、“引路人”的基本介绍、寻找“引路人”的过程、对“引路人”访谈过程、“引路人”在哪些方面对他们进行了引领、小组成员的收获等内容。
实践活动成绩评定小组由指导实践活动的老师和每组推选的一名评分员组成。教师和评分员根据小组活动资料和汇报情况,从参与积极性、团队合作性、内容丰富性和思想健康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评,给每组进行成绩评定,并推选出优秀作品,参加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组织的全年级实践活动成果评比。为保证公正、客观的评定,评分员不对自己小组评分,小组最后得分为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的平均分,评分表参照表3。每班评选出一等奖1 个、二等奖2 个、三等奖3 个,并颁发奖品,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为目的。
表3 寻找 “引路人” 实践教学活动评分表
全年级实践活动成果评比由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组织,大一各班选送一个实践活动作品将进行全校评选,评出一等奖4 个、二等奖10 个、三等奖16 个、优秀奖若干,并举行颁奖仪式。获奖小组的学生还可根据学校 《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定的实施规定》 (试行)进行综合素质进行加分。教师在综合小组评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践活动过程参与情况以及学生个人完成的寻找“引路人”实践教学活动总结表(表2),评定出本次每位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成绩。在实践活动成绩的评定中,可对在整个活动中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加分奖励;对不参与或者不认真参与的学生,按照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给予记0 分或者不及格处理。
每年开展的寻找“引路人”实践教学活动,都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从收集的意见反馈来看,95%的学生都觉得在大一参加“引路人”实践活动,能帮助自己积极的思考,对于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也很有意义。很多大一学生在“引路人”事迹的鼓舞下,认真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后来自己也成了学弟学妹的“引路人”。如今寻找“引路人”实践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确实受益的“金牌”思政实践教学活动。
要把寻找“引路人”的实践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下去,有几点需要注意。
2.1 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问题。再有意义的实践教学活动,如果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更谈不上通过实践育人了。所以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下功夫,精心设计,合理安排,积极引导。先从思想认识入手,阐释好为什么要开展寻找“引路人”的实践教学活动,怎样更有效地开展这一实践教学活动,使所有学生有一个清楚的认知,高度认同,从而自觉行动,为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创造前提条件。
2.2 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最终都是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所以应体现“以学生为本”、“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的宗旨。学生是否接受和满意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及时收集学生的想法或意见来进行反馈,从而根据客观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思政课教学目标。
2.3 实践活动持续性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强调,寻找“引路人”的实践活动在本学期课程结束后并没有画上句号,要和“引路人”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便于“引路人”的“正能量”能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2.4 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组织指导能力。指导教师应多加强实践教学理论的学习,并在实践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方式的选择上,要做到有理可循,并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寻找“引路人”的实践教学活动结合了高职大学生的具体情况,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回应了大一新生的“大学之问”、“青春之问”,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思考、践行的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寻找“引路人”的实践活动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