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自然流淌

2021-03-11 00:47:36王兰
天府数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自然导入提问

王兰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越来越占据学习的主体地位。为让学生更好地生长,我们需要顺应儿童的思维,遵循儿童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善用教育智慧,努力呈现师生真实的情感,使得数学课堂如水般自然流淌。

关键词:数学;自然;导入;提问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带着积极的学习情感,在适当的情境下,按照合适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节奏,体验数学发展的历程,感悟数学独特的思维方式,把握知识的本源,在探索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数学知识和能力,努力构建自然、本真的课堂。

马云鹏教授说过:“好的数学课是自然流淌的课。”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越来越占据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也能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思维得到生长,学习兴趣日益高涨。然而教学并不仅仅是学生的主场,也不是学生随意地“自由生长”,而是教师的教育智慧与学生思维活力相互碰撞、激发的过程。我们需要顺应儿童的思维,遵循儿童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善用教育智慧,努力呈现师生真实的情感,使得数学课堂如水般自然流淌。

一、巧设导入,营造自然的课堂环境

关于学习,如何切实地减少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尽可能的用数学魅力自然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我们老师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把教育目的在学生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因此,如何导入一节新课、如何揭示课堂的主题、如何展示课堂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情境导入,能迅速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新课的學习中,在不知不觉里,主动探索,接受新知,锻炼数学思维。

如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时,他这样设计导入:“在清代,北京有个酒楼叫‘天然居’,一次,乾隆皇帝触景生情,以酒楼为题写对联,上联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让学生通过观察上联对出下联的后半句:“人过大佛寺……”接着问道:“回文诗是语文中一种可以‘顺着读’和‘倒着读’的艺术表现形式,那么在我们数学当中有没有可以‘倒着想’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呢?”[1]这位老师富有诗情和深情地导入方式,让这节数学课似乎充满了人文色彩,使数学课不再是一门板起面孔的学科,大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数学也有像语文这样‘倒着想’的思维方法?有意思!一个充满思考和趣味的引入,把“回文诗”和本节课要学的“倒推法”紧密联系起来,使得让这节数学课别具一格,同时也自然地揭示了本节课的核心思想,使接下来的教学过程顺理成章。

再如,笔者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时计时法”时,虽然只是平时最普通的家常课,但也精心设计了导入:亮亮和几位同学约好周六在校门口集合,一起排练合唱节目,时间约在6点。周六一早,亮亮准时到了校门口,可是等了半天也不见有一个同学到来。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有的学生开始疑惑,生活经验比较丰富的学生已经知道了怎么回事:一天有两个6点,亮亮和同学约好的时候没有问清楚是早上的6点还是傍晚的6点,导致他早上白白等了半天。这时,疑惑的学生也开始恍然大悟。

师: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种因为描述不当出现错误的情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困扰。这里需要在6点前面加上“早上”或者“晚上”这样的时间词,就不会搞错时间,这种计时法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普通计时法。

当学生沉浸在“原来如此”的释然中,老师追问:“如果像亮亮他们一样不加时间词的话,有没有办法区分这两个时间呢?”学生心中的疑惑再次被激起:没有时间词怎么知道是哪个6点呢?老师接着顺势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24时计时法。

贴近学生生活的激疑情境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展开思考。老师的适时指导和提问,让学生时而豁然开朗,时而心中生疑,使得课堂进行得如讲故事般生动有趣,过渡自然。要想让学生听好课,不能将知识点或教学目标生搬硬套地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因为新知的学习不应该是教师强加给学生,而应该是自然生长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激起学生心中的疑惑,点燃学生心中的兴趣之火,唤醒经验,激发内需,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思考中来,让知识在学生心中自然生长,让思维在课堂自然延伸,让教与学在课堂自然地流淌。

二、善于提问,引发学生自然地思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老师的提问决定着学生思维的方向和深度,要构建自然的数学课堂,老师就要提高提问的质量,让学生有所思,并且思得其所。问题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同时要善于把握提问的时机,环环紧扣,适度追问,使得学生的思维在严谨的思考中得到锻炼。

例如,笔者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观察例题中三幅图(蝴蝶、天坛、飞机)的共同特征,几位学生也都能回答出要领:蝴蝶左边的翅膀和右边的翅膀是一模一样的;天坛的左半边和右半边也是一模一样的;飞机的上面和下面也是一模一样的。甚至还有学生答出:它们都是对称的。紧接着我没有顺着学生给出“对称”的含义,而是追问:那怎样就是对称的?学生思考回答:就像这三个(手指向蝴蝶、天坛、飞机),两边一模一样就是对称的。最开始几位同学观察到的共同特征是较为具体的,同时又是零散的。当有学生回答出“对称”时,我适时追问:怎样就是对称的?继而激发学生对刚才发现的三个图形的特征进行概括性表述。

整个过程老师没有对“对称”作出任何解释和讲解,而是由学生观察、表达、概括,知识完全由学生整理、发现而得,学生能在学习中体验到主动参与的乐趣,而老师在这里则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二度开发”,再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自然地促使学生观察、思考、概括,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以退为进,促进思维自然生长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指导学生获得最后的数学结果,还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结果的获得过程中,明确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我们要让学生主动去思、去想、去生长,老师就要说的简而精,创造适当的环境和适当的刺激,必要时还要“示弱”,把“说”的话语权交给学生,以退为进,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自然生长。

例如,口算在数学教学中显得较为“简单”,所以不能得到教师们应有的重视。教学中很多老师常常重视学生的口算方法,而不重视方法的获得过程,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够深入。整堂课以练代教、以赛促快,失去了新课程应有的多姿多彩和自然和谐之美,使得一节新课上得像是一节练习课,学生也找不到主人翁的地位。殊不知这样给学生无形中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

而一位教师在执教“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他的“示弱”,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例题口算400×2等于多少,生1回答:“400+400=800(米)”。老師并没有对该生的回答直接判断对错,而是发问:“列的乘法算式,可他却是用加法计算的,谁听懂了?”这一问,又让学生继续思考400+400=800到底是什么意思。生2回答:“跑一圈是400米,跑2圈就是2个400相加。”第二个学生的回答使得刚才的用加法计算乘法算式解释得更加透彻。[2]

师:“还有其他算法吗?”生3回答:“400米就是4个100米,4个100米乘2等于8个100米,8个100米就是800米。”这样的回答,在于老师看来已经再清晰不过了,但是老师却表示没有听明白,将解释的机会抛给了学生。紧接着生4回答:“他是说,400就是4个百,4个百乘2等于8个百,8个百就是800。”当回答到这里,算理好像已经比较清晰了,但是老师仍然锲而不舍,再次将问题转给学生:“老师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4个百乘2就等于8个百。”这时,老师的“笨”开始把学生慢慢“逼”急了,各种例子涌现而出,如有学生举例:“有4盒乒乓球,每盒100个,4盒乘2等于8盒,8盒就是800个。”等等。[2]

当学生自己着急地举例之后,我们知道学生对于400×2的口算方法已经理解得较为透彻。老师一步一步地示弱,就是以退为进,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俨然这样的课堂是学生的主场,当学生一点一点把老师“教”会时,他们自己也更加明白了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方法,更加透彻地理解了算理。老师这种以退为进的问法,促使了学生的思维得以自由、自然地生长。

好的数学课是自然流淌的课。这需要我们教师巧于设计,给学生营造自然、舒心的课堂环境,任由他们去驰骋;需要我们巧于发问,在抽象的数学与具象的思维间架设桥梁,让他们自由触摸、展现自我;需要我们巧于思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与学生,让他们去主宰数学课堂。巧用教育智慧,让学生的思维自然地生长,让我们的数学课堂自然地流淌。

参考文献:

[1]陈严.“提”出精彩 “问”活思维——以科学设置提问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实践与反思[J].小学数学教育,2016(12).

[2]马贞.在口算教学中创造“生长”机会——以“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为例[J]. 小学数学教育,2016(7-8).

2420501705205

猜你喜欢
自然导入提问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19:55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47:06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01:57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2:46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4:33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环球时报(2016-05-11)2016-05-11 08: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