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145在垂体腺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21-03-01 09:03:52范雁东罗坤丁崇学李彦东孙宏杰周凯
疑难病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亚组垂体腺瘤

范雁东,罗坤,丁崇学,李彦东,孙宏杰,周凯

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PA)是临床常见的肿瘤性疾病之一,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0%,其术后复发率较高,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影响明显[1-2]。研究显示,部分垂体腺瘤的发生与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导致基因突变有关[3-4]。PA可分为无功能垂体腺瘤(NFPA)和功能性垂体腺瘤(FPA),FPA根据其分泌激素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分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型、生长激素(GH)型、催乳素(PRL)型及混合型等[5]。手术是PA常见的治疗方式,放疗和药物治疗亦有一定帮助[6]。近年来,研究发现微小RNA(microRNA,miR)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意义[7-8]。 研究显示miR-145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9-10],但其具体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特点的关系及对预后判断的价值研究目前少有报道。现分析miR-145在垂体腺瘤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为进一步解释垂体腺瘤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蝶窦入路行垂体腺瘤切除术患者120例(PA组),包括NFPA亚组60例和FPA亚组60例,其中FPA包括ACTH型3例,GH型7例,PRL型32例及混合型18例[5]。PA组患者年龄36~76岁,中位年龄52岁。另选取同期经病理检查为正常垂体的尸体标本20份作为对照组,患者死亡年龄41~75岁,中位年龄54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1.2 病例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①手术切除垂体标本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垂体腺瘤;②所有垂体腺瘤患者均为初治;③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①入组前经过化疗、生物治疗及其他药物治疗者;②有远处转移者;③合并其他部位肿瘤者;④不同意参与研究者。

1.3 检测指标与方法

1.3.1 垂体组织miR-145测定:手术及尸检后取出垂体标本立即放入液氮保存,存入-80℃冰箱待检。垂体腺瘤及其亚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目标miRNA的测量经过分离—逆转录—定量检测等过程。其中垂体组织总RNA分离采用TRIzol试剂(美国Invitrogen Inc公司)进行,而后经逆转录试剂盒完成cDNA的合成,采用SYBR Green RT-PCR试剂盒(日本Takara公司)进行PCR。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T)对垂体组织miR-145表达水平进行检测。该实验过程中各加样步骤均采用加样器进行,所得最终实验结果以酶标仪读数为准。miR-145 的引物(广州复能基因有限公司)均用Primer5.0设计完成,其中miR-145逆转录引物序列为:5’-GTCGTATCCAGTGCGTGTCGTGGAGTCGGCAATTGCCACTGGATACGAC

AGGGAT-3’。miR-145 PCR(美国BIO公司)反应的上、下游引物序列分别为5’-GTCCAGTTTTCCCAGGA-3’和 5’-TGCGTGTCGTGGAGTC-3’。

1.3.2 随访:对120例患者定期于门诊复查或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出院日至2019年7月31日,患者死亡、脱失或复发即为终止。

2 结 果

2.1 各组垂体miR-145表达比较 对照组miR-145相对表达量为3.278±0.261(2.803~3.723),高于PA组的2.228±2.160(0.134~7.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5,P=0.032);FPA及NFPA亚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169±1.318、0.287±0.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25,P=0.000)。

2.2 垂体瘤组织miR-145表达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比较 垂体腺瘤患者miR-145的表达在不同年龄、是否具有侵袭性及肿瘤分型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不同性别及肿瘤直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120例垂体腺瘤患者miR-145表达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比较

2.3 复发情况 本研究中垂体组织miR-145相对表达量中位数为0.268,以此为分界值将FPA患者分为miR-145高表达亚组(≥0.268)和miR-145低表达亚组(<0.268)。PA患者120例随访6~36个月,失访病例10例(低表达亚组6例,高表达亚组4例),复发32例(29.09%),其中miR-145高表达亚组复发10例(17.85%,10/56),miR-145低表达亚组复发22例(40.74%,22/54),2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1,P=0.050),见图1。

图1 miR-145表达与垂体腺瘤患者复发之间的关系

3 讨 论

垂体腺瘤是原发于垂体的肿瘤性疾病,临床数据显示,垂体腺瘤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0%以上。该肿瘤一般恶性程度较低,很少引起远处转移,但因其位置特殊,手术切除难度较大。尽管放化疗技术和分子研究已不断深入,目前手术治疗仍是垂体腺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但临床实践发现,术后复发是该病较为棘手的问题。体积较大的垂体腺瘤可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而造成临床症状,功能性垂体腺瘤因分泌不同激素可造成相应的临床表现[11]。因此,从垂体腺瘤发生机制着手方可彻底解决这一难题。

微小RNA是一类长度为21~25个核酸并可靶向结合mRNA的RNA家族,其可抑制靶向mRNA翻译或导致其变性,进而影响下游基因的表达。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众多肿瘤组织中存在许多异常表达的miRNA。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在ACTH型垂体腺瘤组织中存在188种表达上调、160种表达下调的miRNA,并提出这些异常表达的miRNA对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12]。此外,少数研究也表明NFPA同样存在部分异常表达的miRNA[13]。有学者通过对垂体腺瘤组织进行基因差异性分析得到部分差异性表达的miRNA[14],其中miR-145属于表达下降的miRNA。国内学者对miR-145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肿瘤上,如肝癌、结肠癌等[15],研究显示miR-145在这些肿瘤中均低表达。

本研究采用qRT-PCR技术检测miR-145在垂体腺瘤患者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分型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提示,miR-145在PA患者中的表达较正常者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miR-145低表达可能是PA发生的危险因素,但通过对垂体腺瘤亚型的分析却发现,FPA中miR-145的表达却明显升高,这提示FPA与NFPA的发生机制可能存在差异,在治疗中也应该分别对待。miR-145在垂体腺瘤患者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是否具有侵袭性及分型密切相关,即年龄≥45岁、具有侵袭性及NFPA患者miR-145表达显著下降。这与Pertichetti等[16]的研究结果类似。随访分析显示,miR-145高表达组垂体腺瘤患者术后复发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0.05),提示垂体腺瘤患者miR-145的低表达是不良预后的预测因素。

综上,miR-145参与了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垂体腺瘤患者尤其是NFPA患者潜在的预后标志物及可能的治疗靶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例数较少,随访的时间不够长,对具体参与分子机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范雁东、周凯: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论文撰写;罗坤、丁崇学:提出研究思路,分析试验数据,论文审核;李彦东、孙宏杰:实施研究过程,资料搜集整理,论文修改

猜你喜欢
亚组垂体腺瘤
基于Meta分析的黄酮类化合物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清免疫指标影响的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膈肌移动度分析
槭叶铁线莲亚组的研究进展
园林科技(2021年3期)2022-01-19 03:17:32
侵袭性垂体腺瘤中lncRNA-mRNA的共表达网络
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正文见第45 页)
心电与循环(2020年1期)2020-02-27 07:48:26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大子宫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
海南医学(2016年8期)2016-06-08 05:43:00
垂体腺瘤MRI技术的研究进展
磁共振成像(2015年9期)2015-12-26 07:20:34
姜兆俊治疗甲状腺腺瘤经验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