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 妮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 东莞 523960)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高职院校是大学生学习技术技能的重要场所之一,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高职院校的学生,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的入学分数(高考分数)相对较低,起点较差,毕业时多以就业为导向,在学习上他们很不愿意学习单纯的理论性知识,更愿意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所以,提升实践教学的质与量一直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想要提升实践教学的质与量,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关键。高职院校每年花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包括设备采购、维护与维修、实训耗材等)上的费用支出金额庞大,占学校总支出的比例极高。但很多时候,还是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寻求合适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即“校内实践基地”)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决策略。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一般的校内实训基地相比,它不仅是学生校内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更是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价值体现,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文结合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共建校内实践基地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对相关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自2011 年成立以来,根据学校各专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实训教学的需要,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及专业建设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以专业群为单位,目前已形成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创意设计、财经商贸(含公共服务)、土木建筑、公共基础、科创产业园七大类专业群实训基地,各基地下设多个实训室,内容涵盖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综合、创新创业等实践教学范围,已形成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为培育与产业紧密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真实的专业从业环境,实现人才培养中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如学校财经商贸公共实训中心由省财政、企业、学校三方共同投资建成,形成了一个集教学、培训、孵化创业实体、职业技能鉴定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实训基地。实训中心除了面向学校财经商贸类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外,还面向东莞市的企业和社会开展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竞赛。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与华为公司深度合作,组建了“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校企协同打造信息产业急需的ICT 人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与东莞市鸿博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同建设“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现代学徒制实习基地”,学生参与企业智能自动化产品设计、开发与装配。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与广东创新鸿骏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建“智能餐饮实训基地”,改革传统餐饮业人才培养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融入智能化餐饮生产管理运营中,探索跨专业综合人才的培养。
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总结相关建设经验,学校校企合作共建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逐步形成其基本模式(如图1)。由学校教学管理者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牵头,带领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工程师共同参与,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实验室建设团队。共同探讨基地内实训室的数量及使用功能、实训项目,各实训室的配套设施设备种类、型号、数量及工位数,既要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实习实训的需求(实习实训项目开出率达到100%),也要满足企业科学研究(经营生产)的需求,确保基地实训室的使用频率,同时也可考虑对外开放使用(考证、培训等)。不要把企业作为一个单纯地项目投资者或者捐赠者来对待,而不考虑他们的实际需求和长远目标,这将不利于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可持续发展。
图1 校企共建校内实践基地基本模式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主要管理职责,企业提供设施设备、科研技术、师资等支持,学校和企业通过联合设计(将企业真实案例融入实际教学内容中)和系统组织,完成学生实训教学任务的实践教学模式。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一开始是由学校负责的,它可以很好地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的实训教学任务,达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教学意图,但存在着实训任务比较单调,与真实生产环节脱节,实训耗材消耗比较大,实训成果价值不高等不足。如果学校完全放手不管,由企业全权负责,虽然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生产过程,有些实训成果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商品、产品,但学校的教学属性将被弱化,可能没办法很好地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的实训教学任务,也没办法很好地完成省教育厅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跟踪检查,基地不但脱离学校掌控,也在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经过不断尝试,以学校为主,通过校企共管模式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但前提是要处理好校企合作双方的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有效沟通、有章可循、协调有力。如解决好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生产计划之间的矛盾,协调好实训学生人数与岗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
图2 校内实践基地校企共管模式
如果说,基地的建设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得以完成,基地的共管可以在配套管理制度的规范下得以实施,那么教学团队的建设就必须要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师资团队,尤其是核心成员(包括学校的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企业的核心工程师/核心员工)。校企共建教学团队,学校可以制定具有吸引力的福利津贴待遇,吸引企业优秀员工来学校做兼职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任教师可以通过与企业的不断合作,熟悉企业工作岗位和生产流程,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使自己迅速成长为双师素质教师;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通力合作,共同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尽可能获取技术专利等科研成果;学校和企业联合为企业培训员工,为社会提供服务。
校企合作共建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给我最大的感悟是:最好的合作应该是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就开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阶段,就应该加大企业的参与力度,尤其是校企合作共建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那些企业专家,聘请他们为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同时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多途径广泛听取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兼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对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在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框架下,制定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并从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制定符合当地产业需求的专业教学标准。
校企共建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基础,学校更希望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给企业留下良好的沟通形象,从而建立与企业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共赢发展。如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教学方案设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如果有企业的大力支持和企业员工的积极配合,成果将会更多更好,更能体现专业特色,最终受益的就是我们的学生。同时,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合作,实现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合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提供机会和便利。也可以在学生的课程评价中,融入企业评价考核内容,将学生的课程成果展示给企业看,由企业组织专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经过反复沟通、磨合、改进和完善后,无论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是在建设、管理、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很好的成效。下一步,学校将在现有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协调学校教学与企业运营之间的矛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校服务企业的意识和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校企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实现基地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借鉴湖南职业软件学院“六化一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模式,在建设中完善,在完善中提升。
校企共建高职校内实践基地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校企合作双方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对校内实践基地在建设与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定要加强互动与交流,及时沟通,合理调整。校企双方一定要深化合作、产教融合、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形成命运共同体,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营机制,搭建校企协作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校企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最终实现开放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