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与双创联动发展研究

2021-02-25 03:43:52吴玉崭
科技经济导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院所科技成果双创

吴玉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016)

1.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问题,是多年来的一大痼疾。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科研和经济始终是‘两张皮’,科技创新效率就很难有一个大的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出台,全力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中国双创进入世界前列,并带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探索新机制、新模式,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演进。未来,更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双创联动发展并建立相应体系,就能够更好地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为我国发展提供新动能。

2.科技成果转化与双创联动发展基本现状

科技成果转化与双创成为我国经济重要引擎。2018 年全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和8.4%,分别高出规模以上工业3.1 个百分点和2.7 个百分点。创新创业有效拓宽了就业渠道,为个人在生活、消费等领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平台和机会,2019 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 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通过创新创业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科技成果转化与双创推动中国率先进入新经济时代。新技术应用全球领先,新一代信息技术、AI、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技术爆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大量科技成果转化并衍生出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新物种企业,如2018 年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共有独角兽企业92 家占全球总数量的28%,分布于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和大数据等领域,成为新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企业占据主导地位。2019 年我国技术市场交易额为2.24 万亿元,平均每份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由2010 年的170 万元提高到2019 年的463 万元。2018 年,高校院所共签订技术合同117147 项,成交额为 1282 亿元。企业在技术转移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2018 年,全国企业输出技术15978 亿元,占全国的90%,吸纳技术13893 亿元,占全国的78.5%。

科技成果转化与双创服务加快完善。截至2018 年底全国各类创业孵化机构总数达1.2 万家,全国创业孵化机构从业人员达到21.8 万人。创业资本市场逐步完善,国内创业投资机构超过3500 家,资金管理的规模已经接近2 万亿元。科创板落地,注册制试点启动,有效打通研发投入大、风险高的高科技创业的融资通道。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实效,11 个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与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立。

3.科技成果转化与双创联动发展存在问题

一是现有科研体制下结构化矛盾仍然突出。高校院所作为我国科研投入的绝对主体,有商业化潜力的科研成果很少。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加大,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实力仍不强,卡脖子技术问题广泛存在。科技计划改革创新从未停止,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却迟迟不能实现。创新体系效能不高的背后是科研体制深层次的问题。二是制约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依然存在。我国产权制度尚不完善,要素市场化程度较低,如科研成果的资产属性定位不够明确,直接影响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和市场价值创造。科研人才由于制度障碍、身份限制其无法在高校、院所、企业间自由流动,高校院所和大型企业诸多创新资源无法真正激活。三是成果转化路径模式发展滞后。各类各级科技、技术市场运行效率整体偏低,运作方式之后跟不上创新发展整体形势。而技术转移机构整体能力参差不齐,现有模式和手段相对传统僵化,商业模式不够成熟,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发育不够。社会各界对技术转移的理解认知额比较狭隘。四是创新创业投资功能作用有待优化。大部分投资机构偏好短期投资和财务投资模式,价值投资、长期投资机构占比不足,对硬科技和早期创业项目投资仍有待提升,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不到位。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运作困境无法破题,发挥不出增信分险、解决“市场失灵”的功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未根本性解决。

4.科技成果转化与双创联动发展的相关建议

4.1 建设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型研发平台

一是建设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一流高校及科研院所建设兼具基础研究、应用型研究、共性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强化新型研发机构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组织能力,进一步汇聚创业型科学家、技术成果转化型研发人才为核心,推动投资、孵化功能由市场化、专业化机构承担,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和效率。二是建设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推动有实力的大企业成立企业研究院,吸引一流技术研发人才,围绕行业共性技术开展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推动成为企业研究成果诞生地、核心技术孵化器和企业对外进行研发服务和技术成果扩散的窗口,支持其设立聚焦前沿技术、基础研究的战略研究院、未来实验室等研发机构。三是支持大企业开展平台化转型。充分推广海尔、五星控股、京东等大企业平台化转型经验,鼓励大企业建立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围绕大企业打造品牌、技术、资本、产业链等多角度赋能的创新生态圈,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融通发展。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投资机制,引导国企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开展与母体业务领域相关创业投资。

图1 高校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全国分布情况

4.2 培育高成长企业及高能级创业形态

一是培育高精尖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实施高精尖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和企业科技人员带技术成果创办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并推动与大企业、高校院所的产学研深度合作。二是培育高成长企业群体。鼓励地方政府在现有上市种子企业基础上,实施以“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为代表的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建立高成长企业发现、培育及扶持机制,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市场占有率高、技术控制力强的“行业隐形冠军”。三是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群体。重点支持以科学家、技术研发人员等为代表的技术派创业者,以连续创业者、职业经理人、企业高管等为代表的企业家,以及各类归国和外籍人才、留学生、大学生等高水平创新创业者,引导和激励拥有技术、资源、经验和能力的高能级创业者开展创业。

4.3 以企业为主体强化技术转移及转化

一是加强技术成果产业化。协调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的研发资金投入,重点提升应用研发资金投入比例,推动公共研究成果供给与市场需求适配。推动公共资助的科技成果和数据向社会开放,支持初创团队、中小企业优惠使用公共研发成果。探索建立概念验证中心等新型组织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资助具有市场化潜力的技术成果产业化。二是提升技术转移服务专业程度。支持高校院所建设技术转移办公室,完善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运营和人员激励机制。提升市场技术转移机构服务能力,推动由供需对接到成果熟化、资源聚合升级,强化技术经纪、技术集成与经验、技术投融资等服务。鼓励高校开设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培育壮大技经理人才队伍。三是推动技术权益资本化探索。鼓励以技术入股、技术创业、技术并购、产品众筹等形式的技术价值交易,完善实现科技成果价值发现的机制。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研发知识产权转让、质押融资、成果转化保险产品,促进利用知识产权资产实现融资。

4.4 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鼓励科技金融创新。健全科技保险、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加强政府增信力度。进一步推广设立科技金融机构,完善对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实施差别化的信贷管理制度和监管、考核,以专利技术前景、研发水平等为关注重点,丰富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的金融产品。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推动区块链、云计算、AI 等技术在科技金融服务中的应用。二是重点支持关注早期和价值投资的创业机构。适度放开银行、保险、社保基金等参与创业投资,提升长线资金在创业投资中的参与度,探索税收优惠与投资期限相挂钩。积极开展股权众筹融资等多元化融资模式试点。推动政府引导基金向市场化母基金转化,对子基金由统筹管理转向服务和激励,优化容错机制及绩效考评机制。三是畅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推动科创板不断完善、迭代,支持更多硬科技企业利用科创板融资。畅通新三板分层和转板绿色通道,完善合理估值、价值发展功能,助力更多优质企业实现上市融资。做实区域性股权市场,支持重点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加强与科创板等资本市场联动对接。

猜你喜欢
院所科技成果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28
国内外科技巨头人才保留政策对航天院所的启示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42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军工院所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 02:36:24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智慧院所类咨询报告如何编制
双新双创
新农业(2016年21期)2016-08-16 11:52:07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4年6期)2014-03-11 16: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