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卓
提到玩具,你会想到什么呢?是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玩具,还是家里玩具箱里堆积的玩具?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种40年前大家玩的玩具——竹节人。
《竹节人》是儿童文学作家范锡林的一篇散文,文章语言幽默,充满童趣,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节人,并不顾时间,沉迷于斗竹节人,后来竹节人被老师没收,结果却发现老师也与他们一般,喜爱竹节人的故事。文章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带来的心灵的快乐。
读文章我们不难发现,玩竹节人的乐趣有很多。首先,是竹节人没头没脑地对打,不知疲倦,也永不倒下。其次,就是当一个“斗士”的线被卡住时,“斗士”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再次,挖空心思给竹节人制作武器,创造名号,使竹节人显得更加神气威武。接着,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要技高一筹,发明了橡皮脑袋和纸盔甲,却弄巧成拙,这样的竹节人中看不中用,反而不敌对手。最后,同学们在大规模的、热烈的搏斗中入迷,忘记了上课。
1.风筝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的产物,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2.拨浪鼓拨浪鼓是一种古老又传统的民间乐器和玩具,出现于战国时期。早期的拨浪鼓是乐器而非玩具。拨浪鼓并不是某一个地方所特有的,我国各地都出现过拨浪鼓。
3.空竹空竹,古称胡敲、空钟、空筝,俗称闷葫芦、风葫芦、天雷公公等。空竹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空竹最早是由汉族民间游戏用具“陀螺”演变而来的。陀螺是远古时代就出现的玩具,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和常州圩墩遗址中,就出土了木陀螺。后来,为延长陀螺的旋转时间,人们改用鞭子抽击这些木制或陶制陀螺。再后来,改用竹制陀螺,并在上面开口利用空气冲击发出哨声,即“鸣声陀螺”,后来“鸣声陀螺”渐渐有了“空竹”的别称。
今天我读了一篇十分有趣的课文——《竹节人》。一段时期,作者和他的同学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在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就成了孙悟空的金箍棒,号称“齐天小圣”。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的手上,号称“金钩大王”。打打杀杀,不知疲倦。上课的时候也玩,谁知被老师发现了,还被老师罚了。下课了,他们偷偷来到老师办公室,发现老师居然也在玩竹节人。
其实玩具不一定要买,自己做会更好玩,更有意义,只不过不能在上课的时候玩。手工制作课上,老师曾经教我们做过很多玩具,如纸飞机、弹弓、小枪、纸船等。我和同学合作,把旧作业本一页页撕下来,做成很多四角板,每到下课时间,我们就一起玩,玩得可开心了!
最难忘的是那一次,我们用旧袜子和米,自制小沙包,体育课时玩丢沙包的游戏,体育老师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和我们一起玩。沙包在我们眼前飞来飞去,我们嬉闹着,欢跳着,笑声久久地在操场的上空回荡……
——石家庄市广安大街小学 六(2)班 张静
无论是含有一方小天地的沙包,放学归来放的风筝,还是课文中有趣的竹节人,都是我们快乐的童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学们,希望你们眼中既有家国情怀、浩然正气,也有清风明月、杨柳依依、草长莺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