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玲
随着经济社会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既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有力回应,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成都市青白江区为例,就新发展阶段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探索与思考谈粗浅意见。
一是建立了上下贯通的人力资源协同服务机制,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专员,组织开展各类专场招聘会,强化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金青新”大港区建设积极开展区域人力资源合作;狠抓新一轮就业创业促进政策落实,坚持用好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组合拳。“十三五”期间,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98万人,较“十二五”期间增长22.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二是以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为着力点,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持续开展“农民工服务保障五大行动”,全力帮助返乡农民工、失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聚焦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就业困难人员,狠抓“3+1”就业精准援助,实施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新增吸纳高校毕业生770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就业1.8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8万人。三是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探索“技能成都”品牌建设与产业功能区建设协同并进,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以青白江区“人才新政30条”等多项人才政策为引领,形成政策、资金等综合扶持体系,为技能领军人才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交流平台。“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各类技能人才2.87万人,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首席技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共11家。四是加快推进全区就业公共服务向纵深发展,全面提升就业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依托“青白江区人社局”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借助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线上招聘;深化“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精准引导企业及劳动者用足用好惠企政策。青白江区人社局作为首批试点单位顺利通过成都市国家级就业创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终期验收。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职业类型由低技能体力型向高技能知识型升级,高质量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就业方式、就业形态的转变,对就业和劳动力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传统用工方式、劳动关系和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带来挑战。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形势不容忽视。
健全促进就业工作机制。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将促进就业的目标融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强化与相关职能部门及乡镇(街道)的联动协作,围绕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形成合力。
完善就业政策扶持体系。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快形成适应和引领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制度,为推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强化人力资源高效协同。靠前服务、精准对接、动态调剂,引导人力资源按需流动并与重点项目高效配置。健全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形成与区域主导产业全景规划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服务保障协同发展格局。
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继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工作重点,不断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就业困难群体实名制管理,完善就业援助工作体系,实施“3+1”动态跟踪服务,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供求信息发布和对接机制,提高智能化匹配水平。强化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重点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推动线下服务与线上服务深度融合。狠抓专业化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满足劳动者多层次就业需求,以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助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