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 吉利 魏清妍 张玮纤
目前我国90后、00后人口超过3亿,是当下的消费新势力,他们除了追求最基本的成长发展外,还注重优质的生活品质,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信用消费已经成为他们实现需求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在中国的年轻人中,总体信贷产品的渗透率已达到86.6%。2019年底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围绕大学生超前消费话题,对全国106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学生使用过分期付款,主要用于购物、饮食和娱乐,近七成学生每月超前消费不足500元,开销主要通过下个月的生活费补上。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他们将主导未来的消费格局,打造新的消费观念和模式。
基于以上背景以及大学生群体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将深入研究大学生的超前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并试图通过数据为他们的超前消费行为提出合理建议。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来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上海海洋大学的在校大学生,我们主要以网上发布问卷以及现场填写进行数据的收集。
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本文所说的超前消费是相对于个人消费来研究的,不讨论生产消费的情况。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将“超前消费”定义为在超过大学生群体暂时收入能力的情况下,将今后的收入提前支出的一种消费行为。
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38份,收回有效问卷138份,有效率为100%。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我们首先对被调查者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确保他们能充分理解每一个问题的含义。本次调查抽样比例较小,但仍可以“观滴水而知沧海”,对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大致分析。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男性大学生占比27.54%,女性大学生占比72.46%。有63.77%的采访者使用过花呗等信贷产品有过超前消费,同时56.82%的人表示他们周围大部分朋友都曾经有过超前消费的情况,他们在一个月中平均有9天会使用此类平台进行消费。这说明超前消费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且他们对于超前消费的接受度和使用度较高。最常见的还款方式是使用下个月的生活费,可以看出超前消费具有延续性的特点。在问及对于超前消费的态度时,74位学生持中立的态度,占53.62%,赞成超前消费的仅为12.32%,但是在这一情况下却有高达63.77%的大学生表示曾经有过超前消费行为,以及62.5%的人表示在有需要时会继续使用信贷平台进行超前消费,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说明了外在因素对于大学生超前消费行为的影响超过了他们主观看法的影响。同样,53.62%的大学生表示他们的父母也对超前消费持较为保守的态度,可以理解但并不鼓励,这就说明了家长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影响较小。
此次受调查基本人群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情况汇总
从图1显示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进行超前消费的资金来源于父母,虽然选项为次月生活费,但是大学生生活费的主要来源是父母。此外兼职、实习以及通过奖学金、助学金来实现超前消费这一目的的人数也非常多。可见,大学生不完全依赖于父母进行超前消费,他们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来增加自己的消费来源。
图1 消费来源情况图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上海海洋大学的学生月生活费集中在1000—2000之间,总比例达到了60.15%,其次是月生活费为20000—2500以及2500以上的人群,比例都为17.39%。而每月使用信贷平台消费的消费额以300及以下为主,占比最大为34.09%,紧接着是月消费额为300—600(不包括600)以及6000—1200(不包括1200),分别占比28.41%和22.73%。说明大学生在使用信贷平台如花呗、京东白条、信贷APP或者信用卡等进行消费时的数额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不是盲目地毫无限制地去购买商品或者进行一些其他的消费活动。接近74%的大学生表示每月的生活费足够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我们可以理解为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与支付能力是持平的。同时根据201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即月均消费支出为1796元左右,结合大学生的月生活费来看,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全国居民人均月消费水平比较接近,体现了大学生群体在消费方面的能力不容小觑,他们的消费水平与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相当。
在消费结构方面的调查中,大学生在鞋帽服饰、生活用品、饮食这三方面的消费金额比例较大,分别占比50%、38.64%、34.09%。假如将饮食所占的比例看作恩格尔系数的话,上海海洋大学的大学生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富裕的水平。用于学习和文体教育的金额之和仅占不到5%。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的消费以享乐型消费为主,并且消费结构极度失衡,他们对于学习方面的投资以及自身健康方面的付出很少,整体消费结构倾斜,无法达到各个方面的均衡。
在问卷设计之初,我们假设了六个有可能会影响大学生超前消费行为的原因,最终得出三个可能的原因:花呗等信贷平台的优惠活动层出不穷、电商平台促销活动数量多、大学生不能合理制定消费计划。前两个原因起源于新型支付方式以及电商平台的兴起。早在2018年移动支付就已经成为我国的主流支付模式了,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人在使用支付宝,在如此高的普及度之下,移动支付平台还推出了如商家使用补贴(扫码领红包等)刺激用户使用;电商平台在近几年也格外活跃,除了“淘宝”“京东”等主流购物平台之外,越来越多的新平台不断涌现,电商平台的激烈竞争导致了各个平台相继推出各类促销活动、购物节,这些活动对于激发大学生的购买欲望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前两个原因都是客观方面的,而第三个原因完全是由于大学生的主观因素导致,结合66.67%的人在被问及是否有制定消费计划(如每月设置消费上限)的习惯时,选择了“否”,不难看出没有计划、不懂得如何理财使得大学生更易于丧失对自己的控制,从而导致他们在消费时无所节制、漫无目的,进而造成超前消费,并且是在毫无用处的物品上超前消费。
本次研究采取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P为出现超前消费的概率,X为影响因素,具体公式如下所示,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得到表2。
实证结果表明,是否不能合理制定消费计划(X4)、是否参加各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X5)、是否参加花呗等信贷产品的优惠活动(X6)与超前消费行为呈显著相关关系,性别(X1)、专业类型(X2)、年级(X3)与超前消费行为无显著相关关系。其中是否不能合理制定消费计划(X4)与超前消费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因为进入大学后,一时间脱离了父母的管制,大学生并没有资金管理意识。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没有经历过物质缺乏时代的痛苦,对消费有较高的追求,对资金管理缺乏概念,以满足自身消费欲望为主导,忽略了对超前消费隐患的认知,缺乏较好的资金管理意识。数字支付成为常态之后,超前消费也是主要用于线上消费,人们对于钱的概念变得不再敏感,对于金钱的规划能力降低,从而导致消费行为的变化。是否参加各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X5)与超前消费行为也呈显著正相关,电商平台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家进行竞争,不断推出各种促销优惠活动以及各种媒体宣传广告来刺激消费,对各种事物感到好奇的大学生抵御不住诱惑。同样,是否参加花呗等信贷产品的优惠活动(X6)与超前消费行为也呈显著正相关。在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种购物APP及各种网络借贷平台的出现,让大学生尝到了超前消费的甜头,容易掉进各种借贷平台的陷阱,从而引发个人信用、严重透支等超前消费问题。
超前消费产生的影响有两部分。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大学生超前消费行为毕竟也是消费的一种方式,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学生课业繁忙,消费是他们的一种最直接最快速的发泄手段,可以帮助大学生舒缓情绪,释放压力。在信贷平台上进行超前消费需要实名认证,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信用凭证来进行担保并且每个月在规定时间内还款,这也是一种契约精神的体现。从消极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并没有成熟到可以清楚意识到自己所有决定的后果,他们的超前消费行为很容易失控,从而造成巨大的债务负担。而且一旦放任这一行为的发生,那么会给大学生群体超前消费的行为是被鼓励的错觉,甚至他们会认为超前消费是一种新兴的潮流。
表2 大学生超前消费的二元逻辑(logistic)回归模型
通过对大学生超前消费现状分析,为引导在校大学生理性消费,防止过度超前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可以从社会、家庭、校园、个人等角度提出具体对策。
大学生的超前消费行为大部分都是受到网络消费观念以及商家或平台潜移默化的营销宣传所影响,因此政府可以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对于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风气进行一定的压制,宣传正确的消费观念,不断地引导大学生对自己消费能力的正确认识。另外,要发挥社会文化导向功能,政府相关机构和部门需要加强文化市场、影视作品、生活风尚等方面的监督和指导,让理性消费、健康消费、科学理财等观念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环节,对于盲目消费、错误消费进行批评和分析,通过公益广告、舆论宣传等方式引导青年正确认识消费的内涵和结果。对于过度宣传拜金主义、模仿奢华生活方式等的媒体进行监管,对于畸形消费的行为和现象进行规劝和引导。
从调研结果来看,部分家长对于消费方式持有相对积极的态度,支持子女进行超前消费,认为只要不超过自己内心的“消费尺度标准”,对于子女的消费结果自己是能够理解和承受的。此外,近几十年许多家庭的成员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非常庞大,作为家中的“独苗”,许多家长包括祖辈都具有一种较为强烈的溺爱心理。这种心理和行为直接为大学生的超前消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所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家庭这一主体占很大因素。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方面应注重子女正确消费观的培育,培养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另一方面,父母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自身做起。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子女消费状况合理调节费用供给,既要满足子女基本的生活需要,又要避免乱花钱现象的产生。
辅导员和教师等工作者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大学生进行专项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超前消费,避免盲目推崇物质追求而陷入被动的生活境地。同时也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发现问题及时交流,通过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双管齐下地进行引导。
大学生作为经济尚未完全独立的消费群体,应该量力而行,掌握消费尺度,不能脱离于家庭的收入状况以及父母的经济承受能力。还应该结合自身经济能力,合理制定消费计划。要进行有效的自我干预,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之中,由于大学生的消费往往有从众心理,因此身边同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所以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理智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与其他人攀比,避免盲目从众心理,以正确的消费观引导其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