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跃红,李一凡
结直肠癌作为一种继发于肺癌和胃癌之后的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影响着国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手术治疗能有效根治结直肠癌病变部位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病人预后良好,5年存活率高达90.00%左右[1-2];但术中常需实施结肠造瘘术形成肠造口,而肠造口改变了粪便正常出口且无法随意控制,致病人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和生活不适,成为影响结直肠癌手术治疗效果、回归社会的主要因素[3-4]。由此,加强结直肠癌造瘘术后管理研究对提高结直肠癌手术质量、生活质量有价值。自我管理作为一种个人为了确保自身生命、健康及其良好状态等自身利益而采取的积极主动性实践活动[5-6],有助于使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行为等,从而控制风险因素、提高自我效能和应对能力,降低疾病发生率和危险程度。但查阅近3年资料显示,有关自我管理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肝硬化和哮喘等人群[7],对于结直肠癌造瘘术后病人的研究报道较少,尤其是此类病人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探讨更少,不利于提高结直肠癌造瘘术后病人自我管理行为,影响病人自我效能和应对能力[8]。本研究通过观察结直肠癌造瘘术后病人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且进一步分析自我管理行为与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旨在提高造瘘术后病人自我管理行为,进而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7年4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180例结直肠癌造瘘术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结直肠癌造瘘术肠造口12个月内;②意识清楚、具有独立交往沟通能力;③生活自理且出院后能坚持定期复查。排除标准:①合并脑卒中等其他原因致自我管理障碍;②合并其他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③资料不全且研究中途主动退出研究。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回顾性观察结直肠造瘘术病人相关资料,统计病人自我管理行为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另外,以“结直肠癌”“造瘘”“肠造口”“自我管理”“因素”作为关键词,经中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归纳出结直肠造瘘术病人自我管理行为疑似影响因素,再结合本院病人自我管理行为实际情况,采用Logistic方法分析疑似影响因素;探讨自我管理行为与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1.3 评定标准 ①自我管理行为:参考自我护理能力实施量表[9],含有日常生活管理(7个条目)、用药管理(5个条目)、病情症状监测管理(5个条目)和饮食管理(7个条目)4个维度,共计24个条目,量表中每个条目评分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其中1分表示从不这样,4分表示总是这样,总分24~96分,评分越高说明自我管理行为越强。自我管理行为分为高水平(评分>总分的2/3)、中等水平(总分的1/3~2/3)和低水平(<总分的1/3)。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0.80,重测信度0.84,内容效度0.93。②自我效能感:参考慢性疾病自我效能感量表[10],含有6个条目,采用Likert 10级评分法,其中1分表示完全没信心,10分表示信心十足,其中第1条目~第4条目对应管理疾病症状的自我效能感水平,第5条目、第6条目对应管理疾病共性问题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量表评分越高说明病人自我效能感越高。自我效能感分为高水平(评分>7分)、中等水平(4~7分)和低水平(<4分)。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0.96。③应对方式标准:参考医学应对方式量表[11],包括面对、回避、屈服3个维度,共20个条目,各条目按Likert 4级评分法,总分20~80分,评分越高说明个体越倾向采用该应对方式,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69、0.73、0.7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描述通过频数和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利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直肠癌造瘘术后病人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自我管理行为与自我管理效能、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结直肠癌造瘘术后病人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层次分布(见表1)
表1 结直肠癌造瘘术后病人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层次分布(n=180)
2.2 影响结直肠癌造瘘术后病人自我管理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肠造口时间、术后并发症、家庭社会支持程度、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是结直肠癌造瘘术后病人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影响结直肠癌造瘘术后病人自我管理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2.3 结直肠癌造瘘术后病人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将比较后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作为自变量,以自我管理行为水平作为因变量,证实性别、文化程度、术后并发症、家庭社会支持程度、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是影响结直肠癌造瘘术后病人自我管理行为的风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影响结直肠癌造瘘术后病人自我管理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2.4 结直肠癌造瘘术病人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自我效能感与结直肠癌造瘘术病人自我管理行为呈正相关关系,且与自我管理行为的4个维度(日常生活管理、用药管理、病情症状监测、饮食管理)分别呈正相关关系;与应对方式呈正相关关系,与“面对”呈正相关关系。应对方式与自我管理行为呈正相关关系,与自我管理行为的4个维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见表4。
表4 结直肠癌造瘘术病人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自我管理行为是近年来随着医护模式转变而出现的较为经济实用的预防性或治疗性健康保健活动,具有促进自身健康水平、减轻疾病对自身各项功能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及改善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经济负担等优势[12]。研究结果显示本院结直肠癌造瘘术后病人自我管理行为低水平率仅为11.67%,明显低于其他文献资料平均报道水平[13],与本院对结直肠癌造瘘术后病人行为重视度及健康教育等措施不无关系。进一步分析影响本院结直肠癌造瘘术后病人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年龄、家庭月收入和肠造口时间虽有差异,但并非结直肠癌造瘘术后病人自我管理行为影响风险因素,与其他相关研究报道存在一定差异[14-15],可能和地域差异、医院医护水平及本次采用多因素Logistic统计学处理方法等密切相关;如Logistic分析能够最大限度消除各相关因素间的混杂、交互影响弊端,利于最大程度反映各因素间的主效应[16]。而性别、文化程度、术后并发症、家庭社会支持程度、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作为结直肠癌造瘘术后自我管理行为影响风险因素,与以下原因有关。①日常生活中承担家庭事务及对他人的照顾往往以女性为主,所以女性在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等方面优于男性;再加上女性对自我外在形象的关注度高于男性,因此术后自我管理欲望更为强烈。②文化程度高低决定着病人知识获取途径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应对各种事件能力,因此文化程度较高的病人能够通过各种正规途径获取正确的医护知识、健康知识等信息资源,经过积极分析消化吸收后而有助于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行为能力,进而意识到自我管理行为带来的好处,使之更加自愿自觉地加入自我管理行为,形成良性循环。③研究表明身体素质的优劣是决定病人自我管理行为的前提,健康的个体自我管理能力往往超越身体机能低下者,因此疾病的经历影响着病人自我管理行为的态度、意志力和依从性[17],所以术后并发症增加了自我管理行为难度。④家庭社会支持度决定着病人精神状况和物质状况,其中强大的精神支柱能促使病人心理调节能力正向转化,利于平衡心理健康状态;同时增进病人社交、生活、治疗等行为,使之能够进行自我管理行为的正确抉择[18]。而物质帮助利于减轻病人经济负担,使之能够有更多精力面对问题、关注自身健康行为。⑤自我效能感是人们面对任务或生活应激事件时,对自身怀有成功执行某种特定行为能力的自信心,是个体对其自身行为能力的认知及衡量,也是自我的内在意识,所以自我效能直接决定着个体思维方式和下一步行动的制定、选择及其坚定性[19-20];因此,自我效能感越强,个体完成某种行为的主观能动性、执行力越强,成功率越高;若效能感低下,易致病人放弃任务,所以自我管理行为不佳。⑥应对方式是人们面对任务或生活应激事件时所采取的态度和应对策略[21],包括面对、回避和屈服;其中“面对”作为一种积极态度,能通过提高自身主观能动性和各种支持资源,使病人理性、客观应对各种困难或疾病所致的应激,从而规范和增强自我管理行为;而“回避”和“屈服”属于消极态度,易致病人出现负性心理,削弱病人意志力以及面对困难或应激事件的积极性和勇气,不利于促进自我管理行为执行。另外,分析结直肠癌造瘘术后病人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自我管理行为相关性,结果更进一步印证了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影响着病人自我管理行为,即自我效能感越高越易采取“面对”的应对方式,越有助于提高病人自我管理行为。
综上所述,结直肠癌造瘘术后病人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多样,其中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尤为明显且相关性较强。但研究对象仅限本院病人且数量有限,致代表性不足,因此进一步采取多中心、大样本易于纳入更多影响因素,从而有助于制订更加完善的计划降低影响因素危害性,提高结直肠癌病人造瘘术后自我管理行为,使病人受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