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琢
摘要:传统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动戏曲进校园,将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与中小学通识教育结合,是弘扬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升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中华美育精神、增强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有利于中华戏曲的传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社会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戏曲;演员;传承;分析
一、戏曲演员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戏曲演员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作为一名合格的演员,除了需要具备特殊的形象和气质以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无论是在哪一个领域,良好的道德修养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戏曲、电影等领域,因为它们面对的是全国的观众,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例如我国十分著名的戏剧家梅兰芳先生,他能享誉世界,除了与他高超的表演技艺有关之外,与其道德修养的高尚也是密不可分的。正是这种高尚的道德修养,才使得他扮演的人物成功地展现在大家眼前。要演“戏”,先做“人”,演员的道德修养是创作的灵魂,因此要不断提升演员的道德修养。演员的道德修养主要包括总体素质和创作素质。总体素质主要包括演员的外部素质和内部素质。外部素质主要表现为演员的外部条件,包括演员的声音、面貌、身高等各种条件,内部素质则主要表现为演员的内在能力和内在气质,包括演员的心理能力、思维能力等各种内部条件。创作素质则主要表现为演员的创作能力。对于演员而言,外部素质一般难以更改,因此,内部素质和创作素质的改变是十分关键的,也只有在道德修养的基础上进行内部素质和创作素质的提升,才能使演员在艺术生涯中获得成功。
二、戏曲演员培养创造思维的方法探究
虽然现实环境中存在许多制约因素,然而戏曲演员要强化培养自身的创造思维,还是有很多突破方法的。以下就嘗试提出两条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和对策:
(一)研习前辈艺术家创造案例汲取成功经验
当前戏曲演员的艺术创造虽然面临口传心授这一教学方式的制约,但其毕竟已沿用百年之久,久经艺术实践而证明了其合理性。所以,要在戏曲教学中完全变革口传心授的方法,是不切实际的。那么,就需要戏曲演员采取扬弃的观点,有意识地摒除口传心授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潜心研究前辈名家的戏曲艺术创造案例,以此启迪创造思路并汲取成功经验为己所用,就成了戏曲演员培养创造思维的必由之路。戏曲艺术固然讲究师承,但是也在不断地产生新变,这已被近现代中国百余年的戏曲发展史所证实。以京剧为例,像谭鑫培、梅兰芳、周信芳、李少春等京剧名家之所以能够开宗立派,无不源于其表演艺术的创新。比如,梅兰芳开创梅派而成一代宗师,很大程度上就有赖于其对于旦角唱腔的新创造。在梅兰芳之前,旦行青衣的唱腔就已开始由陈德霖主导的高调门、多跳进的激越风格,逐渐演变成以王瑶卿为代表的降低调门、柔美婉转的演唱风格。这是因为民国建立女性得以观戏,大批女客涌入戏院必然要求旦行唱腔予以变革。而接受王瑶卿指导的梅兰芳在1915年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时,就创造性地把属于京剧客腔的南梆子移植到了青衣行当的唱腔中,使之与青衣惯用的西皮旦腔融为一体,在继承西皮刚健明朗风格的同时,又进一步彰显了温婉柔和之感。这样,梅兰芳就在引入南梆子的基础上,塑造了以刚柔相济为特点的新的青衣行当唱腔形态,不仅完美地塑造了嫦娥形象而赢得了观众的喝彩,而且有效拓展了青衣唱腔的表现力,对日后该行当的声腔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梅兰芳大师创造青衣行当新腔的成功案例中,青年戏曲演员就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其一,戏曲是一直因创新而发展的,不应囿于前辈言传身教的师承,而应根据时代风尚的变化大胆创制新腔,才能取得艺术的成功;其二,京剧中的诸多客腔具有不容忽视的艺术表现力。应积极探索促进各种客腔与皮黄腔等主腔有机融合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便创造新的戏曲音乐表演程式。由此可见,以前辈大师为楷模,向其学习创新戏曲表演艺术的方法,是青年戏曲演员培养自身创造思维的可行之路。
(二)以身段为突破口创造新的戏曲表演程式
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性艺术,所以身段也是戏曲艺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戏曲就是以唱腔之“歌”以及身段之“舞”综合起来,完成“演故事”这一任务的。对于唱腔,历代的戏曲名家都在进行着渐进性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在文革时期,以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为主导的新剧创作风潮,也为传统戏曲增添了许多新腔。目前,戏曲界对于革命现代戏创腔创调的意义和价值,尚有不同的看法。但这并不应成为戏曲表演艺术创新的障碍因素。鉴于创造新腔新调牵涉面较广,阻碍因素较多,实非易事。那么在当前,个体演员尤其是青年戏曲演员,就可以把戏曲表演创新的方向放到身段动作方面。在戏曲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传承并积淀下来了以“四功五法”为支撑的一套程式化身段表演动作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些程式化的身段动作足以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视听享受而赢得喝彩与掌声。然而在观众欣赏品味已然大大提升的当前时代,传统的程式化表演动作因其具有公式化的单调性,已不能适应观众的欣赏趣尚了。而与此同时,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动作却得到了明显的丰富和发展。
三、结束语
总结上文,可得知我国的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底蕴浓厚,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然而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以及当今经济建设思想的主导,导致了戏曲的传承出现危机。为了能够使戏曲更加良好的传承下去,需要我们对其怀有正确的态度、正视并满足观众需求、对其他艺术包容并蓄、尊重艺术规律积极创新。如此才能使我国的戏曲在当今社会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徐婧.地方戏曲的传承创新与现代民族声乐的特色本源关系[J].四川戏剧,2016(7):123-125.
[2]郑荣健.构建戏曲传承的动态逻辑——兼谈“继承与创新”之辩[J].民族艺术研究,2015,28(5):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