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越
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教育背景下,德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如何使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良好的道德思想意识,发展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阐述了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现状,以及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渗透途径
引言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水平是当前教育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作能力和联想能力,是发展小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学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合德育,能够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水平的提升和思想意识的发展。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一)德育滲透呈现滞后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融合德育教育,教师往往会采用齐读、分段读、赛读等方式,表面上来看确实在阅读方法上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小学生也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去了,但事实上,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小学生对于阅读内容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完全没有感悟,导致小学生只是进行了阅读,而没有接收到德育教育,对于帮助小学生健全思想意识的发展毫无帮助,而教师在阅读教学再开展教学工作,看似是对阅读教学进行了补充,实际上则是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呈现滞后性[1]。
(二)德育内容缺乏合理安排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而语文教学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良好手段。但是大部分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内容安排缺乏合理性,导致一些德育内容或德育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被压缩甚至删减,使小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难以获得有效的德育教育,只是学到了一些基本的语文技能,文章中的德育功能难以得到发挥。
(三)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通常来说,在编著教材的过程中,为了放大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一般会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来实现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小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小学生情感体验。然而大部分小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难以正确把握朗读文章的抑扬顿挫,难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放大文章的情感内涵,导致其他小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无法产生情感共鸣,对于文章内容也难以产生深刻理解。这说明教师在小学生的朗读过程中没有及时给予指导或者没有采取正确的指导手段,致使小学生对教师的指导目的理解不足。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思想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以及电子产品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多媒教学如今已经成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是丰富小学生学习生活和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大部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具有扁平化、片面化的特点,在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时会使小学生难以有效接收信息,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会产生一定阻碍[2]。那么就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思想,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创新,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教学,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文字转为图像、视频,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对小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使小学生能够在观看过程中加深感受,进而有效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在教学《守株待兔》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守株待兔”的动画故事,让小学生先通过直观的画面了解故事中讲述了什么事情,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进而再进行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在对文章内容与动画内容相结合的情况下,更加快速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内容,使小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变通,不能够一味地追求不劳而获的生活态度,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更好的生活。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活动,使小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明白了劳动是提升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能够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推动了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二)导入生活素材,烘托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入生活素材,能够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像联系,对于烘托课堂氛围能够起到助推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意识到生活素材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要积极挖掘阅读素材的内涵与生活的关联性,使小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自身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3]。其中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经典事迹,能够有效加强阅读教学的德育功能,并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能够强化自身阅读水平。例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内容时,在带领小学生阅读文章内容后,通过多媒体素材为小学生播放图片或视频,向小学生展示挖掘水井的过程,通过展示传统人工作业和现代机械化作业进行独臂,使小学生能够在直观的画面下深入了解人工作业挖掘水井的不易,让小学生感受革命先辈在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奋斗时经历了怎样的苦难,让小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引导下感受老百姓对毛主席以及革命展示的感恩之心。同时,教师也可以带领小学生通过建立教学情境,感受先辈们挖掘水井的辛苦,借此来营造具有生动的课堂氛围,使小学生能够更加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借此加深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小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了解文章的审核内涵和革命精神,培养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常怀感恩之心,使小学生通过语文阅读学习能够树立良好的品德意识,建立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观念。
(三)拓展学生视野,深化思想发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通过拓展教学内容,打开小学生视野,深化小学生思想发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小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化知识,使小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创作手法,加强小学生对阅读素材背后的思想内涵的挖掘能力和感知能力[4]。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内容时,教师不仅要带领小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阅读,同时也要及时为小学生拓展教学内容,使小学生了解在我国抗战时期发生哪些英雄事迹,让小学生了解革命战士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不惧艰险,奋起抵抗,勇于牺牲。小学生在了解这些革命先辈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人民的幸福和安全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后,要及时教育小学生,在如今物质条件富足的生活环境下,更加珍惜身边所拥有的事物,要学习先辈们不畏艰难的精神,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要沉着冷静的优秀品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思想、导入生活素材、拓展小学生视野等方式能够有效深化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发展,加强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水平,使小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素质水平发展,在完善自身读写能力的同时,培养更加优秀的思想品质。由此可见,德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是大幅度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申蕾.浅谈德育和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作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3):247-248.
[2]顾悦仙.试论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的相互渗透[J].甘肃教育研究,2021(04):84-86.
[3]董忠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2):46-47.
[4]苟淑云.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科技资讯,2020,18(28):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