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芳
摘要:在中学阶段,学生处于特殊时期,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间的“矛盾”时时存在,如何处理好“矛盾”呢?不妨以退为进,退一步海阔天空,但“退”并不是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而是为了找到一种更好的处理方式,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退;学生
在中学这一阶段,部分学生正在由“听话”变成“不很听话”甚至“很不听话”,常常听到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的确,随着学生独立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获取信息渠道的增多,作为独生子女养成的一些行为习惯的影响,以及家长的观念“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影响等,现在的学生对老师不再是像过去那样唯唯诺诺,言听计从了,而是有自己的主张、见解,有时他们的这种主张、见解甚至会与老师的相冲突,更有甚者,表现为对老师极为“不敬”——或当面顶撞老师,或背后谩骂老师,或给老师起绰号,或威胁老师,或与老师动手等。可以说,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间的“矛盾”时时存在。在与学生的“斗争”中,作为教师的我们难免会忍无可忍,大发脾气,雷霆出击,或把学生拉到班主任那,或找学生家长告状,或把学生交到政教处。我们在极力维护教师自身尊严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中学阶段的学生都是些十六、七岁的孩子,说是孩子又不是孩子,说是大人又不是大人,恰处于自我意识十分强烈,要求也渴望得到别人尊重的特殊时期。一些有过错的学生,面对老师的教育,有时会头脑转不过弯,发牛脾气,一幅鱼死网破的样子,这时教师处于尴尬境地,进退两难,该怎么办?
我们看电视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老虎等凶猛的动物在进攻前首先是身体向后撤退,为什么撤退呢?是为了更好的向前进攻!我们不妨也学习学习,与学生发生矛盾时,先退一步,并冷静思考一分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样我们既可以抑制发怒的冲动,同时也可以控制事态的升温,以免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没有回旋的余地,待双方情绪稳定后或隔一段时间,等待时机成熟后再进行处理,这肯定要比在冲动之下的处理效果好。
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一件事:我当班主任时,一天晚上,在我自己班的自习课上,有位学生在听MP3,我发现后,悄悄走到他身边,要求其收好,别再听,认真学习,就回到讲台上,没想到他不买帐,我火了,什么态度,就走过去动手作势要收MP3,学生紧抓不放,双方僵持了一会儿,该生突然把耳塞扯了,丢给我。我当时火了,让他到外面,他不理睬,怎么办?与他针锋相对?在这种情况下,他会不顾一切跟你“干”上的,那样只会两败俱伤,学生不服气,老师自己下不来台,威信大打折扣,今后对这个班级的管理会更加困难。深吸一口气,我不动声色地走出教室,以免事态的扩大。考虑了一下,让其他老师把他叫到教室外,对其进行教育,但这个学生一声不吭,可见没有任何教育效果,怎么办?打铁要趁热!当晚,我在自己的情绪平静后,考虑到这样做没有什么意义,解铃还须系铃人,就把他叫到身边,指出他当时这么做的错误,让其谈谈自己当时心中的想法,开始时他还是一声不吭,后来突然哭了,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理话,原来是他体检时发现自己得了乙肝“大三阳”,想到自己这么年轻就死了,心里难受,之后,我给他做了疏导工作,他真心实意地向我承认了错误,并表示若不是心里难受,决不会这样。但在班会课上,我不点名地批评了这种现象。假如当时我没有走出教室,让其他老师来找他,而是继续与其对峙,闹到全班学生都知道,那时不仅自己下不了台,也不会了解学生犯错误的真正原因,也不会出现该生发自内心的道歉,那样只会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有可能他会破罐子破摔,根本达不到教育目的。
作为教师,我们经常在课堂上批评学生,那我们能不能在课堂中尽量做到少批评学生?
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与课堂教学不相符的行为,比如说开小差、看课外书、捉弄同学、讲话、顶撞老师等,这些行为的影响,主要有二点:一是影响了学生个人的学习;二是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针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是当堂严厉批评学生,促其改正?还是冷处理?我个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停下来批评学生,一则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二则影响师生双方情绪,老师在情绪激动下批评学生,往往容易出现扩大化,导致双方关系恶化,对以后的教学不利。
就有这样的例子:教师在津津有味地上课,下面有位學生在讲话,教师出其不意地让其起来回答问题,学生答不出,教师趁机加以批评,越批评越激动,激动得把书本往学生的桌上一拍,没想到该生不满了,当时就与老师顶撞了,结果老师拍桌子,学生也拍桌子,大吵了起来,教室变成了吵架的战场,后来还闹到了政教处。这件事在班级中影响很不好,部分学生认为老师态度野蛮,对其敬而远之,直接影响了师生双方的关系。当时,那位老师若退一步,在一些“旁敲侧击”不能奏效时,不妨来个冷处理,也许结果不是这样的。其实我们自己也是从做学生过来的,回想一下当时我们在课堂上被老师批评或点名了,我们又有多少心思在听课呢?对那个老师又有多少的想法?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面对犯错的学生,尤其是少数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难免会产生急躁或恼怒的情绪,这是人之常情,但这种情绪易引发过激的言行,如果不加以克服,会导致师生之间的对立,不利于教育的进行。事实上,学生毕竟还只是孩子,他们处于成长阶段,他们是带着不完美来学校的,我们应该允许他们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多给学生一份宽容。
事实上,如今的学生心理承压着相当大的压力,同学间的竞争甚至嫉妒、家长的过高期望、教师的严格要求、自身成绩、相貌、身高等的困扰,诸如此类等等。他们的生活中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他们每天听到的只有“你应该”、“你必须”,对于这些压力,我们应给予理解,其实,学生犯错误,也是渲泄压力的一种表现,只不过是一种错误的渲泄方式。
学生犯错误是必然的,关键是应让他们从错误中受到教育,获得进步,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且让其他学生也受到教育,明辨是非,达到共同进步,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目的。
“退”并不是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而是以退为进,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学生错了就该罚,一则让当事人明白,在任何游戏中,不遵守规则就会被淘汰出局;二则让在他学生明白,错了就要付出代价。错了就要付出代价,这是一个生活规律,一个社会规律,学生错了,给予一定的惩罚,就是为了让学生去接受这个规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负责了,才会对家庭、对社会负责。
通过实践,我觉得事件发生后,万万不可急于采取行动,而要静下心来思考,这样会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的,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退一步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