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笑君
想把一年一度的植树节过得有滋有味,怎么能少得了名贯古今的文艺青年!
千万不要在节日里种错了“树”!
竹子是“四君子”里长得最接近树的,也是文艺青年们最爱写进作品里的意象之一,所以在植树节这天,不少人会选择种根竹子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但非常不幸的是,竹子的本质竟然不是树,而是草!
想象一下,如果竹子会说话,它将跳出土坑,大喝一声:“别在植树节这天种我了,我只是棵小小草!”真是尴尬极了。
虽说竹子不是树,但说到竹子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那可不是一棵树能够替代的。竹子最常见的文化表达,就是被做成乐器;博物馆里摆放的书简,便是我们千百年来的书写工具。关于竹简,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化典故。我们都知道,影视行业有个术语叫“杀青”,就是拍完了的意思,而“杀青”一词的渊源,就和竹子有关。
拿来写字的竹简有青、白两面,我们日常看到的翠竹,就是竹子的青面。仔细观察,它的表面还有一层淡淡的白霜,这是竹子分泌的蜡质,用来减少水分蒸发、防止病虫侵害。正是这层蜡,让书写在上面的字迹很容易被涂抹。聪明的古人则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先在青面上拟初稿,方便涂改,等要定稿了,再把竹子拿到火上烤,把残留的水分、青面的蜡质用高温处理掉。这样一来,写在竹子上的文字就彻底定型了。烤竹去蜡的这个过程,就叫“杀青”。所以,“杀青”被挪用到影视制作里,就是确定、完结了的意思,真可谓是“杀出了圈”。
就算你对竹子无感,刘禹锡《竹枝词》里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总听说过吧?苏轼《于潜僧绿筠轩》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则把文青吃素的格调上升到了新高度。王维更把自己的居所叫作“竹里馆”,享受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境……文学里的竹真是太多了。
此外,在《辞海》中,以竹为偏旁的汉字就有200多个!看这庞大的家族,竹字也算得上是汉字里的“海王”了。
植树节定制化推荐——橘树!
想要在植树节种一棵小众又有腔调的树,我实名推荐——橘树!
橘树的文学历史非常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屈原写的《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这是屈原在赞扬橘树独立不迁、正直高洁的品格。
橘子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高?这么说吧,在古代,橘子可是“奢侈品”!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的前一句就是“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古时候,冷藏保鲜技术有限,要想吃到新鲜橘子,往往需要付出很多人力物力。古人吃橘子和我们现在吃进口水果差不多,是件非常奢侈的事。在杜甫笔下,富贵人家用驼蹄羹和甜橙蜜橘来招待客人,而路邊的穷人却因饥寒而死,通过这一鲜明对比,抒发了诗人对社会贫富差距的批判,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
很多大诗人都为橘子作过诗。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写:“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这首诗作于张九龄被贬荆州时期,意在赞美橘树在冬天依然郁郁葱绿,不畏严寒,表达这橘树就和自己一样,明明这么能干,却长在深山、不得赏识;柳宗元写过一首《南中荣橘柚》,也是写于被贬时期,用于抒发对橘树气节的赞美和怀才不遇的感叹——话已至此,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作文分数一直以来都被老师打低了,请趁着植树节赶紧种一棵橘树,好让语文老师也心里有“树”!
此外,“橘花风信满院香”(李太古《恋绣衾》)、“吹香处满骚人国”(舒岳祥《赋橘花次正仲韵》)、“雨压橘花香不散”(赵长卿《玉楼春·春半》)等很多诗作都对橘的色、香、味进行了360°无死角赞美,“真香”!
近几年,橘子在文学界翻红,要多亏朱自清先生的那篇《背影》,“我买几个橘子去”已经成为网络上占人便宜的经典话术……说了这么多,还不赶紧去种橘树?
《诗经》居然是最早的种树攻略手册?
作为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其实是一部种树大全。它不仅教你种树,还能帮你脱单,比如——
《诗经》教你,偷偷约会要种桑树: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桑中》)
爱到深处,山盟海誓之时,《诗经》说该种梅树: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修成正果,步入婚姻时,《诗经》写要种桃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
小小一本《诗经》,把你这辈子的幸福安排得妥妥当当。
当然,如果你对脱单不感兴趣,《诗经》照样能在其他方面指导你如何种树。比如,你想种一棵树来赞美有品德的人?《诗经》表示,种甘棠树啊!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讲的是周朝时期,召公南巡,为了不扰民,直接在甘棠树下停车驻马、听讼决狱、搭棚过夜。他死后,人们为了怀念召公,决定保护好这棵他停留过的甘棠树。
此外,诗经里还有松柏、木李、木瓜等各类植物。它们都与我们的文化习俗、文学表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植树节捧一本《诗经》出游,千万不要怕别人说你装。你要告诉他们,这才是中国最悠久、最有趣的植树攻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