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娟 张涛 陕西省宁西林业局
在林业种植的过程当中,必须对病虫害的防治进行严格把关,做好监督工作。从全球种植业技术的整体发展来看,病虫害的防治创新技术已然成为了种植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因此必须要做好规划,不断创新,提高种植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大量使用化学防治方法,因为化学防治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作用,但同时也会对植被本身的生长产生危害。在林业种植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化学方式的规模和占比,寻找新技术,引入清洁能源和生态绿色防治技术。比如在保证当地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可以引入虫害的天敌,这样就可以在不伤害树苗本身生长的前提下有效减少病虫害,提升种植业的经济效益。
林业病虫害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诊断:第一,观察植物的叶和花。在林业病虫害中,白粉病是极其常见的一种,其主要的发病部分就是叶和花。这种病害最先表现为叶子上呈现一层薄薄的白粉状,随后叶子逐渐发生变色,最终发生皱缩变形并变为黄色。第二,对植物所有枝叶及其局部进行观察。在林业病虫害中,花叶病也是一种常见的病毒传播森林疾病。一旦植物染上这种病害,植株会逐渐长斑,直至枯萎,因此这种病害也叫萎缩病,这种病害对于树木有着较大的危害。第三,如果树木的茎和切口周围较为干燥,则可能是染上了顶端枯萎病,这种病害也是由病毒所引起,并且在切口处逐渐发生病变。第四,对植物的根、茎进行观察。如果植物患上软腐病,其根须会逐渐腐烂然后发臭,这种病害目前没有治愈的方法,因此主要以预防为主。
通常来说,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不规则性和突发性,病虫害从发生到发展的过程是非常迅速,并且其破坏性较大,如果没有及时加以处理,很可能导致整片森林被毁。并且其发生没有相对固定的规律,其概率也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很多时候经常出现在某一时间内进行了严格的林业病虫害监测,并且没有发现病虫害,但是没过多久却突然发生了病虫害。森林害虫种类较多,通常较为常见的有毛虫、美洲白锦鲤、松毛虫等等,对于不同的害虫要采用不同的应对和防治措施。但是病虫害种类多种多样,客观来说无法做到全面的大范围防治,只能有针对性进行预防。
林区具有较为集中和密集的特点,如果没有及时发现病虫害,一旦其蔓延开来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导致森林无法发挥其生态功能。如果林区内树木种类较为单一,则病虫害在冬季会以较快的速度传播,并且由于当前全球变暖气候的影响,害虫死亡率有所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
在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时常会采用化学药品。虽然其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有效抑制病虫害发展,但是如果以林业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如果长时间使用杀虫剂等化学药剂,有可能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久而久之,化学药物的功效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在实际防治过程中往往会以实际情况为基础来调整化学药剂,但是一段时间后,害虫又会产生新的抗药性,如此反复,逐渐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林业的病虫害会存在一定的进化性,并且其速度较快。
目前一些地区的林业种植人员缺乏种植经验,种植技术水平不高,而且也缺少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培训。很多种植区对于种植过程的监管也不到位,很多地区的林业种植病虫害防治体系不够完善。种植人员不能在病虫害早期及时发现问题,当病虫害已经大面积扩散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此时已经错过了防治的最佳时间,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损失。因此必须加强种植人才的培养,加强监督,加大对种植业的资金投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病虫害防治体系。
目前我国林业种植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过度的依赖化学方法。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病虫害防治手段都是使用农药,虽然农药能够有效起到防治作用,有利于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在防治过程中使用的农药用量过大,并且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农药产生了过度依赖。虽然目前我国种植面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我国的种植业起步比较晚,在农药的研制方面的技术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化学药物的使用规模却越来越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虫害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如果频繁和大量使用农药杀虫,短期来说确实起到明显的防治作用,但是长期这样下来,会逐渐增加害虫的药物抗性,加速了害虫的生物进化进程,最终会对药物产生抗体,再想要使用农药防治已经起不到作用,害虫的进化更是加重了种植业的经济损失。此外,长期的对苗木使用化学药物,会在植被中积累大量的残留药物,严重降低了苗木的生长质量,而且对当地的生态平衡也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化学防治只能满足种植业的短期效益,不利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得不偿失。
在对种植的树苗进行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明确病虫害的实际情况,做到对症下药。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白蚁,小卷蛾,落叶病和青枯病等。对于白蚁或小卷蛾这一类的危害,要及时喷洒药物来灭虫。对于落叶病或青枯病,要对树苗生长的土壤进行消毒工作,清除土壤中存在的病菌,及时制止树苗的感染。褐斑病是树苗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传播性很强,会使植被的树叶上显现出斑纹状的细菌,感染这种病毒后树叶会逐渐被病菌侵蚀,最终枯死脱落,严重的情况下会使整个植被完全死亡。要做好林业种植的防治病虫害的工作,林业部门就必须要提起足够的重视,避免对树苗的初期生长造成危害。因此必须要做好病虫害的预防措施,对于已经染病的树苗及时隔离,避免二次大面积传播,要能够做到及时止损。对于种植地周边的一些杂草,要及时清理,避免杂草瓜分掉松树生长所需的养分。清除杂草可采用火烧的办法,这样不仅能快速干净消灭杂草,也能够通过高温杀死土壤中潜在的细菌,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为了保证林业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的效率,要及时对树种结构进行调整,在保证能够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于种植的树木品种进行更新,使得种植的树木种类分布多元化,树木种类不同能够形成绿色的病虫害隔离带,能够有效防止大面积病虫害的传播。在树木种类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虽然树木的种类繁多,种植密度很大密度,种植的数量也很大,但是也要保证充足的光源,在适当的地方设置间隔,增加植被的透光性,有了充足的光源,就能从根本上树木的抗病能力。如果种植的树木中已经感染了病虫害,首先要做好隔离工作,对于染病树木不能只靠农药进行化学防治,要将药物防治与生物防治结合起来。比如对于害虫可以利用啄木鸟等鸟类来进行消灭,这样不仅有利于树木的生长质量,还能够降低化学防治的成本资金投入,可谓是一举两得。此外,为了尽快解决病虫害问题,提高防治效率,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时,可以同时选择多种药物,针对病虫害的实际情况,调整药物的配比,尽量快速消灭病虫害。在进行化学药物的配比时,一定要对药剂的浓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把关,必须要有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指导,一定要避免药剂污染周边环境的情况,不然就失去了化学防治的意义。
综上所述,本文以及对林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效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对林业种植的病虫害进行治理时,要以事实为依据,对实地环境进行考察,以此为基础进行防治技术的升级,使得对苗木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更加符合实际标准,促进我国林业种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