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萍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
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X”制订策略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定,职业等级证书的制定,以及综合素质证书的制定。通过这几个方面解决当前“1+X证书制度”存在的社会问题,提高该证书的社会认同,从而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认证能力,提高其社会竞争力。
“1+X证书制度”是我国针对高职院校教育提出的一种新型教育方针,该方针提出的时间还不够长。在2019年的1月提出,到现在还没有经过过长的时间。该证书制度的出现主要根据社会需求的人才转变而制定的。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专业需求也越来越高。以前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需求为高技能人才,而当前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需求为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为了增强高职院校人才的社会竞争力,所以推出了“1+X证书制度”的教育方向。在这个教育方针中,“1”主要指的是每个高职院校学习任务结束之后本身就具有的毕业证书,也就是传统所谓的文凭。“1”主要体现的是每个学校的传统教学需求。而“X”指的是学生所学习到的不同技能,该技能是学生社会竞争的主要表现,也是学生最具有职业性,社会性的职业技能。综合来说,“1+X证书制度”是传统高职院校教育的提升,在原本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强调了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1+X证书制度”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专门设置的一种有效的证书制度,“1”与“X”的结合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且“1”和“X”之间还能相互促进,实现学生整体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所以,相关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1+X证书制度”的实行,将该制度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由于“1+X证书制度”中的“1”是所有高职院校都具备的教育体系,所以对于该制度来说,实现该制度的重难点就在于相关的“X”制订策略。高职院校需要通过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不同的“X”制订策略探索,提高该证书对学生的效用。
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其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大类。第一个大类是会计专业的职称证书,该证书有三个等级的划分,即初级,中级以及高级。在这三个等级划分延申为不同的会计职称,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助理会计师,会计师,以及高级会计师。由于该职称是按照等级划分的,所以相应的等级越高的职称相应的水平能力也就越高。第二个大类是会计专业的注册会计师证书。该证书是由国家相关机构进行认证的,所以其含金量也是非常高的,并且社会认证地位也较高,在会计师的实际职业需求中也占据重要位置。第三个大类为会计专业的特定业务范围内下发的证书,该类型的证书主要可以分为初级审计师,审计师,税务师等等。该证书可以证明相关的持证人员在相关的会计细节领域拥有一定的业务水平。第四个大类为会计专业相关的国际化认证的证书。例如ACCA以及CM就是属于该类型的证书。该大类的证书认证具有国际性,认可度非常高。对于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X”制订策略来说,可以采用“X”证书分为校内以及校外的证书发放。而以上所说的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证书都属于相关的校外证书范畴。在校内,学校要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由阶段性的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并且在每个教学阶段制定一定的目标,帮助学生在毕业时获得相应的会计证书,实现其“X”证书的获得,提高自身社会竞争力。
在会计专业的“X”制订策略中还可以根据其职业的等级证书进行相关的策略制定。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其相关的等级证书主要有三个层级的认证,第一个是政府的认证,该层级认证具有极高的认证水平。第二个是校企共建,该层级是高职院校进行“1+X证书制度”的关键。第三个是自主认定。该层级需要学生学校所制定的要求就能获得该证书。在实行“X”制订策略时,学校可以先将几门核心的专业课程设置为单科证书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学习,只有学生顺利完成该学科教学知识并且在期末获得八十分以上成绩才能获得相关的单科证书。在毕业时,学生相关的单科证书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换取学校的校企共建相关证书。
在综合素质证书中,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类,第一个大类是学校制定的综合素质达标准则,第二个大类是有关的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等等。在“X”制订策略中可以融入这些综合证书。让学生在获得相关技能证书的基础上,也获得相关的综合素质证书,从而提高学生“X”的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在社会上获得更好的职业前景奠定基础。
“1+X证书制度”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有重要意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未来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相关的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1+X证书制度”的落实,在保证学生较好完成“1”的基础上,通过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有效的“X”策略,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