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靓 湖北华电襄阳燃机热电有限公司
技术技能人才是“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包括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两类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任务都是实施已完成的设计、规划和决策并转化为产品,都在生产第一线上工作,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技术和经验技术、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区别在于技术型人才以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为主,技能型人才以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为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中提到: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提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不得不从产品生产质量说起。以德国制造为例,德国人这样来理解产品质量的问题:“没有质量的数量毫无意义,唯有以质量为基础的数量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数量。”产品生产如此,技术型人才培养亦是如此。因此,日耳曼民族在一切领域中奉行的原则就是:“要么最好,要么没有。”而我国却是:为了生存,能用便好。试问这样的质量要求标准,怎能培养出技术技能人才即便有,在工作中也被逐渐“同化”。
正所谓,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产品。人的质量是一切产品质量的基础,一个国家制造出来的产品质量,就是这个国家人民素质的反映,也是对生活态度的反映。人们往往是通过一个国家制造出来的产品来认识这个国家人民素质的。对人才培养的认识,就是对人才的态度,对人才的认可,这些最终都是通过具体产品来体现的。结合各个领域的发展我们知道,我国从来不缺技术型人才,但是我们的产品除了剽窃就是质量差。例如“新百伦领跑”,听名字就知道是在仿照“NewBalance”,无论是从产品的外形设计还是经营项目,都没有耗费公司太多的“精力”,由此可见,我们还处在人类认知的初级阶段--“模仿”,这让很多技术型人才无用武之地,最终选择“迁徙”。现阶段,以国际背景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我们首先对此有足够的认识,不然再多的人才也只是“标签”[1]。
“科技强国”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但是对于科技人才,却很少有人将他同技术技能人才联系起来。人们普遍认为,科技人才就是那些教授、博士、院士、科学家等。但是技术技能人才也是我们“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我们科技含量较高的航天、航海、芯片等领域,还是日常的空调、电视、汽车等我们周围的这些产品,哪一个能少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参与。传统的观念仍然将技术技能人才和普通工人相联系,殊不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技能在科技领域的占比不减反增[2]。设计师可以论证密封性达到什么样的精密度能满足要求,但是如何实现这样的精密度呢?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钳工顾秋亮,因为这个“绝技”,人们称他为“顾两丝”。其实各个领域的科技发展都离不开技术技能人才的参与,只是通常人们对他们的关注较少,没有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层次建设不系统,职业教育大凡不是学生的主动选择。选择职业教育一般都是初中考不上高中,高中考不上本科大学的这一部分群体。他们不仅仅是知识基础较差的问题,好多都是学习习惯不好、贪玩、学习不努力,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可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属于不学习、爱惹事、没人敢管的那种学生。这些学生更多需要弥补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态度、自身修养、奋斗品质、职业荣誉感等。
任何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技术技能人才也是如此,特别是本科以上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尤为困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引进职业性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通过制定政策,激励教师提高实践能力,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在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基础上,硕士、博士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依托师资团队来完成[3]。师资团队由四个方面构成:一是“大国工匠”式的能工巧匠,可以根据行业和专业特点从各类型企业和行业领域遴选。二是技术技能大赛的佼佼者,比如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银牌等获奖者。三是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四是院士、教授等传统的专业领域内专家。双师型+师资团队构建更为合理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学历不能降低标准,应该名副其实,得到社会的认可。在各层次的技术技能学历体系建立起来后,应该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标准。可以在中高职阶段以技能考核为主,在本科以上层次以技能考核为基础,重点考核技术领域。“技术技能博士”应该是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重点培养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在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旨在解决各领域中最尖端的技术技能瓶颈问题。需要在培养方式方法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规划。
综上所述,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首先我们应明确技术技能人才在社会中的定位,减少由社会阶级过度分化而引起的社会矛盾;其次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正确认识,充分认识到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性,明晰发展方向和构建体系的目的。只有深刻探寻问题的根源和事物的本质,才能去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