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丽 亳州市环境监测站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影响社会建设的关键问题,且生态环境统计工作是做好生态环境管理科学决策的核心。生态环境统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也暴露了基层环境统计技术方面的问题,如指标难理解、难获得,易核算错等;及环境统计管理方面问题,如管理需求不明、统计人员队伍能力薄弱等。为此,需快速找到造成污染的源头,第一时间进行防治与管控,尽可能将生态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环境统计工作是社会经济学环境统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任务。目的是为了掌握辖区范围内重点调查污染源的基本情况,了解重点污染源结构、分布状况、行业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清楚地反映污染物排放和各项环境管理工作情况。做好环境统计,是精准、科学支撑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需要;是公平、公正衡量生态环境工作成效的需要。
2007 年国务院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首次掌握了中国污染源的总体样本,为建立科学的环境统计制度、改革环境统计调查体系创造了条件。2009-2010 年,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对调查范围和调查方法进行简化。十二五期间,以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为基础,开始实施“十二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主要调查对象包括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机动车、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环境管理六大类。
目前已经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环境统计管理体制,建立了由企业、县级、地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统计数据逐级上报工作体系,定期普查为基准、重点调查和科学估算相结合、专项调查有效补充的调查统计方法。
“十二五”期间的环境统计软件均以单机版开发和应用为主,但随着环境统计工作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系统逐渐显露出一些不足。“十三五”环境统计业务系统能满足部、省、市、县四级环境保护部门环保专网应用需求以及20 万家企业互联网应用需求。环境统计工作由原来的纸质调查报表填报再录入系统,转换成现在的企业端直接通过互联网填报,环境主管部门通过互联网审核、逐级上报。调查单位填报的自主、独立性愈发明显,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技术填报问题。
一是企业不熟悉填报指标。例如,填报系统中提供的原辅材料、产品可选项和行业、产品、工艺、治污“四同组合”等有时与调查单位实际生产时采用的并不匹配,调查单位在选择时容易错选、漏选等;系统提供的及如挥发性有机物报表中有机溶剂名称,企业使用脲醛树脂胶但在系统选项中并没有。
二是一些填报指标很难准确获得。例如工业企业工业废气排放量数据,煤和燃料油中含硫量、灰分和挥发分的数据,大型畜禽养殖场固体和液体肥料的生产和利用数据,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处理工业废水量的数据[2]。在调查中,中小企业通常没有有关数据源或日常统计信息,因此收集某些指标相对困难,或者数据收集的数量取决于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
三是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的核算不准确。核算污染物主要有产排污系数法和监测法两种。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开展自行监测而选用产排污系数法,但系统提供的产污系数、排污系数较高,核算结果远高于企业实际产生、排放的污染物量。
中国的环境统计工作已经开展了40 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环境统计的改革和发展相对缓慢,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一是地位重要,但管理需求不明、数据应用不足。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和成色,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生态环境质量是一项核心指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重要基础指标,这些均来源环境统计指标。环境统计涵盖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移动源和环境管理五大类,基本涵盖所有污染源,但管理层却没有足够重视这项工作,事后也没有充分运用环境统计资料信息,使得环境统计数据不能直观地反映污染物排放和各项环境管理工作情况,没有真正发挥为环境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宏观决策提供服务和支撑的作用。
二是基层环境统计基础薄弱,统计人员队伍能力建设滞后。生态环境统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过程长、层级多、难度大。环境部门统计人员从事前学习统计报表制度,掌握统计调查范围、统计指标、排放系数、核算方法,到事中组织实施,组织调查对象填报、数据汇总审核、编写报告,再到事后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应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支撑,都需要专人专项负责此项工作。但基层环境统计人员队伍能力仍是短板,数据时效性不足、支撑管理不力问题凸显。
做好生态环境统计工作,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现代管理手段应用,积极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目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已经能够实现辅助环境统计填报和审核,减少人为误差和系统误差。同时在数据采集规范化后,对大量数据设计添加分析功能,应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统计数据系统审核与智能分析,可以提高统计结果的时效性,减轻企业和基层负担。
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国家统计培训认证后,取得相关执业资格,可以向基层环保企业和部门提供服务。国家制定环境统计行业规范、执业认证资格等,规范持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环境统计服务。同时,建立环境统计执业资格审查制度和环境统计数据提交与审查责任制度,保证环境统计数据的质量。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解决环境统计工作中的问题和提高环境统计质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结合并积极探索和大胆运用现代技术,建立更优化的工作管理体系,采用先进的污染核算技术和方法,并建立更有效的数据审查机制,更好地发挥为环境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宏观决策提供服务和支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