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忠庆 中共郓城县委党校
一直以来,党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是中央开展党校办学的重点内容,同时这也是开展干部教育的根本所在。在具体的过程中,不仅要优化培训设计,而且还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从而高度体现党校培训特色,帮助党员干部在促进地区经济振兴发展的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突破思想认识和方法途径的瓶颈限制。
毫无疑问,党校工作就是以党的思想教育为主线,面向党员展开相关的教育活动,然后以此为基础,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专业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将“党校姓党”的原则作为开办党校的基本原则,使党校既具备其他学校组织的传教能力,又拥有党的特色化教学,进而有效的将党中央的决策和发展意图传递至基层[1]。
党校的教育主体很多都来自各级基层领导干部,因此培训内容不仅要具备理论性,而且还要严格结合实际,从而满足党性的教育需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教学对象的组成十分丰富,因此要以实际问题为引导,使党校教育与县域经济振兴建立一定的联系,让党的先进思想更好的指导社会建设。
参与党校教育培训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岗位,因此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唯一的契合点是学员都渴望通过党校学习掌握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更好的组织本职工作。由此可见,党校教学设计的难度相对较大,其不仅要对上级指示精神做好解读,而且还要立足实际需要和学员组成展开必要的分析和加工,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就此来看,我国的党校教育工作开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加以完善[2]。
从目前来看,党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方式方法上还比较欠缺,这也导致了教学过程的固化。例如,某党校仍旧凭借三段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解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理论解释理论,这种说教感十足的办学理念很难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相反,要尽量的保持党校课堂的互动性,从而吸收实践元素,改善教学现状。
由于经费和人员储备等问题,有些地区的党校教师队伍尚不完整,甚至缺乏一定的职业素质,这对于推进党校教学方式改革,促进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例如,教师缺乏先进的教育经验以及党校教师多以兼职的形式任职等。所以,要深刻意识到教师队伍的重要性,解决党校教学的根本问题。
党校在安排各类专题教学时,要严格彰显“党校姓党”的基本政治色彩,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的特色理论体系相融合,并作为主要课程内容,不断提高党性教育课程的占比。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以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以及工作能力为核心,坚持理论与实际并重的原则,对当前的党校教育体系进行全面完善,为提高党校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建立基础。与此同时,在以县域经济振兴发展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还要尽可能的以各县区政府的工作中心进行专题课程设置,通过对县域经济的调查分析补充教学内容,实现案例教材的深入开发。总而言之,要加大课程菜单的研究力度,使其个性与共性兼具,确保党校内容有广度有深度,满足更多层次学员的学习需求。
对党校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而且还能强化学员的主体地位,从而充分调动党校课程的积极性。因此要保证讲课水平的提升,实现师生双方的互动。其次,进一步完善党校学员的约束以及激励机制。例如,针对学习内容制定合理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年度干部考核建立联系,将其作为人事任命的参考依据。再次,通过送外培训和内部培训等方法,提高党校领导和讲师的能力水平,做好现代化课堂教学手段的丰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最后,理顺财政关系。财政关系的梳理能够为党校工作的开展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从根本上解决办学之需。例如,通过专项资金的下发补充党校教学设备,提高信息化水平。
推进党校教学方式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办学理念的创新,以充分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发展和走向,从而帮助党员干部从全局角度进行谋划和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要突出干部学员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做到“经济发展需要什么,党校工作就宣教什么”。其次,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打造党性教育的“精锐之师”。以中共郓城县委党校为例,其一方面不断引入高素质人才,保证党校教师团队稳定的人员结构,另一方面通过系统的培训工作和对内、对外的研讨交流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的深入性。最后,借鉴成熟的办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验,鼓励党员干部成为党校教职员工,从而发挥示范效应,为促进县域经济振兴构建合力。
对推进党校教学方式改革、促进县域经济振兴方法进行讨论,首先要认识到党校教学对于培养干部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然后以实际环境为引导,做好教学内容补充和教学方式优化,从而通过党校教学为经济发展建立基础。与此同时,还要满足现代化的教育需求,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