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华 新泰市水务发展中心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通过工程建设可以实现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工程建设质量是实现工程项目建设价值的基础,施工技术管理也已成为工程建设管理的重点。水利水电项目建设需要更高的施工技术,对施工水平和技术专业性有严格要求。
施工前要对周边环境进行深入了解,对河流、地质、地下水情况进行勘查分析,结合当地温度和年降雨情况,提出相对应的施工组织方案,并就水文情况加大地基处理,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地基换填、加固。需要注意的是,建设工程与现场环境密切相关,根据环境改变施工方式对于控制施工质量有很好的保障效果。在环境温度方面,尽可能选择温度高的时间段,能够保证施工材料的稳定性,尤其是混凝土材料能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快速凝结,迅速达到设计强度。
由于我国水利工程的地理环境相对复杂,不同的建设区域,其水利工程的建设要求也有很大不同,所以要根据建设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建设方案。即便如此,由于各地基础设施配套参差不齐的情况,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进度,甚至影响工程最终完工质量,这些工程质量问题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轻则影响水利工程的功能发挥,重则会对周边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施工材料是施工活动全过程的构成部分,大量的原材料通过加工形成不同功能的材料,在水利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原材料的检测和使用发现,大量消耗的水泥、砂石和钢材对建筑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原材料在源头没有控制好,不合格的材料用在实体上会出现各种质量问题。如砂石材料,含泥量超标会导致混凝土和易性受到影响,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会出现气泡,严重部位会出现缝隙,缝隙造成外界水渗入,长时间被水浸泡会造成混凝土内部钢筋锈蚀,无法达到抗拉强度,最终造成混凝土渗水的情况发生。因此,要严控原材料质量,对于不合格的材料杜绝使用。
第一点,技术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的欠缺。相关企业在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方面面对的问题较多,不易实现;并且无法有效地培训现有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第二点,人员绩效评价机制的欠缺。没有有效的人员绩效机制将很难调动人员的主动性,从而不能达到高效的施工要求。第三点,各部门人员之间沟通不充分。设计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监理人员之间若是没有充分有效的沟通,很有可能对于施工重点细节的把控不到位,得不到正确有效的指导,从而可能影响施工的结果。
纵观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项目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原因则是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若想实现项目管理目标,首先要构建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对施工各环节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保证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施工管理环节,管理人员先要转变管理思想和观念,运用新型的管理方法和形式,保证管理体系构建的高效性,并且联合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落实全面化管理,确保将管理工作落实到具体工作细节中。只有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才能展现管理人员的最大能效,确保在有效的监督管理作用下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科学运用施工材料,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对于水利材料和设备的管理和整个工程的管理息息相关。管理人员要充分地明确施工标准,做好材料的采购,确保材料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与标准要求相匹配。在施工过程中,要防止不合格的材料进场,同时注重材料的防水,做好储存工作,避免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对于设备的管理也尤为重要,要做好机械设备的安全检查工作,防止安全隐患的产生,对于不规范的操作行为要及时地制止。同时还需要加强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护,确保机械设备具有良好的运行效果。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工作人员作为重要的执行者,是否具有安全意识直接决定着施工安全性,因而,通过培训活动有助于帮助管理工作人员认清危险源,比如用电安全、车辆运输等,以车辆运输安全为例说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区域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如果处于地形复杂、边坡狭窄等区域,驾驶人员必须做到小心驾驶,降低安全风险,有计划的对驾驶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定期检测车辆的安全性能,在施工现场挂上警示标志,对工作人员起到安全警示作用,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水利工程的质量是水利工程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整个工程合格与否的唯一标准,控制工程质量才能促进水利工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在控制范围内对施工原材料、机械设备、施工方案进行不断优化调整,避免出现常见的施工质量问题,才能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