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妙婷 广州市增城区卫生健康局基层财务结算中心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以及为基层人民提供更加贴心便捷的就医场地,医疗卫生机构近几年迅速发展了起来,然而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会计制度往往没有跟进与到位,出现了现存的会计制度与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不匹配的问题,例如资产价值计算、成本核算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为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发展,财务会计制度亟待改革。
首先,很多会计人员往往做着身兼多职的工作,也就是说在做会计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公卫下乡等工作,这使得在医疗卫生行业里的专业人员在工作上无法做到精进。
其次,以往医疗卫生机构并未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设置具体的工作要求,以往的会计通常只要做关于记账、核算等基础工作,但是系统性的财务管理能力非常欠缺,并且没有专业的指导工作,因此也是缺乏专业人才的一大原因。
最后,一般在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会计年龄普遍较大,也不具有对应的专业学历,可能仅仅只有初级证书,因此对专业能力没能够更深地钻研过。部分员工在这种环境下仅仅按部就班地工作,缺乏专业思考与创新,因此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工作建设更缺乏策略。
尽管在当前社会,大数据信息化早已普及,但是在一些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财务软件的开发上,往往未能跟上时代的速度,这是因为,开发软件的工程师对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工作内容不很理解,因此在开发新系统时较为困难。当前,医院及各大医疗卫生机构目前采用的是HIS系统,即全称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然而,这个系统无法与会计系统直接相关联,无法获取直接的业务数据。这样一来,使记账凭证与预算的收支差异无法进行准确的判断,出错率增加。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进程要求各个工作都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软件,因此,会计在采集这些数据的工作量是相当庞大的,需要在各个工作系统软件中分别记录采集。大量的人工采集,无法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虽然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了公共卫生服务,但各类数据收入都记录在医疗收入中。与一般事业单位不同,财政拨款收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全部计在同一个银行账户,致使很难区分使用过的资金来源,导致无法反映实际的情况。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核算是会计的首要工作任务。这些工作的真实度关系到企业经营状态以及诚信机制问题,但是在医疗机构中,很少设立对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审查机制,通常只是给上级领导检查工作时才做到监督作用。然而,领导并不能对会计每项工作质量做到事无巨细的监督,在记账、核算过程中缺乏对相关会计人员的集中性监督管理。尽管会计的工作内容已经事关着机构的监督职能,但是也无法百分百地保证自身的真实性。由此,一旦出现财务作假,其后果相当严重。无法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就会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带来财务风险。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工作中,规定具体的会计科目应当按照不同情况进行核算,比如项目的资金与来往拨款项,应当在会计核算时设立具体明细科目。如此,在出现预算亏损的情况时,对此加以全面地分析,以查明原因。倘若查出的原因是由于财政补偿无法到位导致的,应当在下一年度核算时,注意采用增加政府财政补助的措施进行纠正。通过规范会计科目,规范资金的收支情况,可以通过相应的设备查找方法加以反映。同时,会计制度要设立加大预算管理力度机制,因为预算是会计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会计制度改革下,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工作管理水平成果,加大预算管理力度非常有必要。要做好预算管理的工作,首先要落实好编制预算机制,深化预算管理内容,其次要构架合理的预算管理原则,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真实的发展情况,编制科学的收支预算内容,以确保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工作的高效准确性。
现阶段医疗卫生机构要把财务会计工作放在重要地位,随着社会发展有了新形势,机构管理者要对外部会影响财务管理风险的各种潜在的因素加以控制并防范,及时规避存在的隐患。具体的做法是,首先,选好具体的防范方法、做好确定的防范内容及设立长久的防范目标时,要紧密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政策、医疗卫生机构现阶段的市场行情及经营情况,才能着手搭建准确的财务会计风险防御机制。此外,也可以深入调查,进行科学预测,跟踪医疗机构的市场发展动态及趋势,来预测财务风险,制定风险机制。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监督制度,就要建立一个关于资金使用绩效分析方面的详细评价系统,也要建立好内部监督机制,向全体员工公开,使财务管理制度与财务收支范围及程序透明化。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建立好预算机制,将资金合理分配,并对照上年度的实际收支情况做出合理的预算,确保与未来的发展规划相适应,这也是一种无形的监督,能够降低医疗机构的财务风险,并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
在当下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会计制度也要相适应,不断更新与改进。与传统会计制度相比较而言,新会计制度能够有效解决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因此,会计制度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使得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工作更加专业化,也能够给医疗机构带来更稳定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