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睿哲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建筑工程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建筑行业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建筑业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伴随建筑行业发展的日益成熟,人们对建筑行业建设发展开始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建筑行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还要取决于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否恰当。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则是能够更好地选拔和培养建筑施工企业的人才。为此,文章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建设实际情况就如何完善员工激励制度进行探究。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意识缺乏。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对激励制度的认识不够科学,一些企业甚至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可有可无的,激励机制的建立也需要服从和服务于建筑企业的建设发展。在这样片面思想认识的影响下中小型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果不理想。第二,激励措施不明显。一些国有建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采取以往的激励方式,没有根据不同部门的员工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激励内容也仅仅停留在物质激励层面,没有关注员工的个体成长需要,最终无法发挥出激励机制在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方面的作用。第三,激励过程缺乏沟通。激励机制的制定需要符合中小建筑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为了保证激励机制制定的有效性,需要定期和员工沟通,根据员工的反馈来调节激励机制。但是从当前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建筑企业仅仅知道激励命令的传达,不懂得和员工进行沟通,也没有注重汲取员工的反馈意见,最终导致激励机制的实施应用效率低下。第四,绩效考核和薪酬奖惩不符合。绩效考核的目的是通过对考核结果的研究来更为客观的了解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但是当前有很多中小型建筑企业所制定的考核指标不够科学,与之对应的考核方式也比较单一,考核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中小型建筑企业没有将考核结果和员工的薪酬结合在一起,仅仅是在绩效考核中对评价较高的员工予以激励,没有兼顾所有员工的工作表现评定。
激励制度制定的最终实施对象是员工,因此,为了能够达到理想的激励效果,在制定激励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建筑施工企业需要通过必要的市场调查研究来了解员工的需求,分析员工所需要的激励类型,根据员工的需要来制定出符合整个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激励机制。企业激励机制的最终落实要能够满足大多数员工的诉求,并要兼顾个体员工的差异,如年龄在30岁以下的员工容易跳槽,对工作要求高,企业对这类员工的激励满足则是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而对于30岁以上喜欢安于现状的员工来说则是需要为其提供在岗工作的稳定保障支持。
中小型建筑企业需要在全面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同行业其他中小企业的奖惩制度和薪金安排,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和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来确定合理的奖惩制度、薪金分配方式。一般情况下,企业奖惩水平和薪金待遇要高于其他同等行业的平均薪酬才能够保证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帮助企业留住人才。同时,企业还可以对薪酬分配不同的权重,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激励效益。
第一,建筑企业要树立良好的薪酬理念。薪酬是建筑企业向员工传递的一种战略规划信息,在企业长远规划和发展态度的影响下能够更好的引导员工为之努力、共同奋斗。为了能够达到理想的激励效果,建筑企业要根据自身行业特点、生命周期、企业文化等因素全面规划薪酬制度。第二,薪酬政策要具备对外竞争性和对内公平性,并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来定期做出调整,紧跟时代发展需要。第三,充分参考国外科技型人力资源持股计划来对员工进行激励,吸引更多科技型人才进入到建筑企业。
完善的考核成绩沟通机制是影响考核成效的关键,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考核激励机制的作用,考核者需要及时和员工进行沟通,通过沟通一方面会使得激励机制的制定更加符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另外一个方面还能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根据考核结果企业可以公平的分配员工薪资报酬,完善员工的晋升和奖励激励。
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影响企业能否长远、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在从外界挖掘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还需要发挥出自身在培养高素质员工方面的作用。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加快完善一个员工内部晋升机制,对所有岗位的员工实施竞聘管理制度,对于有能力、有勇气的基层干部职工可以定期安排其晋升,进而持续性的为企业发展补充更多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对现代中小型建筑企业发展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建筑企业需要加快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薪酬激励机制,从而更好地提升员工工作效率,增强员工对建筑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