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利军 河南省信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水环境监测是指对水内化学物质、悬浮物底泥和水生态系统进行统一的定时或不定时的监测工作,在维护水环境健康方面,水环境监测意义重大。对于饮用水来讲,当水内含有大量有害细菌时,尤其是向具有传染性的病菌,霍乱、痢疾等,将会产生大规模、大范围的传染病。若水内含有浮游生物,同样会对水的物理性质造成很大影响,甚至会产生臭味等。通过科学、有效的监测,可以测定水质质量,了解水质是否与饮用水标准相符,这也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途径。
同时,对于工业用水来讲,为满足各种工业用水需求,需要了解水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比如,锅炉水,为防止锅炉内出现大量水垢,不得使用钙镁含量较多的水,一旦过多使用此类水,不仅会加大燃料消耗量,还可能会引发锅炉爆炸,产生严重事故危害。再者,对于冶金行业当中的冷却设备来讲,若采用了悬浮物含量较多的水,那么可能会损坏容器或管道,缩短设备使用寿命,加大维修成本。
除此之外,水环境监测,还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第一,为环境管理及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信息。
第二,明确水体内污染物的成分和分布情况,追本溯源,通过分析污染物的成分,追溯来源地和工厂,便于有效防范水体污染。此外,还可以准确预测水体污染的变化趋势。
第三,准确判定水污染对人体、生物等健康情况的影响,从而有效评判污染治理措施是否得当,应用效果是否良好。
在环境监测当中,水质监测是主要内容。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加,水环境监测工作已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通过水环境监测,可以顺利完成常规水质监测任务,同时还能按频次对本区域内污染源进行监督性监测。但在实际监测当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2 点,具体如下:
水环境监测当中样品质量问题,多出现于采集水样前,未综合考虑周围水文和地貌情况,资料收集不完整,无法准确地了解本水域特点和实际情况。在河流监测断面布设当中,规范性不强,不能清晰地了解一些河流断面情况,或者是控制断面设置数量不足,无法准确、完整地评价此水域的河流水质情况,导致监测的数据过于片面。水环境监测当中,现场采样工作极为关键。采样质量直接关系到水样监测的准确性,影响到水样是否具有一定代表性。在采样环节,要将监测水域采集到的水样运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随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分析技术,通过计算准确分析水样内的成分,通过对比标准最终确定水质的实际情况。在采集水样时,要保证所使用的容器干净,无污染、无杂质。为了确保容器洁净程度满足规定,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清理。在分装、加药固定等阶段,同样要严格按照检测项目的要求规范化完成。在运输环节,重点要做好密封工作,不得混入杂质。
水环境监测中,实验室环节至关重要,对操作技术方法、设备器皿等都有具体的要求。为了不影响水样监测结果,应保证试验容器洁净。此外,在实验室设备方面,由于设备仪器精密度要求较高,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应合理控制实验室内的温湿度等。
水环境监测是一项复杂且精准度较高的工作,需要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法来确保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在监测前,应先保证容器规格正确,不得随便选择一个容器进行试验测定分析。同时,为了避免检测不准确,需按规范标准清洗所使用的容器,并选择合理的监测仪器,填写与核对样品标签的统一性,保证标签上准确标注编号、监测点位、检测项目、采样日期等,确保数据信息的精确性。此外,还要做好水质监测采样布点工作,合理设置采样时间、采样频次,固定地表水采样点位,为长期定位监测提供指导作用。注重采样细节,做好样品保存和运输管理工作,确保样品数据结果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该水域的水体质量。
为保证水质监测规范统一,全面提高水质监测质量。要详细检查水质监测质量控制报告的准确性,合理控制明码、密码平行样的相对偏差,保证在合理范围内。此外,还要做好实验室日常管理与监督工作,提高人员的监测管理意识,不得做表面文章,不得流于形式,要增强数据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
(1)悬浮固定物质遥感监测。水环境监测当中,选取的水样内含有大量悬浮物时,将会影响水样的光学性能和浑浊度。为此,在此类水样监测分析当中,应明确测定悬浮物的含量。监测过程中,使用红外线设备,可以高效测定悬浮物成分及含量,从而获取水样内固体悬浮物的浓度。同时,还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建立相关计算模型进行深入分析,获取更多具体数据信息,提高水体监测的准确性。
(2)水体富营养化遥感监测。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水污染问题加剧、浮游植物繁殖速度快等。在水环境当中,一旦浮游植物量越来越多,将消耗掉水内的大量氧气,导致水内鱼虾等生物缺氧而死。在水环境监测中水体富营养化是最主要的监测对象,通过遥感监测,可以及时监测到水域内浮游植物的成分及含量,一旦含量超过规定值,将会产生大量叶绿素,通过监测叶绿素含量,可以准确掌握水体富营养化的实际状况,监测出本水域的污染程度,有利于治理水环境污染。
水环境监测工作制度建立是水环境监测工作的保证,而当前我国水环境监测工作展开过程中,缺乏良好的工作制度保证,影响到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所以,当前优化水环境工作制度,是水环境监测工作实施的重要保证。
建立完善的水环境监测工作制度是保障水环境质量的根本条件,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一切行为的标准,良好的工作制度,可以推进水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必须从国家层面入手,由国家和地方水利部门综合制定水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做好各部门的职责划分,精准施测,统筹管理。针对地区内不同水体环境,污染类别不同,应始终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制定水环境监测制度,有利于提高地方水环境监测精准性。同时,要制定水环境监测配套保护制度,一项制度的实施,需要多项政策的支持,水环境监测工作也不例外,在加大水环境监测制度推行的前提下,还要建立健全一系列配套的保护制度,共同提升水环境监测工作效率。此外,建立水环境监测应急管理制度。水环境监测极为复杂,且精确度高,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更好地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必须建立应急制度,解决水体污染严重地区的水环境问题,完善水体环境监测工作。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水环境监测系统及技术还不成熟,为了积极推进监测管理发展,必须做好水环境监测系统技术革新工作,全面提升工作效率。第一,在进一步优化水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当中,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智慧水质监测方案,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积极应用到水环境监测工作当中,加强水体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利用环境监测模块、设备控制模块、统计分析、自动报警系统以及图标显示等功能模块等,都是构成水环境监测系统的重要模块,通过上述模块的应用,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精准分析,大幅提升水系统监测工作效率。第二,积极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设备,比如WQMS 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集合了代传感技术、自动测量技术等技术。在水环境监测当中,可以达到污染分析、污染报警等作用。
水环境监测工作离不开监测人员的支持,作为主要实施者,监测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目前,在监测当中,往往会遇到人为失误情况,这就要求必须提升监测人员的意识,加大培训力度,
及时充电,及时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从而全面提升水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
综上所述,水是最宝贵的资源,地表水是人类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也是工农业生产的关键。近年来,我国污水排放量逐年增长,导致水环境污染事故频频发生,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伴随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未来需水量将越来越高,若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做好水污染治理工作,在未来我们可能要面对更为严重的水危机。水环境监测在维护水体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开展水环境监测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