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467000)张国栋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障碍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症,是各种终末期肝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我国各种病因中,以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或慢性肝功能衰竭最为常见。“氨中毒学说”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降低血氨浓度是治疗肝性脑病的重要环节。本次研究中使用微生态制剂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血氨浓度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或慢性肝功能衰竭合并HE患者85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3例,男37例,女6例,年龄35~72岁,平均(47.2±16.8)岁;对照组42例,男35例,女7例,年龄33~70岁,平均(45.7±15.3)岁。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功能衰竭的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重型肝炎与人工肝学组制定的《肝衰竭诊治指南》[1]诊断标准;HE的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制定的《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2]诊断标准,并排除精神疾病、中毒性脑病、颅内病变、其他代谢性脑病(包括低血糖、酮症酸中毒、肾性脑病、肺性脑病等)。
1.2 治疗方法及检测项目 所有患者均按照HBV相关肝衰竭治疗原则给予卧床休息、抗病毒、保肝、维持水电解质等内环境平衡等治疗,并给予去除HE诱因治疗。对照组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雅博司)10g/次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两次/日;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思连康)3片/次,3次/日,疗程10天。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及之后每天检测血氨浓度,同时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等指标。
附表1 两组血氨水平比较(±s)
附表1 两组血氨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umol/L) 治疗后(umol/L)治疗组 43 120.23±26.36 46.85±20.51对照组 42 118.75±27.29 79.64±22.19
附表2 两组TBlL、ALT、PT%比较(±s)
附表2 两组TBlL、ALT、PT%比较(±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bP<0.05。
组别 时间 例数 TBIL(umol/L) ALT(IU/L) PT%治疗组 治疗前 43 75.23±46.53 168.26±47.31 34.63±4.69治疗后 43 28.36±13.18ab 49.65±25.97ab 38.95±3.56b对照组 治疗前 42 76.15±48.26 163.79±52.16 34.37±5.49治疗后 42 42.01±15.23b 83.37±28.49b 37.53±3.85b
1.3 疗效判断 有效:患者神志转清或神志未转清但HE分级好转;无效:病情无好转或疗程中死亡,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氨、血清总胆红素、ALT、凝血酶原活动度的变化(疗程中死亡者记录死亡前检测数据作为治疗后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及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的比较 对照组42例患者中有效者为32例,占76.19%,无效者为10例,占23.81%;治疗组43例患者中有效者为40例,占93.02%,无效者为3例,占6.98%。两组比较x2=4.65,P<0.05。由此表明应用微生态制剂后,HE恢复更理想。
2.2 血氨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氨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氨水平均下降,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血氨下降更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2.3 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比较 治疗开始前TBIL、ALT、PT%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TBIL、ALT两组均下降、PT%两组均上升,与同组治疗前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治疗组治疗后TBIL、ALT下降更显著,与对照组治疗后相应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微生态制剂后,HE病人肝功能恢复更理想。见附表2。
肝性脑病是各种终末期肝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致死率较高。目前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基于氨代谢紊乱的氨中毒学说是肝性脑病的重要发病机理[3]。胃肠道是氨进入身体的主要途径,大部分氨是由血循环弥散至肠道的尿素经肠菌的尿素酶分解产生,小部分是食物中的蛋白质被肠菌的氨基酸氧化酶分解产生。当机体出现肝功能衰竭,氨经鸟氨酸代谢环在肝脏中合成为尿素的能力减退,肝硬化的病人存在门体分流,来源于肠道的氨未经肝脏解毒通过门体分流直接进入体循环,从而使血氨增高[4]。
在治疗肝性脑病时,临床上通常使用门冬氨酸鸟氨酸提供尿素和谷氨酰胺合成的底物,活化尿素循环及氨的解毒,达到降低血氨的目的[5]。
近年来,随着对“肠-肝轴”的研究日益加深,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和功能异常在肝病的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6]。有研究发现[7],肝硬化病人均有肠道菌群的改变,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减少肠源性氨的产生,可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另有研究显示,与安慰剂相比,经益生菌治疗的病人血氨水平降低明显。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含有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益生菌可促进肠道内乳酸产生,抑制致病菌的生长,提供维持肠道正常微生态平衡的厌氧条件;地衣芽胞杆菌通过消耗氧气制造厌氧环境促进双歧杆菌、乳杆菌等肠道有益厌氧菌的生长,减少肠道毒素的吸收,同时促进免疫器官、组织的成熟,提高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本次研究中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或慢性肝功能衰竭合并肝性脑病,治疗组血氨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更为迅速,肝功能好转更为明显。因此益生菌可有效改善肝性脑病,值得临床推广,但尚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