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453000)赵凌军
白内障病因复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致晶状体混浊的结果,其多发于40岁以上群体,临床已证实,此疾病发病率与年龄相关,是成人群体致盲的首要原因之一[1]。目前外科手术是临床解除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ARC)病变的主要策略,其中3mm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是当前治疗ARC标准术式,具微创、手术用时短、术后恢复迅速等优势,但近年随着对快速康复理念的深入理解及医疗技术进步,有学者提出,2.2mm角膜微切口术可进一步减少创伤,降低对眼部正常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不良影响,但其效果如何尚缺乏大量数据支持[2][3]。本研究旨在随访观察2.2mm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ARC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9月我院ARC患者138例,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67例)、观察组(71例)。对照组男31例,女36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9.46±6.44)岁;Emery白内障核分级:Ⅱ级38例,Ⅲ级29例;左眼35例,右眼32例。观察组男33例,女38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8.79±6.02)岁;Emery白内障核分级:Ⅱ级40例,Ⅲ级31例;左眼37例,右眼34例。两组性别、年龄、Emery白内障核分级、患眼等基础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符合ARC诊断标准[4];单眼患病;初次接受眼科手术治疗;眼睑结构正常;患者、家属知情研究签署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合并角膜病变者;伴严重肝肾心功能障碍者;合并甲状腺疾病者;有青光眼者;存在精神、认知功能障碍史者。
1.3 方法 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Alcon Centurion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设备,对照组采用3mm角膜切口、观察组采用2.2mm角膜微切口。术前完善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散光度系数、眼底B超等检查,术前3d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患眼,每天4次,术前1h扩瞳,术前15min盐酸奥布卡因表面麻醉。①观察组:开睑器开睑,11:00位透明角膜行2.2mm切口,辅2:00位1mm切口,前房注黏弹剂,辅撕囊镊连续环形撕囊,超声乳化仪吸除核、皮质,负压280mmHg,能量30%,流速28ml/min,瓶高76cm;囊袋注黏弹剂,置人工晶状体,结合具体情况调整人工晶状体位置,确认吸净黏弹剂、残余皮质,水密处理侧切口、主切口,确认后囊膜、前房深度、眼压、角膜切口无异常,眼贴包扎,术毕。②对照组:开睑器开睑,11:00位透明角膜行3mm切口,辅2:00位1mm切口,选取适宜人工晶状体,操作同观察组。术后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每天4次,一周后每天减少1次使用次数,连续应用1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平均超声乳化时间、平均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平均超声乳化能量)。②随访1个月,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采用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评价病情程度,包括畏光、干涩、异物感等,共100分,病情越严重得分越高;采用国家眼科学会视功能问卷(NEI-VFQ25)评价视功能,包括眼痛、总体健康等方面,共100分,视功能越好得分越高。③随访1个月,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采用波前像差仪(美国威视VISX公司 WaveScan WaveFront型)测视觉质量[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散光]。④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附表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s)
附表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s)
组别 例数 平均超声乳化时间(s) 平均有效超声乳化时间(s) 平均超声乳化能量(%)观察组 71 40.69±4.28 7.44±1.35 17.51±1.28对照组 67 40.11±4.16 7.16±1.80 17.26±1.32 t 0.807 1.038 1.130 P 0.421 0.301 0.261
附表2 两组OSDl、NEl-VFQ25评分对比(±s,分)
附表2 两组OSDl、NEl-VFQ25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OSDI NEI-VFQ25术前 术后1周 术后1个月 术前 术后1周 术后1个月观察组 71 19.65±3.81 14.74±2.05 8.74±2.05 55.12±5.89 65.44±4.02 71.44±4.02对照组 67 20.78±3.41 16.15±2.02 10.15±2.02 56.08±5.77 61.66±4.93 68.66±4.93 t 1.832 4.067 4.067 0.966 4.949 3.639 P 0.069 <0.001 <0.001 0.336 <0.001 <0.001
附表3 两组BCVA、角膜散光对比(±s)
附表3 两组BCVA、角膜散光对比(±s)
组别 例数 BCVA 角膜散光术前 术后1周 术后1个月 术前 术后1周 术后1个月观察组 71 0.31±0.05 0.48±0.06 0.95±0.10 1.10±0.41 0.63±0.15 0.33±0.18对照组 67 0.30±0.06 0.41±0.06 0.73±0.07 1.09±0.43 0.84±0.13 0.62±0.20 t 1.066 6.850 14.890 0.140 8.766 8.963 P 0.288 <0.001 <0.001 0.889 <0.001 <0.001
2.1 手术情况 两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平均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平均超声乳化能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2.2 OSDI、NEI-VFQ25评分 术前两组OSDI、NEI-VFQ25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观察组OSDI评分低于对照组,NEI-VFQ25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2.3 BCVA、角膜散光 术前两组BCVA、角膜散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观察组BCVA高于对照组,角膜散光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3。
2.4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角膜水肿4例,对照组角膜水肿5例,经对症处理缓解,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63%(4/71)与对照组7.46%(5/6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8,P=0.928)。
近年受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影响,ARC发病率有显著升高趋势[5]。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ARC,外科手术仍是其最有效、最基本的治疗手段。
3mm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是ARC标准术式,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功能,但长期临床实践发现,部分患者术后存在泪膜功能、角膜内皮功能受损情况,影响术后视觉质量[6]。2.2mm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是近年提出的一种新型ARC术式,与常规术式对比,其进一步减少创伤,利于维护眼部正常生理结构、功能完整性,但切口缩小可能不便于医师操作,造成手术用时延长。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平均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平均超声乳化能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学者杨振宇[7]研究结果近似,提示2.2mm角膜微切口可完全满足操作需求,不会影响术中操作。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观察组OSDI评分低于对照组,NEI-VFQ25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有研究显示,角膜内皮功能及泪膜内皮功能损伤与手术切口大小呈正相关[8]。2.2mm角膜微切口与常规术式对比,切口更小,可减轻对角膜不规则性、角膜神经、角膜缘干细胞损伤,因此,能在解除白内障的同时,减少对角膜、泪膜功能影响,缓解眼表疾病症状。此外,降低角膜微切口长度,所采用特殊套管乳化针头直径较小,能降低对切口的挤压作用,因此,切口变形小,手术源性散光较轻,术后散光状态能更早稳定。本研究结果表明,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观察组BCVA高于对照组,角膜散光低于对照组(P<0.05),且未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证实2.2mm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ARC能进一步恢复视力,降低散光,安全性高,可能与医源性创伤较少具有密切关系。但需注意的是2.2mm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操作难度相对增加,对医师经验、技术要求高,临床医师需不断提升操作技能、技巧,同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取最佳手术方案,以确保患者能最大化获益。
综上可知,2.2mm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ARC具有进一步改善症状,降低散光,恢复视功能等优势,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