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白兰 广西广播电视台
相对于传统的纸媒平台与纸质媒体融合的模式,广播和电视媒体更具优势,通过镜头画面和文字的结合,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新闻内容。采访是广播电视新闻获取新闻信息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写作水平直接影响着采访效果,因此,分析相关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写作技巧的探索性实际上也从侧面反映了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对新闻职业的新要求。新媒体时代对广播电视记者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而更多的是要求记者本身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当今时代,新闻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作为传统传播媒介信息的主要实施者,在新的信息传播时代,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看待问题的方式,才能保证采访中问题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才能更好地吸引大众眼球。
第一,对新闻工作者个人而言,能帮助新闻工作者个人在信息时代中的媒体传播方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也能对广播电视台信息的受众群体有更广泛的了解。然后在锻炼自己的采访写作技巧的过程中,能更全面地考虑特定的信息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和大众心中的问题,在信息资源繁杂的当代,一位在采访过程中有鲜明个人特色的记者可以很容易赢得大家的好感,也就是能够帮助记者自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职业素养。
第二,对群众来说,群众对社会国家的公共事件都有知情权,人们对公共事务是有权知道的。更为重要的是,媒体对某一信息的表达方式,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对该事件的认识走向,而这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就是新闻记者所设置的采访问题和采访情境。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提问,同时记者本身作为社会大众的代表,也应该询问全体人民的心声,让社会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真正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这样记者本身就应该具备良好的采访写作技巧,才能有效地减少民众的距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体,广播电视台似乎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早期,人们都使用无线电收听广播,但由于我国自身在电子信息“人才与技术”方面的不足,较高端的电视等设备无法做到广为普及,自然电视台记者采访也不会受到关注。因此,以前由于网络技术还没有完全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信息的传播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近几年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各种形式随时获取信息,因此,广播电视台的地位受到了直接威胁。先导信息传播速度快,所涉及的信息资源范围很广,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电台记者采访写作技巧,直接影响着电视台在新闻、信息传播这一领域的发展。
新闻采写能力是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工作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准。新闻工作者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实施者,同时也是沟通人和信息的桥梁,可以说,记者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要深入群众,明确群众的想法,才能在采访过程中“发出群众的声音”。
新闻工作者既为人民服务,又要考虑新闻自身价值,提高自己的采写能力,是保证新闻价值最大化的有利条件之一。一方面,不管采访中遇到什么情况,所发生的一切都源于生活,因此在提高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写作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记者与群众的沟通,真正理解群众的想法。新闻报道是否具有感染力,也是新闻工作者自身专业能力的体现之一,在人们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在采访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表面上,应时刻保持自己清醒的思想意识,探究某一事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并有助于提高媒体行业记者的采访能力。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新时代下,广播电视台面对巨大危机的根源,其实质就是坚持现有的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而在整个广播电视台传媒业中,记者处于不可忽视的地位,因此新时期要求广播电视台记者记者提升采访和写作技巧,是基于自身的一种行业升级,而不是社会催促。
多角度、多角度加强记者采访与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记者本身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合作,在真正进行采访前,记者要明确采访的目的,准确地把握对此次事件的采访方向和要点,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采访内容不偏离主题,并在采访过程中真正注意到记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每个时代都会发生变化的过程,在这个时代总会产生某种特定的流行方式,同样的传播行业也不例外,在这个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自媒体已经成为一种广泛且人们可以接受的信息传播形式,但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信息传播领域正走向多元化。就拿大家熟悉的央视新闻主持人朱广权来说,他的新闻报道以一种接一种的幽默、总结押韵的段子,用另一种形式向大众传播新闻信息,人们在一开始接触这类新闻节目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惊讶,因为它颠覆了传统观念中的新闻播报形式,人们永远不会把“刻板”二字联系在一起,因此作为新时代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写作的特点,值得接下来的记者深入研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朱广权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所写的“段”,并不是一味地强调逗乐和幽默,它所包含的具体新闻内容以及采访记录都不会因这种新形式而受到影响。而应该把所要传达的新闻信息,用一种“更加简洁、新颖”的方式讲给大众听。正因为朱广权多年的新闻从业经验和自己的文学功底,从而造就了这一如今被大众认可的形象。而从深层次上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类新闻报道形式似乎更受人关注,对广播电视传播事业并无负面影响,但却带来了超乎想象的正面利益,因此,在新的时期,这种采访形式似乎更受人们关注,对广播电视传播事业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会带来超乎想象的正面利益,因此在新时期广播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写作方式中,更要表现出与其他记者不同的个性特质。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职业道德就是要坚持本心,坚持真实报道,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台记者若缺乏采访、写作,也能通过不断的练习和锻炼来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但如果在职业道德上有所欠缺,就会成为一种终身污点,甚至整个行业都会受到影响。要成为一名“合格和优秀”的记者,就其本身就应具备对事件事实探究的敏锐度,每一个敏锐的目光背后都有敢于思考的头脑。对自己在采访和写作上稍有缺陷的记者,应在保质保量地完成新闻部下达的选题采访内容后,自己自觉地观察学习生活中的语言艺术,或者像其他在此方面表现出色的记者学习。不要一味追求新闻的浏览量,而忽视新闻本身存在的社会价值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新闻工作者应具备“及时捕捉新闻线索,及时采集重要新闻、独家新闻,坚持职业道德,不搞有偿新闻、假新闻”。引导大众走进事件现场,认清事件的真相和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并公开报道,协助媒体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电台电视记者肩负的职责与义务,不仅是对上级领导的指示,同时也蕴含着整个社会大众对事件真相的渴望,以及对记者这一职业的期待。
“真实”是新闻最重要的属性,这一观点在与之相关的专业中也有所体现,在广播电视新闻采写新闻稿的时候,要保证语言的可靠性,把语言作为写作的核心。电视采访写作因其自身的媒体属性,在文字、画面、话筒三个方面综合表现出来,保证三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真实性是新闻行业能够立足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从目前采访写作的调查结果来看,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失真现象,使新闻报道失去意义,制约了行业健康发展。其具体行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①编写者没有按照记者的实际采访信息来撰写新闻结构,不按照事实对新闻事件进行还原。②在大数据时代,为了博得受众的关注,放大实际效果,在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环境中,捏造事实来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收视率[1]。
在当今社会,新闻真实性是大众对新闻报道的最基本的要求,真实性始终是新闻业赖以生存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采访写作中要保证新闻内容的准确性。有关编辑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坚决避免在编辑过程中凭空捏造事实,说谎话。对事件背景和人物情况的描述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地还原事件的内容。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地反馈。
广播电视新闻采写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复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广播电视新闻采写起着决定作用。而且还会影响采访和写作的质量。从当前广播电视新闻采写的现状来看,工作人员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为缺乏能力常常导致新闻内容枯燥,无法准确地表达信息,在报道中所用的文字语言比较单调、陈旧,缺乏生动性,不符合现代化要求。如:在新闻事件中需要使用数据来表达,编辑往往只将相关数据归纳为新闻语言,忽视了对新闻事件中的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从而制约了广播电视新闻采写的发展。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将生动形象的语言运用到其中去表达,才能更好地吸引广大读者,从而提高新闻采写能力。在编辑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专业性较强的词语,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将事件经过还原,简明扼要地表达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引起社会共鸣。与此同时,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更要用朴实、简练的语言,让受众客观地分析新闻内容。
总之,研究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写作技巧,对新闻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广播电视传媒业来说,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色彩和机遇,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传媒产业也使广播电视台这个传统的媒介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视记者采访写作技能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本身的社会价值,使其在未来的自我发展、历练过程中,需要对自身的职业素养进行提升,以保证其在社会淘汰过程中屹立不倒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