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玉 深圳广播影视集团
互联网时代下,公众力量得到极大地崛起,公众从以往的被动接受信息,变为主动的制造和传播信息,从以往的“沉默”,变为“草根狂欢”,公众的声音不断涌现出来,也通过网络吸引了大批有着相同兴趣爱好、关注点的群体,虚拟社群由此形成。现阶段,公众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快手、抖音等社交平台,可以非常便利地传递信息,表达诉求。互联网时代下,公众的力量不容小觑,甚至可以引导媒体的风向变化。因此,传统媒体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清晰地看到社群的力量,认真做好社群运营。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人们先后经历“部落化社会”“非部落化社会”“重新部落化社会”。网络的普及,“地球村”的出现,很好地打破了区域、时空、身份、血缘等方面的限制,特殊群体“族群”开始应运而生。依托于网络,社会也逐步朝着圈层化发展,比如娱乐圈、教育圈、经济圈等。由此可以看出网络的发展,带动虚拟“社群”的发展,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群体,构成虚拟的社群,逐渐发挥自身的传播力量。
“社群”一词,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字面意思是亲密的伙伴、兴趣爱好相同的人群、共享居住空间等。网络的发展,让社群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很大地扩展,社会互动也从以往的单向互动,变为多向互动。网络中的社群,可以实现群体成员间的协作,共享资源,最大化地激发群体智慧,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时代的变化,媒体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如网络媒体,导致人们对于传统媒体的依赖性也逐渐减低。但是传统电视媒体依旧有着重要的地位,比如,品牌价值、受众数量多、公信力强等特点,因此其可以借助这些优势,创新运营模式,搭上新媒体的便车。例如,可以利用社群经济,从最初单一依靠广告作为收入的方式,转变成重视社群运营,创新运营路径。
电视媒体有着覆盖率广、受众群体多、传播内容价值高、原创作品多的特点,借助这些优势,电视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很好地引发社群人员的共鸣,通过互动的方式,提升电视媒体的流量。例如,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都市频道《第一现场》栏目,是深圳本土收视率最高的王牌民生新闻栏目,连续多年知名度第一名、期待度第一名、满意度第一名。恰逢融媒体改革的春风,《第一现场》开始在新媒体平台发力,特别是对社群运营这块下了苦功夫。凭借栏目多年来积累的众多忠实粉丝,策划人员开始将粉丝导流到微信社群,一年时间内就有了近60个微信社群,并通过技术手段将社群人员进行了垂直划分。让传播内容更加具有特色,可以吸引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社群人员的积极参与,社群互动带来巨大的流量。
互联网时代下,社群更加关注自身的体验。媒体围绕用户习惯构建场景,增强社群的体验。现阶段,存在无数的社群群体,有着不同的特点,电视媒体通过聚焦和服务社群,让生产内容变得多样化,特点更加鲜明。例如,通过群组的方式,传播信息,“线下活动群”“医疗健康群”“公益广告群”“文化旅游群”等,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偏好,一方面更好地传播信息,促进信息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商业变现,发挥信息的价值。
社群之间有着丰富的互动形式,包括线上线下的各种福利、旅行踏青、购物优惠等,成为社群保持活跃的手段。电视媒体通过对社群的管理,通过组织开展不定期的“粉丝节”“购物狂欢会”等方式,加强与社群粉丝的互动。
社群的出现,有着很强的传播力。电视媒体可以借助社群,拓宽信息的传播途径,提升媒体的影响力。现阶段,以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都市频道《第一现场》栏目为例,栏目在新媒体端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进行社群运营后,不仅可以把公众号粉丝导流到社群,还能通过在社群生态里转发公众号推送,实现信息的几何级数传播,很好地提升了公众号推送的阅读量。短短一年时间,公众号的粉丝量从70万增长到100万,微信社群从20个增长到60个,大大地提升媒体的影响力。
网络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行业对于信息的垄断,分流出部分受众群体,给传统媒体的生存带来很大的挑战。网络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进行重组,产生新的经营方式、盈利方式。随着新媒体地位的不断提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媒体升级和发展的必然途径。媒体融合最大的特点在于围绕用户信息需求展开,用户在信息传播中的参与度和地位不断提升,社会公众既可以是信息用户,也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也可以是信息的载体。公众由于需求的不同,出现多种的社群形式,信息传播的内容也更加细致化、专业化。
社群发展模式下,“互动”和“服务”成为社群运营的关键,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满足社群需求,从社群角度出发。加强互动可以弥补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不足,提升受众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深圳广电集团《第一现场》栏目,通过电视大屏跟新媒体小屏的联动,在组织周年庆活动时,联合粉丝社群,让粉丝们通过小程序留言,这些留言以“弹幕”的方式出现在了电视大屏里,实现了与观众的互动。观众将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弹幕的方式,打到屏幕上,将互联网的互动模式与电视媒体进行融合。微博直播、微信群直播、视频号直播等形式,同样可以应用于用户互动,提升互动效果。社群的出现,让“服务”更加地精细化,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们形成虚拟社群,服务这部分社群,则需要精细化的服务,挖掘用户需求,才能有效地吸引用户。例如,《人民日报》曾经通过“生日报”的方式,提供定制化服务,一方面巧妙收集了用户数据,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用户黏性。
1.转变模式
社群化运营最大的区别在于,媒体从以往的经营电视转变为经营用户,用户需求成为经营的核心。传统媒体通过广告的方式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网络时代下,社群经济的出现,成为媒体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对社群用户的经营,发挥社群的经济效应。传统媒体可以采取如下的方式,做好社群运营。首先,借助大数据完成用户信息的收集工作。用户大数据记录用户的浏览和搜索记录,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用户的需求和偏好,以此为基础进行用户的分类,针对不同分类的用户,提供针对性的信息服务。例如,根据用户的偏好,建立不同的社群,以微信群的方式划分,“旅游群”“养生群”“育儿群”等,群组的数量随着用户数量和偏好的不同,更加细致化。其次,社群管理,对于重点用户,也就是铁粉进行管理。铁粉对于媒体的关注度高,有着一定的组织力和影响力,关注铁粉用户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可以借助铁粉资源,迅速壮大社群队伍。借助铁粉用户的力量,帮助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用户将电视媒体制作的原创内容,加以传播,可以让更多地用户看到,同时提升电视媒体的口碑。再次,激发社群的创造力。社群组织有着庞大的数量,不同的人们不同的思维,集合到一起,有着很强的创造力,可以为电视媒体提供信息、线索、素材等,也可以帮助电视媒体制作片花、撰写文稿等。发挥社群创造力,可以让社群价值最大化。最后,激发社群消费力,将社群力量转化为经济效益。电视媒体将宣传的优质商品,放到线上销售,拓宽销售渠道,激发社群的消费需求,社群粉丝完成线上购买,从而发挥社群的经济价值。例如,深圳广电集团《第一现场》栏目策划过一期扶贫直播,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前期在社群里进行预热宣传,正式开播后,借助几万人的社群力量,成交量非常可观,这就是社群经济的体现。
2.社群组织架构
社群有着专业生产和强性闭合的特点,电视媒体借助社群,可以减少团队建设、广告支出、资本耗能等方面的费用,从而提升电视媒体的经济效益。从当前社群发展的情况来看,成熟的社群可以促进电视媒体实现企业文化、内部架构的变革。例如,电视媒体有着“观众联络处”,实现与观众的对接。社群的出现,客观要求成立专门的“用户部门”,用于管理社群,负责社群运营工作。此外,社群组织的发展壮大,有助于电视媒体削减边界,社群可以取代电视媒体的部分部门,例如选题工作、栏目观后感等工作,都可以安排社群用户完成。
3.打造社群品牌
电视媒体借助社群力量,打造社群品牌,这样才能促进社群的发展和壮大。现阶段,国内电视媒体的数量有上百家,任何一家电视媒体都可以存在多个社群,但是怎样避免社群出现“僵尸群”或者“千群一面”的情况,需要电视媒体做好社群的运营。笔者认为,社群管理应该注重社群的质量,将社群品牌作为建设的重点。如辽宁卫视的青少年亲子节目《奇幻科学城》在社群化模式下,形成了自己的社群品牌。其将娱乐、科普自然融合在一起,既呈现出好玩的科学现象,又有科学原理的讲解,为科学家和受众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为了促进社群的运营,对于成功的运营经验,可以进行推广示范,逐步建设社群品牌,从而形成媒体发展的新生态圈。
4.不忘初心
电视媒体在利用社群,发挥社群传播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要不忘初心。电视媒体作为公共电视台,有着公益性以及服务性的特点,成立的目的在于传播知识、打造大众文化、服务公共、保障民生。归根到底,离不开服务性和政治性,要把握舆论,正确引导公众,传播有价值的文化信息,满足公众需求。社群运营模式,有着不错的经济效益,开辟了新的公众互动的途径,借助社群力量,关注公众需求,保持媒体的公信力,做好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的稳定,是媒体人员的职业底线,切莫被经济利益蒙蔽了眼睛,忘掉了初心。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发展,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自主性也越来越强,不再满足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传统电视媒体,必须创新运营模式,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社群的出现为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借助社群的力量,转变电视媒体的运营模式,发挥社群的传播价值和经济价值。在进行社群运营的同时,要做到不忘初心,做好舆论的引导,维护公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