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的填补功能与话语标记用法研究

2021-01-13 08:07:34
关键词:高晓松元认知副词

杨 智 渤

(长春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副词是只能充当状语的一类词[1]。有些状语是修饰谓语的,有些状语的修饰范围在整句或者大于句子的话语层面。前者是饰谓副词,后者是饰句副词。饰句副词用于句首,而不是在主语之后紧邻谓语的位置[2]。现代汉语中,副词“当然”具有饰句和饰谓两种用法:

(1)徐志摩大家都知道,大诗人、大才子、大情种,大家看过徐志摩写的诗,诗当然写得很好,我还给《再别康桥》谱过曲,还挺好听。(高晓松《晓说》)

(2)总之,拉斯维加斯到处都是在那儿捞钱的退休明星。当然也有没退休的明星,见证奇迹的刘谦哥也在那儿演出过,我还专门跑去看了。(高晓松《晓松奇谈》)

例(1)中的“当然”属于饰谓副词,表示肯定,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例(2)中的“当然”不再局限于句内,属于饰句副词,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后者。

目前,对于“当然”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管志斌[3]、芜崧[4]、张则顺[5]分别对“当然”的语义功能进行探讨。姚小鹏[6]52解析了“当然”的篇章衔接功能。玄玥[7]对“当然”的语法化过程与机制展开研究。总体来看,研究成果数量不少,但内部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解释清楚,还有进一步挖掘的必要。本文尝试从元认知的角度,探讨“当然(了)”所展现的话语功能与篇章价值。我们将语料范围限定在口语独白语体中,所选取的语料为《晓松奇谈》《晓说》《历史上的今天》等无准备型脱口秀材料和部分即兴演讲材料,共计150万字。选择该语体的原因在于不同语体中“当然”的用法存在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当然”在口语独白语体中使用频率略高于书面语体和会话语体,最具有代表性。

一、作为元话语的“当然”

交际过程中,交际者为了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除把主要信息传递给对方以外,还要选择恰当的语言成分来有效地组织话语,使其条理清晰、结构合理、符合逻辑,这些语言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话者对主要信息的理解和接受,我们一般称之为元话语。所谓元话语(metadiscourse),指“关于话语的话语”,其本身并不介入话语的基本命题内容,只是起到组织话语结构、表明发话者态度的作用。元话语是对言语交际过程的调节和监控,它的出现可以使听话者更好地接受信息[8]。

言语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元话语的使用受到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影响,是元认知的表现形式。周海中、刘绍龙在国外学者研究基础上认为,元认知由三大成分组成: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9]。

元话语和元认知密切相连,依据上面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饰句副词“当然”作为元话语,就是元认知在调节、监控言说过程中的形式体现,它的元认知功能也体现在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例如:

(3)乾隆时代的时候,号称康乾盛世,马戛尔尼使团走漕运北上到北京,这个事由中国的外交部来安排,当然那时候不叫外交部,叫礼部。(高晓松《晓说》)

(4)喝完酒我先睡了一觉然后就开车继续往俄勒冈州走,接着就遭遇了各种各样的艰苦奇遇。当然了,俄勒冈州最著名的城市波特兰还挺好的。(高晓松《晓松奇谈》)

(5)大家应该都看过《比尔·盖茨》传记,我也去过比尔·盖茨家,当然不是被邀请的,是我自己想去看看比尔·盖茨的房子。(高晓松《晓松奇谈》)

例(3)中交代事件“马戛尔尼使团到北京,这个事由中国的外交部来安排”,说话人依据所积累的认知知识意识到前文所说的“外交部”可能使听话人困惑,因此进一步解释“当时叫礼部”。例(4)中说话人通过亲身旅行经历产生认识体验,所以用“当然”描述这一体验。例(5)说话人讲述“去过比尔·盖茨家”,但同时监控到自己的描述不准确,容易使听话人误解为“被邀请去的”,所以用“当然”来重述之前的表达,将误解消除。由此可见,“当然”是说话人内在心理对言语表达进行监控的外在语言形式。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作为元认知的三种成分,它们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互无关系的,三者之间存在过渡地带以及少量交叉地带,没有绝对界限。

二、“当然”的填补功能

通过观察语料我们发现,“当然”通常出现在话语的后段,具有拟对话性,说话人会将听话人的感受考虑其中,并及时做出改变和调整。这与元话语关心受话者的观点一致。作为元话语的“当然”并不直接表达话语的主要信息,但在组织信息、表明发话者态度、传递与交际情景有关的信息方面发挥作用。

从话语角度看,“当然”具有信息填补功能,旨在提示读者前文内容有进一步填充、调整的必要。之所以使用“填补”,而非“补充”或“修补”,主要原因在于“当然”所在的语境更侧重于强调信息的完整程度,说明前文还有可填充的空间,而“补充”的范围偏大,涵盖过于笼统,“修补”的侧重点在于修正、更正,而非信息的完整。根据“当然”句对前文的填补方式,可具体归纳为完备型填补与解释型填补两类。

(一)完备型填补

说话人认为前文内容还不够完整、精准,有进一步填充、精进的必要。因此,“当然”所承载的交际意图是提示听话人之前的内容信息量不足。完备型填补包括增量和精确两种方式,前者是量的填补,后者是质的填补。

1.增量——量的填补

所谓增量,指“当然”所承载的信息在前文基础上进行罗列式增加,目的在于使整个话题更加完整。具体可分为正向增量与对照增量两类。

“正向增量”指说话人在前文基础上线性地增加信息,这些信息与前文信息往往涵盖在同一范畴之中,但又各自独立,没有明显的依存关系。这时,“当然”常与“还有”“还包括”等表示补充类的词语共现。

(6)加州的人特别nice(友好),比如你和朋友一起乘飞机,你们的座位不挨着,想找人换位置,同意跟你换的大多数是加州人。另外,在加州,早上起来大家见面一定要相互道早安,开几句玩笑。……当然了,加州人的nice不光体现在跟路上遇到的人打招呼这一点上,还有一点体现在美国特别严重的问题上——种族歧视。(高晓松《晓松奇谈》)

(7)拉斯维加斯其实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娱乐王国。首先是赌,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赌钱,但也有人不喜欢赌博,比如我就喜欢看秀,……当然了,在拉斯维加斯也不是每家酒店都上演太阳马戏团级别的大秀,还有一些酒店里主打的是精彩的明星演唱会,也就是偏见地图上写的retired pop stars(退休明星)。(高晓松《晓松奇谈》)

例(6)中,说话人叙述“加州人nice”,分别举了“换座位、打招呼”等事件,但在其看来这样的论述还不足够,因此使用“当然”进行增量补充,指出“加州人的nice还体现在种族歧视问题上”。无论是前文所说的“换座位、打招呼”,还是后文的“种族歧视”,都涵盖在“加州人nice”这一个范畴之中,但三者各自独立,不存在明显的依存关系。例(7)前文叙述“拉斯维加斯是综合性娱乐王国”,包括“赌博、看秀”,这样的叙述在说话人看来还不足够,因此运用“当然”线性地增加出还有“明星演唱会”。“赌博、看秀、明星演唱会”都在“娱乐活动”这一范畴之中,但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对照增量,是指一件事情往往被分为彼此相对的两个方面。说话人先阐述其中一个方面,同时感觉到这样的论述不够全面,因此运用“当然”将另一方面填充完整,二者同属于一个范畴,但具有明显的对照、依存关系。这时,“当然”常与“也”等含有对照义的副词共现。

(8)还有一点就是欧元是我见过的所有货币中面额最大的,它有五百元一张的,这个就很方便放在钱包里。当然,你要是被抢劫、被偷了也挺倒霉的。(高晓松《历史上的今天》)

例(8)中,说话人首先指出大面值货币的利,即“很方便放在钱包里”,但同时也意识到这样的论述不够全面,因此运用“当然”将大面值货币的弊 “要是被偷了,也挺倒霉”补充完整。二者同属一个范畴,互为依存关系。

2.精确——质的填补

这一类别中,说话人认为前文叙述的内容不够精准,在某些方面存在疏漏,因此运用“当然”对前文信息的精确性进行处理。与“增量”侧重于信息数量的完备不同,“精确”更侧重于信息品质的完备。

(9)我最想穿越去春秋时代……或去唐代,当然最好不要经历安史之乱,好事都得叫咱赶上,最好是安史之乱之前就已经死了。(高晓松《晓松奇谈》)

(10)总之,当时墨西哥一共也就一万多人。当然,这一万人都是指来自西方的所谓的文明人,因为那个时代白人殖民者不把印第安人当人。(高晓松《晓松奇谈》)

例(9)中,说话人想 “穿越到唐代”,但是不想经历“安史之乱”,因此运用“当然”对前文进行精确性处理,明确想穿越的“唐代”是不经历“安史之乱”的“唐代”。例(10)中,说话人首先叙述“墨西哥总共就一万多人”,但意识到这一信息不够精准,因此使用“当然”进行精确性填充,明确这“一万人”是不包括印第安人的“一万人”。

(二)解释型填补

说话人认为前文内容在某些方面没有解释清楚,有进一步解释和澄清的必要,因此运用“当然”进行说明性处理。解释型填补包括澄清、总结和解注三种方式,前两者偏向于主观解释,后一者偏向于客观解释。

1.澄清

说话人首先陈述事实,同时意识到叙述内容可能使听话人产生疑问,甚至误解,因此使用“当然”及时进行解释,将误解消除。在说话人的主观意识中,“当然”所承载的信息是整个表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说话人对前文内容的主观澄清。

(11)为什么我对casting director比较了解?因为我刚到美国的时候,我就在一家中等以上级别的porno(色情电影)公司里拍电影。当然了,我没拍过那种电影,中等以上的porno公司每一到两年都会拍一部艺术片,目的是告诉别人,我不是不热爱艺术,我心里其实是有追求的。(高晓松《晓松奇谈》)

(12)当时我参加一个聚会,有一个纽约来的大地产商跟我说,他在考虑要不要买下快船队,我就跟他说,你把钱放在我的名下,我替你出面去买,这件事肯定能惊动美国,因为居然是一个华人把快船队买了,这是一件多么有利于种族融合的好事。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而已。(高晓松《晓说》)

例(11)中,说话人叙述他本人“在一家porno(色情电影)公司里拍电影”,但同时意识到这样的叙述可能使听话人误解为 “你曾经拍过色情电影”,因此使用“当然”及时澄清“我没拍过那种电影”,将可能出现的误解消除。例(12)中,说话人首先叙述事件,但同时认为这样的叙述可能使听话人误解为“他真的替纽约地产商买下了快船队”,因此使用“当然”及时澄清“这只是一个玩笑”,将前文可能造成的误解消除。

2.总结

在这一类别中,说话人首先叙述事情出现的多种状态或可能性,并用“当然”所承载的信息对前文进行总结,常与“无论怎样,不管怎么说”等总结类词语共现。

(13)这在美国还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东部的很多小州觉得国家变大了,我们是不是就不重要了?还有人说,也没事先征求我们同意,就把合约签了,以后议会的权力会不会变小啊?……当然了,最后无论怎么辩吧,国家大了一倍的利益还是最重要的。(高晓松《历史上的今天》)

(14)这些演员每天都过着特别劳累的生活,没有体面的休息室,没有高昂的工资,有时还要忍受导演副导演的辱骂……当然了,不管怎么样吧,想当明星就得付出代价。(高晓松《晓松奇谈》)

在例(13)中,前文说明争论的内容“本州发言权是否会缩小,议会权利是否会变小”,最后用“当然”进行总结,说明“无论怎么争论,国家大了一倍最重要”。例(14)中,前面列举了群众演员的诸多劳累,后用“当然”总结出“想当明星就得付出代价”。

3.解注

在这一类别中,说话人叙述事实,并意识到前文内容需要进一步解释,因此使用“当然”对前文进行解注性说明,“当然”所承载的信息一般是根据实际情况而给出的客观解释。

(15)总之,对于全世界的人民来说,在内华达州那样一块什么都没有的土地上,美国人建出了拉斯维加斯,绝对是一个奇迹,当然,这也跟美国的体制有很大的关系。(高晓松《晓松奇谈》)

(16)德州除了盛产美国总统,还得提一提高科技,当然最著名的就是戴尔电脑了,戴尔电脑就是来自德州。(高晓松《晓松奇谈》)

例(15)中,说话人陈述“建出拉斯维加斯是个奇迹”,同时认为有必要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因此使用“当然”进行解注性说明,指出“跟美国的体制有很大关系”。例(16)中,说话人提到“德州的高科技”,同时认为有必要说明一下“都有哪些高科技”,因此使用“当然”进行解注性填补,说明“最著名的就是戴尔电脑”。

三、“当然”话语标记用法的浮现

(一)“当然”的话语标记用法

通过前文研究,我们已知元话语显示的是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当然”作为元话语旨在提示听话人前文信息量不足,其后内容是针对前文进行的填补性描写。“当然”本身并不单独显示基本命题信息,是元语用意识的体现。

元语用意识的显性标记领域包括话语标记或语用标记,是说话者自我控制的语言学痕迹[10]。它不是独立的语法范畴,而是来源于连词、副词和介词短语。多数学者对于话语标记的共识为:功能上具有连接性;语义上具有非真值条件性;句法上具有非强制性;语法分布上具有独立性;语音上具有可识别性[11]。

张则顺指出话语标记功能是“当然”众多语义功能中的一种,玄玥也认为“当然”具有这一功能。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大量语料进行了整理、考察,最终发现,在所搜集到的895条具有填补功能的“当然”句中,可以满足话语标记全部标准的共602条,这些例句中“当然”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语句的合法性和语义的真值条件,可以被看作典型话语标记。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当然”无法满足上述全部标准。在剩余293条例句中,“当然”的缺失会在不同程度上对语句的完整度和连贯度产生影响,删除“当然”后有些语句的逻辑性被破坏,可接受程度降低,甚至造成语义断裂或语义不明。如:

(17)《阿甘正传》是发生在美国南部的亚拉巴马州的故事,亚拉巴马州是Deep South(美国的南方腹地)里最重要的州之一。当然,电影不是在阿拉巴马拍的。(高晓松《晓松奇谈》)

例(17)去掉“当然”后,语句的通顺度和完整程度都有所降低,出现逻辑不通、语义模糊等状况,且“当然”的缺失使得听话人在语义理解上缺少了指引方向,需要付出比之前更多的努力。由此可以看出,“当然”的确有进一步语法化的趋势,且有相当一部分“当然”经过演变,已经具备了话语标记特征。但同时显示出,还有少部分“当然”虽然语义上已经逐渐脱离饰谓副词所表达的强调义,且呈现出话语标记的部分特征,但它们在语义和句法结构上却是强制存在、不可缺失的。因此,这类“当然”的话语标记用法仍处在演变的过渡阶段,可称作准话语标记。

(二)“当然”话语标记用法出现的原因

1.高频使用

从语法化的角度来看,词语的高频使用会导致词义磨损和虚化,同时也衍生出新的句法功能或语篇功能,产生所谓的“高频效应”。根据这一观点,我们认为“当然”的话语标记用法是在高频重复使用的过程中逐渐浮现出来的。

为了说明“当然”的使用频率状况,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将所选语料分为三个时段,每一时段选取50万字。所选语料就是前面所说的1997—2018年即兴演讲录音材料,以及《晓说》《晓松奇谈》《历史上的今天》部分材料。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第一,“当然”的饰句用法在三个时段中使用频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第三阶段的出现次数是第二阶段的1.5倍,是第一阶段的2.3倍;而传统饰谓用法并无明显增幅,在三个时段中,始终处于平稳状态。第二,在各个时段中,“当然”饰句用法的使用频率均高于传统饰谓用法,第三阶段最为悬殊,2012—2018年这一期间,“当然”饰句用法的出现次数是饰谓用法的3.7倍。可见,饰句性“当然”在基本无准备的口语独白语体中,其使用频率已经远远超过了饰谓用法。

关于“当然”高频使用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由于现当代社会,人们批判意识及评论渠道增加,对于太过绝对、不留余地的表述往往会提出质疑或予以否定,因此说话人在潜意识中生出应对这一问题的策略,即在表达个人观点时,出于免责以及照顾他人情绪等心理,尽量将表述内容留有补充、解释以及去绝对化的空间。“当然”的填补功能正好符合人们这一认知需求。填补义“当然”放在叙述内容后面,可抢先对前文信息进行澄清、精确等去绝对化处理,将可能出现的例外、质疑提前填补完整、解释清楚,避免听话人针对前文信息找出漏洞,提出疑问,其目的在于将说话人所承担的话语责任降到最低。因此,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填补性“当然”的使用频率都呈持续增加状态。由于口语语体多为无准备状态下产生的语言,其使用频率要高于书面语体。

2.互动性的影响

Fox[12]、Hopper[13]认为语言具有互动性的特征,话语总在和其他交谈对象相适应的语境中出现,话语表达总隐含有会话参与者。通过前文研究,我们已知“当然”具有拟对话性,说话人会将听话人的感受考虑其中,并及时做出改变和调整。因此,可以说互动性是“当然”浮现出话语标记用法的另一重要因素,其填补功能的产生就是在互动语境中浮现出来的,动因在于说话者在言谈中需要做及时调整,从而保持在话语互动中的权威性,并将受话人的注意力吸引到正在调整的话语信息上来。所以,在语义理解的取向层面,“当然”的传统饰谓用法与话语标记用法差异较大。传统饰谓用法中的“当然”,主要作用于命题内容本身,往往伴随着主观性的体现;而话语标记的“当然”,主要作用于言语行为层面,即话语越来越体现出对听话人的关注,是交互主观性的体现。

四、“当然”的语篇价值

姚小鹏认为“当然”衔接功能突出,属于衔接性副词[6]52。Blakemore在论述篇章连接词(discourse connectives)的功能时指出,它们主要的功能在于确认篇章中的某些特性以引导理解的过程,它们最主要的目标在于减少听话者推论过程所要付出的努力[14]。“当然”作为元话语,具备这样的篇章连接功能,其篇章价值可归纳为话题找回、话题切换和话题顺接三种。

(一)话题找回

所谓话题找回,是指人们在讨论一个话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逐渐偏离原本讨论的内容,这时候说话人就会采用一些手段将话题重新找回。例如:

(18)学友大哥是一个特别严谨的人,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有些刚出道的小鲜肉,作品没有,唱得还不好,就是有粉丝买账,这就是当今的娱乐圈。……当然了,学友大哥的严谨是一贯的,这个音乐界的人都知道,不光体现在音乐上,对于电影,也是一样。(高晓松《历史上的今天》)

(19)东北的冬天和南方的不一样,它是外面很冷很冷,冰天雪地,但回到屋子里就无比幸福,非常温暖。南方是屋里屋外一样冷,因为北方供暖,南方不供暖。……当然了,东北的冬天外面还是非常冷,南方人去了可能还是会不习惯,但还是很值得去看一看。(高晓松《晓松奇谈》)

例(18)中开头谈论的是学友大哥严谨,之后话题延展到其他明星身上,最后又用“当然”将话题引回到学友大哥。例(19)开始谈论东北的冬天,之后话题延展到南方的冬天,最后用“当然”将话题重新引回到东北的冬天。

(二)话题切换

话题切换是指停止当前话题的讨论,换上一个新的谈论对象。“当然”可用于两个不同话题之间的转换。例如:

(20)第一批特赦的都是在监狱里表现得比较好的,像肖刚、王奇路,当然也有个别表现不太好的,比如陈明,他被捕的时候就准备自杀的,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有点骨气。(高晓松《晓说》)

(21)那里学美术的特别多,多到吓人。当然也有学音乐的,我就亲眼看见过几个琴弹得特别好的,这种孩子通常都是音乐世家出来的,而且自身素质过硬,还能吃苦,长得也好看。(高晓松《晓松奇谈》)

例(20)前面谈论在监狱中表现好的,后用“当然”切换到表现不好的,并展开叙述。例(21)前面谈论学美术的,后用“当然”切换到“学音乐的”。

(三)话题顺接

说话人在组织话语时信息表现为从话题到述题的推进,“当然”可用作帮助话题推进和顺接辅助话语单位的衔接和连贯。例如:

(22)他们这一路真的是特别艰难,受了很多苦,当然最后成功了,最终是到达了目的地。(高晓松《晓松奇谈》)

(23)华莱士是美国历史上当政时间第三长的州长,当了5800天州长,而且四次代表民主党参选总统,当然他都失败了,被誉为影响力最大的失败者。(高晓松《晓松奇谈》)

例(22)中开头谈论“一路艰难”,后用“当然”延续前面的话题,即“最后成功了”。例(23)中,前面谈论的是华莱士,后面用“当然”将这一话题进一步推进,表明“参加选举都失败了”。

五、结 语

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地受元语用意识的调控,并往往会在语言结构层面有所反映[15]。“当然”就是说话人对交际信息及交际行为进行调节时表现出来的语言痕迹,其作用在于建构和组织话语,引导听话人理解的过程,减少听话者推论过程所要付出的努力。本文认为“当然”的话语功能为填补,根据其前后句的关系,可分为完备型填补与解释型填补两类。具有衔接功能的“当然”,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具备了话语标记用法,究其原因在于“当然”的高频重复使用和互动性的介入。另外,“当然”的篇章价值可归纳为话题找回、话题切换与话题顺接三种。

猜你喜欢
高晓松元认知副词
基于元认知的数学焦虑研究
成才(2023年15期)2023-11-16 03:44:02
The Wheels on the Bus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友情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晓松将客串《白夜追凶》第二部
综艺报(2017年24期)2017-12-07 23:21:14
找个理由帮朋友
元认知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应用
副词和副词词组
高晓松醉驾的反响
意林(2011年13期)2011-10-22 06: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