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联合CT诊断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分析

2021-01-09 06:15:32林土兴赵文俐郭红玉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2020年4期
关键词:分叶征征象影像学

林土兴,赵文俐,郭红玉

1.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放射科(深圳,518067)2.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深圳,518055)

0 引言

原发性肺癌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支气管、支气管黏膜或腺体,具有较高恶性程度及病死率,可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1]。根据病变位置可将原发性肺癌分为中央型、周围型两种,其中周围型肺癌占肺癌的60.23%~70.05%,指发生在三级支气管以下、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的肺癌[2]。早期周围型肺癌临床症状缺乏典型性,容易被患者忽视,故早期诊断疾病及时给予治疗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3]。影像学为诊断周围型肺癌的重要手段,常见方法包括X线、CT等,本研究将DR联合CT检查用于2016年5月—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中,旨在评价其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45~81岁,平均(63.14±3.98)岁;病变右肺39例,左肺21例;肺上叶30例,中叶13例,下叶17例,临床症状:咳嗽咳痰22例,胸闷胸痛11例,痰中血丝12例,无症状15例。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为为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均意识清晰、沟通能力良好。排除标准:肺结核、肺炎、其他肺癌者;存在认知、神志、精神、言语等功能障碍无法正常沟通者;影像学资料不完善者;有检查禁忌症者;对研究不同意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DR、CT检查,具体方法见下:

DR:取常规检查体位,取出内衣、首饰、手机等物品,摄胸部正、侧位片,成像胶片为感绿片,胶片距180 cm,正位10至20 mAs、80至85 kV,侧位30至40 mAs、90至95 kV。

CT:应用多排螺旋CT机,参数设置:电压、电流分别为120 kV、40 mA,螺距为0.625、1.25,重建层厚0.625~5 mm,层间距0.625~5 mm,扫描时间5~15.38 s,纵膈窗(W450:L45),肺窗(W1000;L2500),对病灶行冠状面、矢状面重建。平扫后行增强扫描,以3 mL/s的速率注射碘海醇。

采用双盲式阅片,由两位中级以上的影像科医师阅片,DR主要观察肿瘤部位、形态、边缘、气管食管受压等情况,CT肺窗重点观察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边缘等,纵膈窗重点观察肿瘤与纵膈解剖关系、肿瘤强化特点等。2人共同认定存在肺癌可能或肺癌类型才纳入阳性结果。

1.4 观察指标

比较DR、CT两种检查方式分叶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等各种征象差异,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DR、CT、两者联合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

1.5 统计学方法

研究分析软件为SPSS 19.0,%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应用ROC曲线比较RD、CT、DR联合CT的诊断效能,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R、CT两种检查方法征象比较

60例患者中,CT检出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与支气管充气征明显较DR高(P<0.05),详见表1。

表1 DR与CT检查方法征象差异[n(%)]

2.2 DR、CT及联合检查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效能差异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R+CT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7.69%、94.26%、97.21%,明显较DR、CT单项检查更高(P<0.05),见表2。

表2 DR、CT及联合检查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效能差异(%)

3 讨论

周围型肺癌为临床常见恶性病变,指发生在肺段以下支气管的肺癌,为支气管上皮细胞出现癌变后浸润周边组织引起反应性结缔组织增生所形成的肿瘤[4]。周围型肺癌临床症状出现较晚,早期由于肿瘤被正常肺组织或胸膜包绕通常无浸润,也不会出现局部淋巴结或远端转移。有研究显示,早期肺癌切除5年存活率可达到70.36%,而晚期切除仅为10.25%,故早期诊断周围型肺癌并及时做手术切除对提高患者5年存活率、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5]。

X线为诊断肺癌最常见的一种手段,近年来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数字DR摄像逐渐取代传统X线拍片,其摄像时间较短,可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在早期病灶诊断中有一定作用[6]。虽然DR可对一般癌性病变进行定位,但其分辨率较低,加上组织结构重叠,难以对肺尖、心脏、肋膈角等隐匿部位病变进行诊断。有研究表示,虽然DR摄片无法降低肺癌病死率,但可一定程度提出早期切除率,进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7]。由于早期肺癌X线表现较为隐匿,加上胸片技术自身局限,使得其在疾病检出率中受到一定限制。

CT为临床常用的一种影像学技术,其具有操作简便、密度分辨率高等优势,但一般CT在微小病变及结节内部细小结构中显示较为困难[8]。螺旋CT的快速容积扫描可观察到肿块部位、性状、边缘、密度、内部情况等,其增强扫描可有效鉴别小结节[9]。CT的MPR、VR等后处理方法可得到高质量后处理图像,可多平面显示病变,对分叶征、空泡征等征象显示更为全面[10]。此外,VR还可三维显示病灶,利于医师了解病灶与周边结构的关系,进而提高肺癌检出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T对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等征象检出率明显较DR高,提示CT对早期周围型肺癌征象检出率相对更高,与王吉辉等[11]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梁矿立等[12]研究结果显示,DR+CT对周围型肺癌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4%、75.6%,明显较CR、DR单项检查更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DR+CT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69%、94.26%,明显高于DR、CT单项检查,与梁矿立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CT联合DR在早期周围型肺癌中诊断效能较高。

综上所述,DR联合CT检查在早期周围型肺癌中诊断效能较高,利于提高肺癌诊断准确性,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分叶征征象影像学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磨玻璃结节样肺腺癌MSCT征象与Ki67、PKM2、SPINK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放射学实践(2021年1期)2021-01-27 08:28:58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肺内孤立结节的高分辨CT征象诊断价值
Ki-67、p53、CerbB-2表达与乳腺癌彩色超声征象的关系
癌症进展(2016年11期)2016-03-20 13:16:03
高分辨CT征象对肺内孤立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周围型肺癌CT征象及组织病理学类型对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