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221700江苏省丰县疾控中心,江苏徐州
儿童计划免疫是有效防控传染性疾病的方式,受各方面重视程度极高。而计划免疫合格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与之相关的众多研究中,不同地域及时间的儿童计划免疫情况均存在差异,故认为对特定时间及地点的学龄前儿童进行计划免疫情况的细致探究具有重要意义[1-2]。本研究就1 100名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为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学龄前儿童1 100 名,男598 名,女童502名;年龄<5 岁773 名,≥5 岁327 名;居住形式:常驻810例,流动290例;是否独生子女:是869名,否231名;父母文化程度:初中及中专793 名,高中及以上307 名;家庭收入:>8 000 元/月573 名,≤8 000 元/月527 名。所有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年龄≤6岁;②于本地进行疫苗接种;③配合调查研究。
排除标准:①家长沟通障碍;②资料不完整者。
方法:统计1 100名学龄前儿童的计划免疫情况,统计及比较不同儿童因素(性别、年龄、居住形式、是否独生子女)及父母因素(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的接种合格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上述因素与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合格率的关系。
评价标准:合格接种为免疫起始时间与月龄相符,且均按时接种,各项接种记录符合标准[3]。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3.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儿童不同因素的接种合格率比较:1 100 名学龄前儿童,合格接种1 033 名(93.91%);不同性别的接种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同因素的合格接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家长不同因素的接种合格率比较:家长不同因素的合格接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儿童因素(年龄、居住形式、是否独生子女)及父母因素(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均是学龄前儿童接种合格率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1 儿童不同因素的接种合格率比较[n(%)]
表2 家长不同因素的接种合格率比较[n(%)]
表3 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现存的研究中,关于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研究较多,其中较多为儿童接种情况,包括接种及时率、接种行为及意愿等方面的内容,而接种合格率作为其最终有效结果[4-5],其相关的研究结果差异较为显著,与其受影响因素较多有关。学龄前儿童免疫是计划免疫的重要阶段,此阶段的免疫接种频率较高,而较多儿童的接种遵从情况较差,导致其接种合格率较低,这极大地影响了疾病防控效果[6-7],因此对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情况的阶段性调查分析与研究意义较高,以为学龄前儿童的有效免疫接种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就1 100名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 100名学龄前儿童合格接种1 033名(93.91%),除不同性别的接种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不同儿童因素及父母因素的接种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儿童因素(年龄、居住形式、是否独生子女)及父母因素(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均是学龄前儿童接种合格率的影响因素(P<0.05)。分析原因,年龄较小、常驻及独生子女的免疫接种重视程度较高,因此及时有效进行接种的概率较高[8],而家长文化程度及家庭收入较高者对于计划免疫的认知度相对较高,相关知识的接触概率也较高,对于不能有效接种的危害也有更高的认知,因此更为重视接种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这也是其接种合格率较高的重要原因[9-10]。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情况仍有待改善,且影响因素涉及儿童因素及家长因素,应给予充分重视与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