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赛雯/湖北省孝感市生态环境局孝南区分局 432000
随着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不断转变,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化。针对生猪生产的扶持,2010 年中央一号文就指出支持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2019 年,农业农村部强调“当前首先是把生猪生产抓上去,确保各项既定目标如期实现”。在此背景下,兼顾生猪的生产需求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生态生猪养殖非常重要。本文以某生态养殖场项目为例,分析研究生猪生态养殖场运营期的环境影响,对于在提高畜禽生产力的情况下保护生态环境有长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1 工艺流程生猪生态养殖采用集约化养猪工艺,且采用干清粪工艺,建立工厂化养猪生产体系,加强生产管理,利用现代科学环保措施、设施,以达到生产的高水平和经营的高效益。
种猪繁育生产流程包括配种—妊娠—产仔哺乳—断奶仔猪培育—生长育肥等环节。
1.1.1 配种阶段种公猪长期饲养于公猪舍中,空怀母猪配种约需1 周,然后观察4 周,确定妊娠后转入怀孕舍,没有妊娠的继续参加下批配种。种猪繁育性能下降后,被淘汰后出售。
1.1.2 妊娠阶段配种成功后,母猪进入妊娠期,该阶段约需114d,妊娠后期母猪提前1 周进入分娩舍待分娩。可见母猪在怀孕舍需17 周左右。
1.1.3 产仔哺乳阶段母猪在产仔、哺乳阶段完成分娩和对小仔猪的哺乳,哺乳约需25d,母猪在哺乳舍约需饲养5 周。在母猪进入分娩舍前需对分娩舍的产栏、饲料槽进行全面的清洗、消毒,确保分娩舍生产安全。母猪则需进行体表清洗、消毒与驱虫。
1.1.4 断奶仔猪培育阶段仔猪经哺乳阶段断奶后转入仔猪培育阶段,进入保育舍,该阶段约需6 周,体重可达8kg 左右后外售养殖户。每间保育舍铺设有地暖,以便在寒冷的冬天为小日龄的保育猪提供温暖。仔猪留种进入育肥舍饲养。
1.1.5 育肥阶段部分断奶仔猪在培育舍饲养5~6周,体重达5~10kg 后转入育肥阶段,待体重达到50~60kg 后外售。
1.2 主要污染物养殖过程的废气主要来自猪舍、堆肥场、污水处理站,产生污染物为NH3、H2S、臭气等,均以无组织形式排放。废水主要来自养殖过程中猪尿、猪舍猪体冲洗废水产生、办公生活废水;固废主要为猪粪、分娩废物、病死猪、医疗废物、污水处理站污泥等;噪声来自猪场生产过程中猪只叫声、猪舍排气扇、风机、水泵等设备噪声。
2.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生猪生态养殖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均为无组织排放,主要为猪舍、堆粪场、污水处理站等产生的氨、硫化氢等恶臭物质。对恶臭的控制主要是通过管理措施和治理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包括:源头控制、技术处理措施、管理措施、绿化措施及其他措施。本次选择硫化氢、氨作为评价因子,利用AERSCREEN 模型,采用估算模式计算,最终可得最大浓度占标率为8.7%,该生猪生态养殖大气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根据2018 版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要求,二级评价无需进行进一步预测与评价,仅需核算污染物排放量,根据预测结果,厂界预测浓度占标率小于100%,故不用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可见项目建成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2.2 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废水主要来自养殖过程的猪尿、养殖圈舍冲洗水和职工生活污水、初期雨水等。生猪生态养殖采取雨污分流,暂存于初雨收集池后缓慢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期雨水经雨水管网收集后就近排入场区周边农灌渠。污水收集渠道均设置为暗渠,自流进入污水处理站。养殖废水水质特点是具有较高的COD、BOD5和氨氮,生猪生态养殖场采用了干清粪工艺,较大的降低了废水中污染物的浓度。污水处理站处理工艺为“预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氧化塘”,废水经污水处理站与生物塘处理后其COD、BOD5和氨氮浓度满足(GB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相关标准要求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中水作类水质要求后用于厂区及周边农灌,该生态养殖场已与周边农户签订农灌协议,农灌农田约2000 亩,通过农田灌溉,养殖过程产生废水可以全部消纳,可实现资源化利用,不会对周边地标水体造成不利影响。
2.3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根据2009版声环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预测模式对该项目监 测后的厂界的声环境进行预测。经预测,本项目建成实施后厂界四周噪声维持本底水平,厂界噪声增高值小于3dB(A)。通过减少猪叫持续时长、科学的喂养、限制进出车辆车速、禁止鸣笛等措施后厂界噪声预测值均能够满足相关标准要求限制。
2.4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生猪生态养殖场投产后,固体废弃物主要来自猪粪、废水处理污泥、病死猪尸体以及职工生活垃圾等。生猪生态养殖生产过程中猪场猪粪采用干法清粪工艺将猪粪单独清出,场内刮粪暂存经堆肥符合相关要求后外运至周边水稻田、麦田、苗木基地与莲藕基地作为农用肥,实现了资源合理化综合利用,同时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生猪生态养殖产生的病死猪及分娩废物、医疗垃圾等均属于危险废物(HW01),若不按相关要求收集、贮存、转运,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项目营运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均得到妥善处理,处理率达到100%,并充分回收利用有价值的物质,做到减量化、无害化,对环境无影响。
2.5 地下水、土壤环境影响分析正常情况下,生态养殖场运营只要在对堆肥区、污水处理站、危废暂存等重点防渗区做好相关防渗工作,对地下水环境较小。但在污水处理站事故状态下的大规模泄漏溢出、堆肥区防渗层破裂或防渗不能满足相关要求情况下,污染物首先会达到地面,再通过垂直渗透作用进入包气带。直接到达土壤和地下水潜水面,将会对土壤及地下水造成污染。经采用一维模型预测275d 后,COD、氨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超标。
本文通过对生猪生态养殖工艺过程大气、水、噪声和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经分析,该养殖场建成后排放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不会降低区域环境功能类别。项目可实现在提高畜禽生产力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