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高

2021-01-07 03:06:56叶春雷
思维与智慧 2021年1期
关键词:赤壁赋红尘天地

● 叶春雷

古人爱登高,登高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佳节,蟹正肥,菊花正香,风日清和,一家人一边酣饮菊花酒,一边登高望远,澄怀净虑;有时也少不了登高怀远,思念那些还在他乡漂泊的亲人。

高,有时是高台,有时是高楼,有时是高山。但无论哪一种“高”,都将人从世俗的生活中接引出来,让人暂时进入一种澄明的境界,让人忘掉眼前的苟且,而像庄子所言:“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羊祜镇守荆襄时,他常常登临的,是襄阳的岘山。一次,羊祜登岘山,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的感慨,让人想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样的感慨,在文人间是普遍的。苏轼《赤壁赋》中,不也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当一个人摆脱了红尘的纷扰,被一楼、一台、一山送到了一个可以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所在,他的灵明,就复活了。他就可以看到,在平地无法看到的很多东西,很远很远的东西,很远很远,甚至远到,超越他身处的时空。而这样一种超越,成就了《登幽州台歌》,成就了《赤壁赋》,成就了羊祜在岘山的那一番感慨。

这样看来,登高是古人的一种哲学体操。

人就是这样,在登高中,将个体纳入苍茫的宇宙中去体认,去思考,去摆正个体在宇宙中的位置。因宇宙的宏大与永恒,而体认自身的渺小和短暂;也因自身的渺小与短暂,而思考如何与宇宙的宏大与永恒匹配。

这样一种寻求匹配的方式,就有了不同的路径:儒的,道的,释的。

儒的,譬如杜甫。他的《登岳阳楼》,我们都熟悉:“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高虽然是一种暌隔,但也无法让他忘怀他苦难的祖国。相反,他的如炬的目光居然穿透苍茫的烟云,看到北方的战乱。登高让他忘掉了“小我”,而将自己的灵魂,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之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样的登高,是沉甸甸的。那一台,一楼,一山,都仿佛是一架天平,可以掂量出一颗厚重的灵魂,那沉甸甸的分量。

而道与释的登高,则有一种“惊鸿一瞥”般的轻灵与惊艳。

我们看看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吧。“归”的路,是一步一步向上的路。你从红尘中走来,去向红尘不到的所在。山路如丝带,在山间飘忽,一粒红尘,也就在这缓缓的登高中,开成一朵清净莲花。

我们忘不了一部《庄子》,用的全是俯视的视角,霸气地俯瞰人生。那是大鹏的视角,那是苍天的视角,那是神的视角。人间的所有争霸,在这样的视角里,全变成了蜗角之争。人心的荒芜、野蛮、残忍和可笑可耻,在这样的俯视角中,被暴露无遗。庄子的登高,于是达到了世间无匹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而我是多么热爱古人的登高,而我是多么想像古人一样,在滚滚红尘之间,在高楼高处无所不在的大都市,找到一块可以登高的所在,找到一块,可以让心灵小憩片刻的所在。

猜你喜欢
赤壁赋红尘天地
明 董其昌 草书櫽括前赤壁赋册
中国书法(2023年9期)2023-12-26 18:03:59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草堂(2022年6期)2022-07-19 08:21:22
渡红尘
青年歌声(2020年6期)2020-06-29 02:19:16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苏东坡《前赤壁赋》
拾天地之荒
海峡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 08:39:43
红尘一丈 浮生若梦
宝藏(2017年6期)2017-07-20 10:01:06
红尘千错恍如初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59
冷热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