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那开宪
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祝海格 张桂云
患上糖尿病,监测血糖是重要的一环。定期监测血糖,可以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是否理想,治疗期间是否有低血糖发生,以及了解自己的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是否有效,并为调整饮食或用药提供依据。“血糖自我监测”也几乎成了每位糖尿病患者必备的新技能。但如何准确检测血糖,需要注意哪一些问题及血糖仪如何正确应用等问题,许多糖尿病患者仍不是很明白,甚至一些医务人员也不是十分清楚。为此,前不久一个社区医院组织了一场糖尿病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座谈会,请笔者参加并进行答疑。
座谈会上,笔者首先请两位糖尿病患者及两位医务人员进行血糖检查演示,他们均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操作,随后,笔者问其他人员,他们的操作中是否存在问题。大家都说没有问题。笔者指出他们的操作存在如下问题:有2人检测前未做好手部清洁;1个人采用指尖取血;2个人因出血量不足,用力挤压手指;消毒剂使用不当,有1个糖尿病患者没有用酒精消毒,而是使用碘伏消毒;4个人消毒后立马采血测血糖。笔者告诉大家,在测试前一定要注意洗手,如果糖尿病患者吃了含糖食物或水果,手指上可能会存在残余的含糖成分,未洗手就立即做检查,这将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手指两侧有丰富的血管,而神经末梢也分布较少。在指尖两侧皮肤较薄处采血不仅可以减少疼痛,而且出血量足。因此,在检测前可用肥皂和温水将手(尤其是采血部位)洗干净,并用干净的餐巾纸或棉球擦干,清洁后将采血部位所在的手臂自然下垂几十秒使血液流到手指片刻,以便使检查部位血液充足。如果采血时出血不足,千万不要用力挤压采血部位来实现足够出血量,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原因是挤压会使得组织间液混入、稀释血液,干扰血糖测试结果。应轻轻推压两侧血管至指前端三分之一处,让血慢慢溢出即可。
关于消毒剂的应用,有的糖尿病患者使用碘伏消毒,但碘伏会和血糖试纸上的化学物质起反应,影响检测的准确性,应使用75%医用酒精进行消毒。酒精消毒后,千万不能立马采血测血糖,因为如果皮肤上还残留酒精时就取血,会导致检测值偏低,因此需待酒精挥发后再取血。一方面,能够减轻酒精带来的额外疼痛感,另一方面避免稀释血液导致的结果不准确。每次采血时,都要更换一次性针头,并做好消毒工作。
笔者还告诉大家购买和使用试纸前应检查其是否过期。有的试纸条采用铝箔包装,能有效防潮,保质期可达一年,但瓶装的试纸条打开后必须在3~4个月内使用完。过期的试纸条测定结果必然会有偏差。试纸条易受温度、湿度、化学物质的影响,应保存在干燥、阴凉处,避免阳光照射,每次使用后需密封保存。此外,大家常常容易忽略的是在测血糖前不注意血糖仪是否清洁。因为血糖仪常会受到环境中灰尘的污染,在使用时血液也会不小心沾染到仪器的测试区,从而对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在测血糖前需留意仪器是否清洁。而长期不校准血糖仪也会使结果出现误差。第一次使用血糖仪和换用新的一瓶试纸条时,都需要进行校准。血糖仪一定要与静脉血糖值进行比对,只有测试值在允许误差的范围内才可以使用,选择与其他机器比对,其实这是错误的。建议当血糖仪与静脉血糖值相差±20%时血糖仪可以使用。购买的血糖仪一定要注意定期对比,一般1月一次。而不是第一次对比后就终生使用。因为电池电量、试纸保存的温湿度等都有可能影响到血糖仪的使用准确性和稳定性,从而导致所测结果不准。
笔者注意到演示的四个人取血时均选择第二滴血进行检测。实际上,关于使用第一滴血还是第二滴血,我国与“自我血糖监测规范化操作”相关的临床指南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如果能够做好清洁、消毒且待干后,第一滴血同样是可以用于血糖检测的;如果清洁不到位可以使用第二滴血。有研究显示,当血糖处于10~20mmol/L时,第一滴血和第二滴血测得的血糖值无明显差异;血糖<10mmol/L时,第一滴血测定值更接近实际血糖值;血糖>20mmol/L时,第二滴血测定值更为可靠。
笔者问医务人员,自己检测的血糖与医院检测的血糖差值有多少?遗憾的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出来。笔者告诉他们,医院采用的是静脉血查血糖,而居家自测采用的是指尖毛细血管全血检查。静脉血糖是将静脉血经红细胞分离后,检测血浆得到的血糖值,也叫血浆血糖。而家用血糖仪没有这样复杂的采血、化验过程,不能分离红细胞,因此指尖血糖也叫全血血糖。由于红细胞里基本上不含血糖,所以,全血的血糖值一般都低于血浆血糖值。也就是说,医院的血糖检查结果往往比居家自测要高(高15%左右)。静脉血糖与是否及时送检也有关系,如果血糖在室温静置的情况下,因葡萄糖酵解的作用,每过1小时,血糖值就会降低0.5~1.0mmol/L。笔者问在场的糖尿病患者在自行检测血糖过程中,哪一些数值要引起患者高度重视,及时就医。在场的糖尿病患者多数认为低血糖时应该及时就医,其低血糖的数值多数认为≤2.8mmol/L。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