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丹
(广州草木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50)
龙母县级森林公园位于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中部,占地面积约392 hm2。森林公园处于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交界处,属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地貌以丘陵为主,地势低平,海拔均在300 m以下,主要土壤类型为红壤、黄壤,植被类型以暖性针阔混交林为主。
河(源)惠(州)(东)莞高速公路龙川至紫金段的部分路段以“路基+桥梁”形式穿越龙川县龙母县级森林公园北部区域,穿越长度为1.58 km,其中桥梁0.22 km,路基1.36 km。此外,设置有停车区1处,占地面积约4.00 hm2。经分析,高速公路涉及区域为龙母县级森林公园的外围生态控制区边缘地带,永久占地面积为10.21 hm2,其中占用林地面积为6.02 hm2。
根据高速公路穿越方式和森林公园的资源特点,按照《环境影响技术评价-生态影响》(HJ 19-2011)和《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等,针对项目建设施工期和运营期对森林公园造成的生态影响,主要从项目建设对森林公园土地资源、植物及植被、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森林风景资源、生态系统及其生态因子等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和恢复措施。
工程永久占地面积为10.21 hm2,占用林地面积为6.02 hm2,约占森林公园内林地总面积的1.68%。项目建设将会减少森林公园林地面积,增加交通运输用地面积。项目所在的龙母镇属于中部丘陵水土保持功能区,水土保持状况良好,不属于泥石流易发区和崩塌滑坡危险区域。根据施工布局,路基边坡采用了喷播植草防护、挡土墙、抗防滑桩等防护措施,且施工区域不设弃土场,因此造成水土流失的风险较低。
据实地调查统计,评价区内共记录到维管植物61科100属117种,评价区内的植物主要以樟科、毛茛科、山茶科、茜草科、大戟科、蔷薇科、紫金牛科、禾本科等常见科种为主,调查过程中未记录到珍稀濒危野生保护植物及古树名木。工程施工占地区域植被类型以灌草丛和针阔混交林为主,主要植被群落中树种均为常见种,在森林公园周边广泛分布。项目建设在施工期工程占地会损毁部分区域植被,但工程永久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对植被的破坏处于较低水平,不会对森林公园的植被组成及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根据实地调查与资料检索分析,评价区共记录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3目34科59种,包括兽类4目4科7种,鸟类7目19科32种,爬行类1目6科13种,两栖类1目5科7种。项目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活动对区域内野生动物造成的干扰和栖息地破坏两个方面。由于工程占地面积较小,且所穿越的森林公园边缘地带的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其物种多为常见物种,在森林公园内广泛分布且迁移性较强,调查过程中未发现有动物繁殖地。因此,工程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及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处于较低水平。
该森林公园环境质量总体较好,空气质量为A级,大气质量、地面水质量、土壤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日平均噪声低于50 dB。在项目施工和运营期,森林公园部分区域的大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质量均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施工区域推行ISO14001环境标准,并采取了适当的降噪防尘措施,对主要生态因子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均可控;工程占地区域主要涉及的生态系统类型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灌草丛生态系统和其他类型,分别占森林公园同类型生态系统面积的0.88%、2.95%、4.42%和12.85%。工程分割了森林公园北部区域,会损毁局部区域的地表植被,可能导致区域水土保持功能降低,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但由于工程占地涉及生态系统类型较少且占森林公园同类型生态系统的比例较低,不会对该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造成较明显的影响。
据调查,评价区内的风景资源类型主要以低地丘陵为主的地文资源和以常见动植物为主的生物资源,均为一般风景资源,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工程占地会减少区域地文及生物风景资源的面积,并降低部分区域风景资源质量。但所涉及区域位于森林公园北侧边缘外围生态控制区,未规划任何旅游开发项目,无主要景点和旅游设施分布,因此对该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的影响较小。
工程部分采用桥梁形式建设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对地表土扰动相对较小,且桥梁下桥孔有利于动物往来通过。该路段设计建设一座0.22 km桥梁,基本做到了最大可能的优化。路基段建议设置一定数量涵洞,以降低对野生动物空间分隔的影响;路基边坡边施工边复绿,施工结束后对临时用地及时进行恢复,以减少对水土流失风险和植被破坏。
禁止在森林公园范围内设置拌和站、预制场,施工活动要严格限制在征地区域内进行,尽可能降低对植被和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对于已经造成损毁的植物和植被,及时利用乡土阔叶树种进行复绿。加强施工期的管理和监理,确保废水、废气、工程废渣的处置及施工噪音、灯光不超过规定上限,尽量减少对动植物及其生境的影响。
在项目施工期和运营初期进行评价区内生态资源动态监测工作。分析植物和动物多样性以及植物群落结构和动物栖息地的动态变化。主要包括对植物群落和动物栖息地的定点、定位监测以及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的样线监测。定位监测主要采用样方、样点法进行,根据实地调查结果,拟设置3个监测样点。物种监测主要采用样线法进行,样线的设置应符合动植物调查样线设置的强度标准。
项目涉及森林公园的面积较小,处于森林公园的北部边缘,但项目施工和运营阶段难免会对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为减弱施工建设和道路运营对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须做好项目穿越森林公园段的生态恢复工作。开展生态恢复时要制定生态恢复技术方案,在施工和运营期间进行分期动态监测,对恢复进行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评估。对于临时占地破坏的植被,在施工期间利用乡土植物进行边施工边复绿。穿越森林公园的路基段应作为重点恢复区域,生态恢复措施以植被恢复为主, 参考施工前沿线植被调查结果,选用发芽率高,边坡生长情况较好的乔灌木,如杜英、木荷、桃金娘和光荚含羞草等,对路堤边坡及裸露地表等进行绿化,防止水土流失。选择净尘和吸收有害气体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种类设置高速公路的防护林带,以发挥其美化环境、减少污染、防风、降噪、固基护坡的生态功能。
本项目中高速公路建设对所涉及的森林公园评价区的土地资源、植被及植物多样性、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主要生态因子及生态系统、和森林风景资源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最大限度维持森林公园的良好生态环境,在高速公路建设期和运营初期,要跟踪并评估其对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的动态影响,积极实施各项保护、恢复措施,严格落实监测与监管措施,从而促进高速公路的合理建设与森林公园的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