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期间援鄂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2021-01-07 08:12:01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开封医疗区475000任化丽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7期
关键词:肺炎情绪护理人员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开封医疗区(475000)任化丽

2019年12月下旬,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引起卫生主管部门关注。该肺炎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声明,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CoV-2”[1]。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迅速组建了多支援鄂医疗队,众多的医护人员远离家乡,奔赴武汉,参与到了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传播迅速广泛,传染性强,发病初期尚无特异性治疗,病毒存在变异可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伏期人群亦存在人传人特点,短时间内大量人群暴发疾病,作为重灾区的武汉市,疑似病人、确诊病人众多,一线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极大。护理人员每天都和患者零距离接触,是患者的主要照顾者,更是高危人群,即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人群的第一级人群之一[2],同时护理人员大多都是女性,心理脆弱、情感细腻,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危机。这些疫情的不确定性以及多方面原因引发了援鄂护理人员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本研究对武汉泰康同济医院某感染科援鄂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状况评估,现报告如下。

1 基本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2020年2月~4月期间,选取武汉泰康同济医院某感染科援鄂护理人员60人,均为女性,年龄28~44岁,平均(36±2.03)岁,工龄6~22年,平均(11±1.34)年;学历均为本科及以上;职称:护师35人,主管护师25人,已婚56人,未婚4人;其中参加过公共突发事件救护工作的有4人。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0名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心理进行评估,该量表共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症状因子,采取1~5级评分法,总分越高,说明研究对象症状越严重,SCL-90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单项均分超过2分筛查阳性[3]。利用护理人员休息时间,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主动向护理人员介绍本次调查的目的及意义,征得同意后指导完成问卷测评。本次调查共发放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通过调查显示,60名护理人员参加救援后有55人(91.7%)评分超过160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其中焦虑39人,含重度焦虑24人,占总人数比例40%,出现饮食睡眠障碍20人,强迫症状10人,人际关系敏感5人,轻度抑郁3人,出现躯体化症状3人,敌对症状2人。尤其是刚开始工作后前两周内出现心理问题的比较多。参加过公共突发事件救护工作的人员心理状况表现较好,但总体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较高。

护理人员心理问题和相关行为问题表现如下:①机体反应:主要表现为体能下降、易疲劳。由于武汉一线的疑似病人、确诊病人众多,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加上防护物资相对紧缺,穿着防护服时间长等原因,一线护理人员休息、睡眠时间严重不足,身体极度疲劳。加上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容易引起其生理不适感,如晕眩、呼吸困难、胸闷心慌、胃痛、腰腿不适、无法放松等一系列机体反应。②心理反应: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重症患者的死亡,容易使护理人员感到不安全,怕被感染,缺乏信心等心理恐惧感和焦虑情绪。其中有39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担心自己被感染的同时,因远离家人而担忧家人,但又不能在身边照顾造成了心理的负罪感,加上患者的恐慌所带来的负性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护理人员的焦虑感。同时,焦虑情绪还会引发睡眠问题,出现如入睡困难、噩梦连连等睡眠障碍;部分人还出现了强迫症状和躯体化症状,如不停翻看手机,尤其担心漏看微信群中的通知。少数人出现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症状,表现为与他人交流不畅、情感迟钝,失去对公平、善恶的信念,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与困惑。因心力交瘁、筋疲力尽而易生气和愤怒。缺乏自制力,与他人关系紧张,常因小事发生争吵,甚至对战友失去信任感,对不配合的患者出现不耐烦,对后勤保障不到位等感到不满。3名受访者出现了抑郁情绪: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悲观甚至绝望,感到自己软弱、内疚,感到自己的能力太渺小了,感叹生命的脆弱;觉得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多更好,却事与愿违,进而产生罪恶感,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救治患者;行为出现迟钝、发呆,情感上的迷茫情绪。这些心理反应会直接影响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的状态,对护理人员自身及病人的安全造成隐患[4]。

3 讨论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传播迅速、传染性强的特点,防控期间的援鄂护理人员因为如上所述的诸多原因,出现了上述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问题。护理人员要对自身的负性情绪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及时进行自身的调适,才能更好地胜任护理工作。护理人员急需学习掌握必要的方法,加强自身情绪管理,不断满足一线护理人员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心理需求,提高心理韧性。

为了提高护理人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通过此次调查发现的护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3.1 积极学习 利用网络及多媒体了解疫情知识,通过护世界、中国医学继续教育等平台进行线上学习病毒相关知识和防控措施,做到知己知彼,提高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适度关注主流媒体对疫情的报道。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疫情,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3.2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 避免长时间工作,适当安排换班,尽量每个班次在红区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尽早脱离病房环境[5]。确保足够的休息时间,只要条件和工作许可就要休息,以保存体力。对于出现严重睡眠障碍的人员,必要时可短期使用催眠药物如右佐匹克隆,以保证睡眠。护理人员在抗击疫情的时候,工作时的兴奋点难免在下班以后还会延迟,使其入睡时头脑中还会闪现工作时的一幕一幕,影响了睡眠的启动和睡眠深度。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可在睡眠前做做体能放松操,约20~30分钟,可适当转移脑兴奋灶,有助于入睡。或者上床前先舒适地坐在一旁,闭眼冥想20分钟,把自己的感受集中到自己的呼吸上。采用“慢吸气,快呼气”节律时的身心放松体验,尽量排除杂念;每天坚持这种方法,会有助于睡眠;且尽量不要在床上看手机[6]。

3.3 合理饮食 饮食清淡丰富,补充维生素C,保持自身的免疫力。尽量保证食物结构多样化、营养化。部分医疗队成员来自北方,以吃面食为主;武汉饮食供应中多偏向于米饭,如果米饭偏硬,会导致其胃部不适。部分医疗队成员偏好素菜,过于油腻的饮食会造成消化道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关注食物和营养是维护身心健康、战胜疫情、顺利完成任务的基础性保障工作。

3.4 宣泄情绪 当护理人员出现了上述的身心问题,建议不要隐藏自身的感受,充分利用微信、视频联络等手段试着把情绪说出来,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痛苦,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地自我对话,肯定自己的付出、专业能力和自我价值,提高自我效能感[7]。接受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适度焦虑可以帮助提升应对能力并发挥潜能;允许自己的负面情绪适度宣泄,比如哭一场、与信任的朋友或同事倾诉、分享。保持与家人的联系,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关心家人,感受和谐家庭氛围[8]。

综上所述,心理防护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被忽视,完善的危机事件预防控制系统应包含对一线医护人员心理行为的预防和监控,而护理人员作为患者的主要照顾者,更要重视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重大疫情面前,保护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提高应对疫情救援时的心理准备能力非常重要。

猜你喜欢
肺炎情绪护理人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认识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
商业评论(2014年6期)2015-02-28 04:44:25